【精品解析】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五年级期末科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五年级期末科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7-05 18:00:29

文档简介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五年级期末科学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涂黑。 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3五上·仁化期末)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12个小时 B.24个小时 C.一个月 D.一年
【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2.(2023五上·仁化期末)小明准备洗脚,发现水温不够,妈妈告诉他再接一些热水倒进去,这实际应用到的传热方式叫(  )。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混合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热对流是气体或液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小明准备洗脚,发现水温不够,妈妈告诉他再接一些热水倒进去,这实际应用到的传热方式叫对流。
3.(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情景中,关于刺激和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被闹钟叫醒时: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B.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
C.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A.人被闹钟叫醒时: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正确;
B.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错误;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C.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正确。
4.(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面关于露和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露和霜都是白色的
B.露多形成于冬天的夜晚
C.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多在春夏的早上。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所以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5.(2023五上·仁化期末)通过观察地形图,可以知道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B.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D.绿色常常表示海拔比较低的平原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C选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6.(2023五上·仁化期末)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
A.月亮所致
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
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是,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7.(2023五上·仁化期末)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分管语言、书写、数学、逻辑等。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人的大脑分工不同,左脑分管数学、逻辑、语言、书写等;右脑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
8.(2023五上·仁化期末)我们常常把烧开的热水倒进暖水瓶进行保温,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最外层是塑料外壳,里面有一个内胆,内胆由两层玻璃组成,玻璃层中间是真空的;然后上面有一个软木塞。暖水瓶之所以能够保温,下面的理由不包括(  )。
A.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 B.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
C.塑料外壳,热量不易散失 D.玻璃内壳传热能力好
【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暖水瓶之所以能够保温,不是因为玻璃内壳传热能力好,是因为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
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各组物体中,导热性能最好的是(  )。
A.钢尺 钥匙 回形针 金项链
B.圆珠笔 书包 衣服 红领巾
C.盐水 红墨水 自来水 纯净水
D.玻璃杯 木衣架 铜勺 不锈钢垃圾铲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胶木、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铁和水都是导体,所以都是绝缘体的是圆珠笔、书包、衣服、红领巾。
10.(2023五上·仁化期末)今年的9月7日最有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A.白露 B.霜降 C.秋分
【答案】A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从春到冬,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今年的9月7日最有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11.(2023五上·仁化期末)因为(  )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 B.物体发射了光 C.物体反射了光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传递和视觉过程。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
12.(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
A.地震 B.火山 C.风蚀景观 D.海啸
【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地震、火山、海啸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风蚀景观是由于风长期侵蚀的结果。
13.(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情形中,全部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手影游戏、猴子捞月
B.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C.凿壁偷光、一叶障目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不透光的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手影游戏、凿壁偷光、一叶障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属于光的反射,B符合题意。
14.(2023五上·仁化期末)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  )小时的睡眠。
A.9 B.10 C.11
【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教育部明文规定,每日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所以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0小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那么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听课效率也会降低,要保证睡眠时间。
15.(2023五上·仁化期末)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A、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16.(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气态、液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雪 是固态的水
C.初冬的早晨,我们在草地上看到的“霜”是水
D.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因为水蒸发了。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选项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气态、液态,正确;
选项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正确;
选项C初冬的早晨,我们在草地上看到的"霜"是水,错误;霜是固态的小冰晶;
选项D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因为水蒸发了,正确。
17.(2023五上·仁化期末)冬天,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面的玻璃窗上看到很多水珠,这些水珠(  )。
A.可能是空气自己产生的
B.可能是教室外面的露水渗进来的
C.可能是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D.可能是教室外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冬天,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面的玻璃窗上看到很多水珠,这些水珠是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18.(2023五上·仁化期末)把眼睛闭起来,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手背、指尖、肘关节外的皮肤,按皮肤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为(  )。
A.指尖、手背、肘关节外
B.手背、指尖、肘关节外
C.肘关节外、指尖、手背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把眼睛闭起来,让同学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你身体的不同部位。被触碰的指尖,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2个。被触碰的肘部,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被触碰的膝盖,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被触碰的手背,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实验结论:皮肤里有些地方的神经分布多,所以敏感性强;有些地方神经分布少,所以敏感性弱。手背、指尖、肘关节外的皮肤相比,指尖的神经分布最多,最敏感。所以A符合题意。
1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面的物体中,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
A.镜子 B.陶瓷 C.塑料 D.木头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最好。因此选项中,镜子的反光效果最好。
20.(2023五上·仁化期末)如果探究一滴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速度的对比,则唯一不同的条件是(  )。
A.墨水多少不同 B.水温不同 C.水的多少不同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温度影响微粒运动的快慢。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从而导致红墨水可以快速的扩散;温度越低,微粒运动越慢。如果探究一滴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速度的对比,则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温不同。
21.(2023五上·仁化期末)导致地表变迁的外部力量有(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风
【答案】C
【知识点】风;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火山喷发和地震属于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表变迁,风属于导致地表变迁的外部力量。
22.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板块的碰撞 B.板块的漂移 C.风的侵蚀 D.板块的张裂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解答】 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板块的碰撞,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由于印度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下方插入,抬高了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那一部分,海水退去,形成了高原。目前印度洋板块还在不断深入,所以逐渐形成了珠穆朗玛峰。
23.(2023五上·仁化期末)2022年是汶川地震14周年,14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内部运动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D.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24.(2023五上·仁化期末)关于大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的软硬程度跟豆腐差不多,但是表面不像豆腐一样光滑
B.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并且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C.睡眠充足有利于保护大脑
D.大脑具有记忆、识别、创造等功能
【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选项A大脑的软硬程度跟豆腐差不多,但是表面不像豆腐一样光滑,正确;
选项B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并且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错误;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大脑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选项C睡眠充足有利于保护大脑,正确;
选项D大脑具有记忆、识别、创造等功能,正确。
25.(2023五上·仁化期末)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叶遮挡了阳光传播的路径,只有缝隙处能够透过阳光。
二、判断题。(正确的涂“T”,错误的涂“F”。每小题1分,共10分)
26.(2023五上·仁化期末)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脑的形状很像一个核桃仁,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
27.(2023五上·仁化期末)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黑、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黑、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所以该说法是正确的。
28.(2023五上·仁化期末)地球上的水是在陆地、海洋及宇宙之间不间断地循环的。(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
29.(2023五上·仁化期末)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把食物煮熟。(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题目说法正确。
30.(2021五下·巴林左旗期末)在沉积岩中有时能找到化石。(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 沉积岩成因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31.(2023五上·仁化期末)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辐射现象。(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题目说法错误。
32.(2023五上·仁化期末)雨和雪都是固态水。(  )
【答案】(1)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
33.(2023五上·仁化期末)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这些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题目说法正确。
34.(2022五上·灌云期中)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万花筒和潜望镜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35.(2023五上·仁化期末)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
【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越粗糙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差。
三、简答题。(第36、37小题各6分,第38小题7分,共19分)
36.(2023五上·仁化期末)为什么光脚站在瓷砖地板上比站在木板上感觉凉一些?
【答案】瓷砖比木头的导热性能好,瓷砖传递热的能力好,能够快速的传递身体热量,所以站在瓷砖地板上感觉比木质地板上凉。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瓷砖比木头的导热性能好,瓷砖传递热的能力好,能够快速的传递身体热量,所以站在瓷砖地板上感觉比木质地板上凉。
37.(2023五上·仁化期末)100米赛跑时神经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答案】而→传入神经→脑→传出神经→腿、脚、手背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赛跑时,耳朵听到跑的信息后,通过传入神经报告给大脑;大脑把跑的信息又通过传出神经告诉了腿、脚、手臂等。
38.(2023五上·仁化期末)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未来将会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做哪些事情?(至少写5点)
【答案】人工智能可以做翻译;可以下棋;可以当体育陪练;可以驾驶汽车;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还可以从事高强度、高精准的工作等等。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科技
【解析】【分析】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开发出的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被植入学习程序后,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拥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做翻译;可以下棋;可以当体育陪练;可以驾驶汽车;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还可以从事高强度、高精准的工作等等。
四、综合探究题。(共21分)
3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雪后莹莹同学发现工人们会在道路积雪上撒盐。咨询老师后她知道了:水的凝固点是零度,加入盐凝固点降低为零下十度左右。加盐后雪会融化吸收热量,让周围的温度降低。她想利用这个原理进行露和霜形成的模拟实验。她准备了下面的实验材料:湿毛巾、冷冻的半瓶冰水、温度计、盐、勺子等等。
(1)她取出冷冻的半瓶冰水放到桌子上,用温度计测量。过一段时间发现瓶子外面有水珠出现,这模拟了自然界中   的形成。如果想让水珠出现的更快、更多,你会建议她怎么做?   
(2)莹莹想要进一步模拟霜的形成,你认为该如何做?
【答案】(1)露;增加空气湿度
(2)在冰水中加入盐,测量冰水的温度,观察瓶子的外壁。
【知识点】冰的融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所以在冰水中加入盐,可以降低凝固点,这样温度就可以下降很多;再测量冰水的温度,观察瓶子的外壁。
40.(2023五上·仁化期末)为了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小明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图)。
(1)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   →   →   →   。
(2)分析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热总是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
(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   。(填“变短”“变长”或“不变”)
(4)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  )。
A.火柴掉落的顺序会发生改变
B.火柴掉落的时间会发生改变
C.火柴掉落的时间和顺序都会发生改变
【答案】(1)①;②;③;④
(2)热的一端;冷的一端
(3)变长
(4)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①②③④,因为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
(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会变长,这是铁丝热胀冷缩的现象。
(4)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掉落火柴的时间会发生改变,这是铜丝的传热效果比铁丝好。
1 / 1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五年级期末科学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涂黑。 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3五上·仁化期末)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12个小时 B.24个小时 C.一个月 D.一年
2.(2023五上·仁化期末)小明准备洗脚,发现水温不够,妈妈告诉他再接一些热水倒进去,这实际应用到的传热方式叫(  )。
A.辐射 B.对流 C.传导 D.混合
3.(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情景中,关于刺激和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被闹钟叫醒时: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
B.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
C.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4.(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面关于露和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露和霜都是白色的
B.露多形成于冬天的夜晚
C.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5.(2023五上·仁化期末)通过观察地形图,可以知道下列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B.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
C.中国的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原
D.绿色常常表示海拔比较低的平原
6.(2023五上·仁化期末)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时,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  )。
A.月亮所致
B.太阳光的传播速度很快
C.太阳已经升起,只是还被云挡着
D.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7.(2023五上·仁化期末)人的大脑分工不同,(  )分管语言、书写、数学、逻辑等。
A.左脑 B.右脑 C.小脑
8.(2023五上·仁化期末)我们常常把烧开的热水倒进暖水瓶进行保温,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最外层是塑料外壳,里面有一个内胆,内胆由两层玻璃组成,玻璃层中间是真空的;然后上面有一个软木塞。暖水瓶之所以能够保温,下面的理由不包括(  )。
A.软木塞是热的不良导体 B.内胆真空,保温效果好
C.塑料外壳,热量不易散失 D.玻璃内壳传热能力好
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各组物体中,导热性能最好的是(  )。
A.钢尺 钥匙 回形针 金项链
B.圆珠笔 书包 衣服 红领巾
C.盐水 红墨水 自来水 纯净水
D.玻璃杯 木衣架 铜勺 不锈钢垃圾铲
10.(2023五上·仁化期末)今年的9月7日最有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  )。
A.白露 B.霜降 C.秋分
11.(2023五上·仁化期末)因为(  )使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物体。
A.眼睛发出了光 B.物体发射了光 C.物体反射了光
12.(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
A.地震 B.火山 C.风蚀景观 D.海啸
13.(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情形中,全部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A.手影游戏、猴子捞月
B.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C.凿壁偷光、一叶障目
14.(2023五上·仁化期末)睡眠对大脑的休息很重要,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大约需要(  )小时的睡眠。
A.9 B.10 C.11
15.(2023五上·仁化期末)关于小孔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16.(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气态、液态
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雪 是固态的水
C.初冬的早晨,我们在草地上看到的“霜”是水
D.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因为水蒸发了。
17.(2023五上·仁化期末)冬天,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面的玻璃窗上看到很多水珠,这些水珠(  )。
A.可能是空气自己产生的
B.可能是教室外面的露水渗进来的
C.可能是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D.可能是教室外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18.(2023五上·仁化期末)把眼睛闭起来,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手背、指尖、肘关节外的皮肤,按皮肤敏感性从高到低排列为(  )。
A.指尖、手背、肘关节外
B.手背、指尖、肘关节外
C.肘关节外、指尖、手背
1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面的物体中,反光效果最好的是(  )。
A.镜子 B.陶瓷 C.塑料 D.木头
20.(2023五上·仁化期末)如果探究一滴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速度的对比,则唯一不同的条件是(  )。
A.墨水多少不同 B.水温不同 C.水的多少不同
21.(2023五上·仁化期末)导致地表变迁的外部力量有(  )。
A.火山喷发 B.地震 C.风
22.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板块的碰撞 B.板块的漂移 C.风的侵蚀 D.板块的张裂
23.(2023五上·仁化期末)2022年是汶川地震14周年,14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内部运动 B.小行星撞击地球
C.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D.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4.(2023五上·仁化期末)关于大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的软硬程度跟豆腐差不多,但是表面不像豆腐一样光滑
B.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并且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C.睡眠充足有利于保护大脑
D.大脑具有记忆、识别、创造等功能
25.(2023五上·仁化期末)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沿直线传播
二、判断题。(正确的涂“T”,错误的涂“F”。每小题1分,共10分)
26.(2023五上·仁化期末)成人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人脑的80%。(  )
27.(2023五上·仁化期末)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黑、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黑、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
28.(2023五上·仁化期末)地球上的水是在陆地、海洋及宇宙之间不间断地循环的。(  )
29.(2023五上·仁化期末)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把食物煮熟。(  )
30.(2021五下·巴林左旗期末)在沉积岩中有时能找到化石。(  )
31.(2023五上·仁化期末)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辐射现象。(  )
32.(2023五上·仁化期末)雨和雪都是固态水。(  )
33.(2023五上·仁化期末)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  )
34.(2022五上·灌云期中)万花筒和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
35.(2023五上·仁化期末)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
三、简答题。(第36、37小题各6分,第38小题7分,共19分)
36.(2023五上·仁化期末)为什么光脚站在瓷砖地板上比站在木板上感觉凉一些?
37.(2023五上·仁化期末)100米赛跑时神经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38.(2023五上·仁化期末)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未来将会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做哪些事情?(至少写5点)
四、综合探究题。(共21分)
39.(2023五上·仁化期末)下雪后莹莹同学发现工人们会在道路积雪上撒盐。咨询老师后她知道了:水的凝固点是零度,加入盐凝固点降低为零下十度左右。加盐后雪会融化吸收热量,让周围的温度降低。她想利用这个原理进行露和霜形成的模拟实验。她准备了下面的实验材料:湿毛巾、冷冻的半瓶冰水、温度计、盐、勺子等等。
(1)她取出冷冻的半瓶冰水放到桌子上,用温度计测量。过一段时间发现瓶子外面有水珠出现,这模拟了自然界中   的形成。如果想让水珠出现的更快、更多,你会建议她怎么做?   
(2)莹莹想要进一步模拟霜的形成,你认为该如何做?
40.(2023五上·仁化期末)为了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小明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然后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如图)。
(1)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   →   →   →   。
(2)分析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热总是从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
(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   。(填“变短”“变长”或“不变”)
(4)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  )。
A.火柴掉落的顺序会发生改变
B.火柴掉落的时间会发生改变
C.火柴掉落的时间和顺序都会发生改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
2.【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热对流是气体或液体中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的过程。小明准备洗脚,发现水温不够,妈妈告诉他再接一些热水倒进去,这实际应用到的传热方式叫对流。
3.【答案】C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A.人被闹钟叫醒时: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作是反应,正确;
B.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错误;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C.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体内的腹涨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正确。
4.【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多在春夏的早上。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所以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5.【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 分析地形图可知,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丘陵占2/3以上,平原、盆地等不足1/3,中国的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C选项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6.【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的现象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早晨,太阳还没有升到我们能看到的地平线以上是,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光亮了,这是因为太阳光照在天边的云层上,形成光的反射和散射。
7.【答案】A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 人的大脑分工不同,左脑分管数学、逻辑、语言、书写等;右脑分管音乐、绘画、情感、技艺等。
8.【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暖水瓶之所以能够保温,不是因为玻璃内壳传热能力好,是因为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
9.【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胶木、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纯净的水、空气等。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电荷不能从绝缘体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铁和水都是导体,所以都是绝缘体的是圆珠笔、书包、衣服、红领巾。
10.【答案】A
【知识点】气候
【解析】【分析】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从春到冬,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今年的9月7日最有可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11.【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眼睛能看到物体,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传递和视觉过程。在看物体时,由所看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成像。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够反射光。
12.【答案】C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地震、火山、海啸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风蚀景观是由于风长期侵蚀的结果。
13.【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会产生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的现象。不透光的物体在阳光下会产生影子。手影游戏、凿壁偷光、一叶障目属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属于光的反射,B符合题意。
14.【答案】B
【知识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解析】【分析】教育部明文规定,每日睡眠时间: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所以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0小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睡眠,那么就会影响第二天的学习,听课效率也会降低,要保证睡眠时间。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两千多年前,墨子发现的小孔成像现象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来解释。
A、孔越大像越清晰,说法错误,应该是孔越小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说法错误,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说法正确。
16.【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选项A水有三种形态:固态、气态、液态,正确;
选项B露是液态的水,雾是气态的水,雪是固态的水,正确;
选项C初冬的早晨,我们在草地上看到的"霜"是水,错误;霜是固态的小冰晶;
选项D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水干了,这是因为水蒸发了,正确。
17.【答案】C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冬天,我们常常会在教室里面的玻璃窗上看到很多水珠,这些水珠是教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18.【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把眼睛闭起来,让同学用两支铅笔的笔尖轻轻触碰你身体的不同部位。被触碰的指尖,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2个。被触碰的肘部,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被触碰的膝盖,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被触碰的手背,感觉到的笔尖数量是1个。实验结论:皮肤里有些地方的神经分布多,所以敏感性强;有些地方神经分布少,所以敏感性弱。手背、指尖、肘关节外的皮肤相比,指尖的神经分布最多,最敏感。所以A符合题意。
19.【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最好。因此选项中,镜子的反光效果最好。
20.【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温度影响微粒运动的快慢。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从而导致红墨水可以快速的扩散;温度越低,微粒运动越慢。如果探究一滴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速度的对比,则唯一不同的条件是水温不同。
21.【答案】C
【知识点】风;风对地貌的影响;风化
【解析】【分析】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形式多种多样。地球表面的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有的表现得很猛烈,如火山、地震、海啸等;有的表现的很缓慢,比如风力、水力对地表的侵蚀。火山喷发和地震属于地球内部力量导致的地表变迁,风属于导致地表变迁的外部力量。
2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解答】 珠穆朗玛峰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板块的碰撞,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由于印度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下方插入,抬高了亚欧板块喜马拉雅山那一部分,海水退去,形成了高原。目前印度洋板块还在不断深入,所以逐渐形成了珠穆朗玛峰。
23.【答案】A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壳的运动变化对岩层产生了非常大的挤压力。岩层受到巨大的挤压力会发生弯曲变形,到一定程度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是由于岩层断裂造成的。
24.【答案】B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选项A大脑的软硬程度跟豆腐差不多,但是表面不像豆腐一样光滑,正确;
选项B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并且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错误;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即大脑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大脑右半球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
选项C睡眠充足有利于保护大脑,正确;
选项D大脑具有记忆、识别、创造等功能,正确。
25.【答案】C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我们在树下可以看到斑驳的阳光,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树叶遮挡了阳光传播的路径,只有缝隙处能够透过阳光。
26.【答案】(1)正确
【知识点】大脑的结构
【解析】【分析】大脑的形状很像一个核桃仁,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壑和隆起的回,这样增加了大脑皮层的表面积;大脑的硬度和豆腐差不多,颜色呈淡粉红色。大脑的质量大约是1400克,大脑的质量约占脑重的80%。
27.【答案】(1)正确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白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白光分解成七色光叫光的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复合光。所以该说法是正确的。
28.【答案】(1)错误
【知识点】自然界的水循环
【解析】【分析】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海洋中和陆地上的水受热蒸发成大气水,大气水遇冷又凝结为雨雪降落到地面或海洋,地球上永不停息地进行这种大规模的水循环。
29.【答案】(1)正确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热传递主要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可以有热传导现象的发生。题目说法正确。
30.【答案】(1)正确
【知识点】化石
【解析】【分析】 沉积岩成因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31.【答案】(1)错误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题目说法错误。
32.【答案】(1)错误
【知识点】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根据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
33.【答案】(1)正确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
【解析】【分析】 地球板块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有:火山喷发、地震、海陆变迁、大陆漂移等,这些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题目说法正确。
34.【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制作潜望镜
【解析】【分析】光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万花筒和潜望镜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所以题目说法正确。
35.【答案】(1)正确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越粗糙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差。
36.【答案】瓷砖比木头的导热性能好,瓷砖传递热的能力好,能够快速的传递身体热量,所以站在瓷砖地板上感觉比木质地板上凉。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不同的材料导热能力不同。一般金属制品都是热的良导体,导热能力强;木头、塑料等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能力差。瓷砖比木头的导热性能好,瓷砖传递热的能力好,能够快速的传递身体热量,所以站在瓷砖地板上感觉比木质地板上凉。
37.【答案】而→传入神经→脑→传出神经→腿、脚、手背
【知识点】神经系统
【解析】【分析】赛跑时,耳朵听到跑的信息后,通过传入神经报告给大脑;大脑把跑的信息又通过传出神经告诉了腿、脚、手臂等。
38.【答案】人工智能可以做翻译;可以下棋;可以当体育陪练;可以驾驶汽车;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还可以从事高强度、高精准的工作等等。
【知识点】设计与生活;科技
【解析】【分析】人工智能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大脑功能的新技术。开发出的智能机器人不同于完成重复任务的简单机器人,在被植入学习程序后,智能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的思维,拥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做翻译;可以下棋;可以当体育陪练;可以驾驶汽车;可以代替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还可以从事高强度、高精准的工作等等。
39.【答案】(1)露;增加空气湿度
(2)在冰水中加入盐,测量冰水的温度,观察瓶子的外壁。
【知识点】冰的融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在太阳的照射下,地球水圈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间不断地循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在温度逐渐下降(仍高于0℃)时,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形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3)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所以在冰水中加入盐,可以降低凝固点,这样温度就可以下降很多;再测量冰水的温度,观察瓶子的外壁。
40.【答案】(1)①;②;③;④
(2)热的一端;冷的一端
(3)变长
(4)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图中所示的四根火柴的掉落顺序是①②③④,因为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
(2)热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3)在加热铁丝的过程中,两个铁架台之间的这段铁丝的长度会变长,这是铁丝热胀冷缩的现象。
(4)如果把图中的铁丝换成同样粗细的铜丝,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火柴掉落的情况是掉落火柴的时间会发生改变,这是铜丝的传热效果比铁丝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