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2)应用体验之旅课下作业 苏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三维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获得教养的途径(2)应用体验之旅课下作业 苏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06:1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获得教养的途径
(时间:40分钟 分值: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解析:B项“师”的解释应为“动词,学习”。
答案:B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B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其”,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D项“乎”,语气词,呢/介词,在。21教育网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尚且,还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其皆出于此乎 其:同“岂”,难道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解析:其:表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3分)(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解析:A项,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项,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今,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D项,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很多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位卑则足羞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21cnjy.com
答案:C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缘故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耻辱,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谄媚。
(4)巫师、医生、乐师以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21·cn·jy·com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www-2-1-cnjy-com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注]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2-1-c-n-j-y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21*cnjy*com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来源:21cnj*y.co*m】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版权所有:21教育】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同“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解析:广:增加。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eq \b\lc\{(\a\vs4\al\co1(①古人以问为美德,②以为轮))
C.
D.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但是。B项,介词,把。C项,代词,自己的/代词,他们的。D项,所字结构。
答案:C
9.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3分)(  )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解析:①是好问者的表现;⑤是不好问者的原因;其余都是“是己而非人”的表现。
答案:B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www.21-cn-jy.com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
答案:D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出处:21教育名师】
(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
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又将怎么解决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 ( http: / / www.21cnjy.com )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到有学识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21*cnjy*com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 ( http: / / www.21cnjy.com )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知识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通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心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所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身份尊贵的人可以问身份低贱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识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相把“问”当做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三、表达交流(15分)
12.下列诗句是赞扬老师的,请依照其形式填写小诗。(4分)
一支粉笔          三尺讲台
画出了知识王国的迷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块黑板 一根教鞭
记下了老师辛勤的耕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演绎了教师辉煌的人生 指点出通向理想的道路
13.观察“孔子应聘”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用自己的话说说漫画中“?”、“!”包含的意思。要求语言简洁、鲜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寓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面中,孔子去应聘,却被“非名牌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学生禁入”的招牌挡在门外,因此脑中充满疑惑和感叹。孔子的疑惑和感叹一定和他的“被拒”有关。概括寓意时可联系现实。
参考答案:(1)孔子疑惑不解:自己是一个大圣人、大教育家,为什么会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呢?他又发出感叹:时代变化太快,自己跟不上形势了!2·1·c·n·j·y
(2)揭露了一些人才招聘单位只看学历而不看实力的现状。
14.临近毕业时,总要写一些留言来赠别。假如你是某一学科的老师,请你依据本学科的特点为你的学生写一则赠言。(5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例句:英语老师——人生可以有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但绝不能有过去时和将来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语文老师——人生可以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逗号、感叹号、省略号,但不能有句号。(2)数学老师——人生有曲线、抛物线,但绝对没有直线。(3)物理老师——人生的痛苦有裂变、聚变、衰变,但绝对没有永恒的不变。(4)化学老师——人生的方程也需要配平,痛苦和欢乐共存,既要感谢欢乐,也要感谢痛苦。(5)历史老师——曾经的辉煌,只能说明过去,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的改写,依然要靠我们自己。(6)地理老师——人生和地质勘探不一样,可以向前看、向上看、向左看、向右看,但绝对不能向后看、向下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