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分子结构与性质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水具有反常高的沸点,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A.氢键 B.共价键 C.离子键 D.新型化学键
2.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有
①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越稳定
②氧化铝是离子晶体
③干冰晶体升华时,分子内共价键会发生断裂
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⑤极易溶于水是因为氨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⑥冰的密度比干冰小,熔点比干冰高
⑦离子晶体中可能存在分子
A.3个 B.4个 C.5个 D.7个
3.下列实验事实可以用共价键键能解释的是
A.氯化氢的沸点低于溴化氢 B.金刚石熔点高于晶体硅
C.氦气的化学性质稳定 D.NH3是极性分子
4.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粒子 中心原子杂化方式 VSEPR模型 空间结构
A sp 直线形 直线形
B 四面体形 三角锥形
C 四面体形 平面三角形
D 四面体形 三角锥形
A.A B.B C.C D.D
5.下列分子或离子中,立体构型不是平面三角形的是
A.CO32- B.NH3 C.BF3 D.SO3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中心原子含有孤电子对的是
A.PCl5 B.NO C.SiCl4 D.PbCl2
7.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A.CO2与SO2 B.C2H2与C2H4 C.BeCl2与H2O D.CH4与NH3
8.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溶液、溶液和溶液的电导率()数值,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如下表。
溶液
溶液 4839 2478 1252 51.2% 50.5%
溶液 10958 5593 2797 51.0% 50.0%
溶液 267 182 126 68.2% 69.2%
已知:代表溶液的电导率数值;其他条件相同时,电导率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仅由的数据不能说明三种电解质的强弱
B.表中数据不能说明同等条件下与的导电能力强弱
C.比值数据能说明存在电离平衡
D.溶液的数据能说明溶液越稀,的电离程度越大
9.双核铁是O2氧化CH4生成CH3OH的催化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①中1molO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为4NA
B.反应③产物中的“?”为罗马数字IV
C.反应④中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和形成
D.总化学方程式为:O2+2CH42CH3OH
10.下列物质分子中存在π键的是
A.氢气 B.甲烷 C.乙烯 D.乙醇
11.反应放热且产生气体,可用于冬天石油开采。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
B.NH4Cl的电子式为:
C.的结构示意图:
D.的电子式:
12.下列物质变化,只与范德华力有关的是
A.干冰熔化 B.乙酸汽化 C.乙醇与丙酮混溶 D.溶于水
13.下列对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铝是离子化合物
B.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4
C.次氯酸不如次氯酸盐稳定,故用次氯酸盐作为漂白剂的主要成分
D.随着化合价的升高,氯的含氧酸酸性和氧化性均逐渐增强
14.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
A.氨气分子的电子式:
B.原子结构示意图既可表示,也可表示
C.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
D.中既含极性共价键,又含非极性共价键
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3p能级能量一定比3s能级的能量高
②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③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④构成晶体的粒子一定含有共价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16.请运用氢键的有关知识,解释下列事实。
(1)水和乙醇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____;
(2)氨容易液化____;
(3)液态氟化氢的化学式有时写成((HF)n)的形式____。
17.在分子中
(1)的价层电子对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
(2)以极性键相结合,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是___________
(3)以极性键相结合,具有三角锥型结构的分子是___________
(4)以极性键相结合,具有V型结构的分子是___________
(5)以极性键相结合,而且共价键的极性最大的是___________
18.铜在工业中有重要作用,铜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Cu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______(填“s”、“p”、“d”或“ds”)区。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标号)。
A.金属在常温下均为固体 B.能导电的物质均为金属
C.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D.有金属光泽的晶体一定是金属晶体
(3)黄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合金之一,主要由Zn和Cu组成。第二电离能:I2(Zn)_____(填“>”或“<”) I2(Cu),原因为______。
(4)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该化合物中CO的空间结构为_____,键角为_____,写出一种与CO具有相同空间结构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19.按要求填空:
(1)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原子中有_______个电子层、_______个能级、_______个未成对电子。
(2)在下列物质中:①、②、③、④、⑤、⑥。
其中只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既含有非极性键又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是____。
(3)N≡N键的键能为,键的键能为,通过计算说明中的____(填“”或“”)键更稳定。
20.蛋白质中含有C、H、O、N、S等元素,食物中的铁主要以三价铁与蛋白质和羧酸钴结合成络台物的形式存在。
(1)在蛋白质中涉及的氮、氧元素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基态硫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2)KSCN是检验Fe3+的试剂之一,与SCN-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_______ (填化学式),1mol/L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
(3)血液中有一种含铜的呈蓝色的蛋白质分子,与Cu同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还有______(填元素符号)
21.有X、Y、Z、W、M五种常见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①基态X原子p能级的成对电子与未成对电子数相等;
②Y的简单离子带一个单位电荷,其电子排布与X的简单离子相同;
③W的最高价氧化物十分坚硬,能溶于烧碱溶液,但不溶于盐酸;
④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及M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两两皆能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Z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X、Y、Z、M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2)X、Y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
(3)电负性与第一电离能都大于X元素,其单质在加热条件下与等物质的量的烧碱完全反应,生成钠盐、和一种气体。该气体的分子式为_______,其空间结构为_______。
(4)Z与M形成的化合物为气体,其分子式为,每个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结构,写出其结构式:_______。
22.现有A、B、C、D、E五种元素,它们的质子数依次增多。
①A的核电荷数大于2,可形成氢化物H2A,该氢化物在常温下是液体;
②A和B两元素可形成B2A3化合物,该化合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
③C+比B3+多8个电子;
④C与D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CD;其焰色为紫色。
⑤CD的溶液中通入氯气后加淀粉溶液显蓝色;
⑥在周期表中E处于C的下两个周期,E与C同主族。试回答:
(1)B是________(写元素符号),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
(2)B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D的单质分子的电子式_____,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电子式_____。
(3)写出CD的溶液中通入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4)比较B、C两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氧化性的强弱:________(B、C离子用实际离子符号表示)。
23.ClO2是新一代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由于其浓度过高时易分解。常将其转化成NaClO2晶体以便储运。实验室模拟NaClO2的制备装置如图1所示。
已知:①ClO2易溶于水,熔点为-59°C,沸点为11°C,在碱性溶液中发生反应:2ClO2+2OH-=++H2O;
②图2为NaClO2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NaClO2在温度高于60°C时易分解生成NaClO3和NaC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为ClO2的发生装置,生成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H2O2属于___________(填“极性”。”非极性”)分子,H2O2在C装置中作______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3)空气流速过快或过慢,均会降低NaClO2产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装置C需要采用冰水浴,其目的是___________。
(5)从NaClO2溶液中获得NaClO2晶体的过程中对温度的控制要求较高。具体操作为先减压,将NaClO2溶液加热到___________(填字母标号)浓缩,至有晶膜出现时,再在常压下___________(填操作),过滤,洗涤,干燥。
A.略低于38℃ B.略高于38℃ C.略低于60℃ D.略高于60℃
(6)为测定所得NaClO2产品的纯度,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①:称取mg样品于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后,加入稍过量的KI晶体,再滴加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杂质不与KI反应);
步骤②:将所得溶液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
步骤③:准确移取25.00mL步骤②所得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两滴淀粉溶液,用cmol/L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2S2O3溶液VmL(反应方程式为:I2+2Na2S2O3=2NaI+Na2S4O6)。
该NaClO2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试题分析:水形成的晶体虽然是分子晶体,但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在第ⅥA族元素形成的氢化物中水的沸点是最高的,答案选A。
考点:考查氢键的有关判断和应用
点评:本题是常识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属于识记性的。主要是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A
解析:①晶体中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的稳定性无关,故①错误;
②氧化铝中有铝离子和氧离子,是离子晶体,故②正确;
③干冰晶体升华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故③错误;
④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比如氯化铝,故④错误;
⑤极易溶于水是因为氨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故⑤错误;
⑥冰的密度比干冰小,熔点比干冰高,因此冰中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故⑥正确;
⑦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但有些结晶水合物如胆矾中,CuSO4·5H2O可写[Cu(H2O)4]SO4·H2O,其中有一个水分子,故⑦正确;
因此正确的有3个,故A正确。
3.B
解析:A.氯化氢、溴化氢对应的晶体为分子晶体,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为分子间作用力,故A错误;
B.金刚石、晶体硅都为原子晶体,熔点高低由共价键键能大小决定,故B正确;
C.氦气为单原子分子,不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
D.NH3分子构型不对称,所以极性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A.CO2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中心原子为sp杂化,VSEPR模型为直线形,空间结构为直线形;选项A正确;
B.NH3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中心原子为sp3杂化,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选项B正确;
C.CO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中心原子为sp2杂化,VSEPR模型为平面三角形,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选项C错误;
D.H3O+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中心原子为sp3杂化,VSEPR模型为四面体形,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5.B
解析:A.C形成3个δ键,孤对电子数为=0,为sp2杂化,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A不选;
B.氨气分子中氮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3+(5-3×1)=4,且含有一个孤电子对,所以其立体构型是三角锥形,故B选;
C.B形成3个δ键,孤对电子数为=0,为sp2杂化,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C不选;
D.S形成3个δ键,孤对电子数为=0,为sp2杂化,立体构型为平面三角形,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微粒中立体构型是平面三角形说明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个数是3且不含孤电子对,价层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孤电子对个数,σ键个数=配原子个数,孤电子对个数= (a-xb),a指中心原子价电子个数,x指配原子个数,b指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个数。
6.D
【分析】分子中孤电子对个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配原子个数×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阳离子中孤电子对个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电荷数-配原子个数×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阴离子中孤电子对个数=(中心原子价电子数+电荷数-配原子个数×配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需要的电子数),以此解答。
解析:A.PCl5中心原子碳原子孤电子对个数=(5-5×1)=0,没有孤对电子,故A不选;
B.NO中心原子碳原子孤电子对个数=(5+1-3×2)=0,没有孤对电子,故B不选;
C.SiCl4中心原子碳原子孤电子对个数=(4-4×1)=0,没有孤对电子,故C不选;
D.PbCl2中心原子碳原子孤电子对个数=(4-2×1)=1,有孤对电子,故D选;
故选D。
7.D
解析:A.CO2中C形成2个δ键,无孤电子对,为sp杂化,SO2中S形成2个δ键,孤电子对数==1,为sp2杂化,不相同,故A错误;
B.C2H4中C形成3个δ键,无孤电子对,为sp2杂化,C2H2中形成2个δ键,无孤电子对,为sp杂化,不相同,故B错误;
C. BeCl2中Be形成2个δ键,无孤电子对,为sp杂化,H2O中O形成2个δ键,2对孤电子对,为sp3杂化,不相同,故C错误;
D.CH4中C形成4个δ键,无孤电子对,为sp3杂化,NH3中N形成3个δ键,孤电子对数==1,为sp3杂化,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8.B
解析:A.由的数据可知,HCl溶液的电导率最大,NaCl溶液的电导率居中,CH3COOH溶液的电导率最小,而NaCl、HCl均为强电解质,故不能仅由的数据说明三种电解质的强弱,选项A正确;
B.同等条件下,HCl溶液与NaCl溶液的浓度相同,氯离子浓度相同,氯离子的导电性相同,二者只有阳离子的种类不同,即H+与Na+,而HCl溶液的电导率大于NaCl溶液的,故表中数据说明同等条件下H+的导电能力比Na+的强,选项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NaCl溶液、HCl溶液的σ比值与浓度成正比,而CH3COOH溶液的σ比值却大于浓度比,说明CH3COOH存在电离平衡,选项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CH3COOH溶液的σ比值大于浓度比,说明溶液越稀,CH3COOH的电离程度越大,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9.B
解析:A.反应①中产生的是过氧键,其中氧的价态是-1价,因此1molO2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NA,故A错误;
B.步骤③中断裂O O非极性键,形成O Fe(Ⅳ)极性键,故B正确;
C.反应④中只有极性键的断裂O Fe(Ⅳ)和C-H,形成O-H极性键,故C错误;
D.根据图示,总过程的反应为:CH4+O2+2H++2e-CH3OH+H2O,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10.C
解析:氢气、甲烷、乙醇中只含有单键,即只含σ键;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双键中有一个π键,故答案为C。
11.D
解析:A.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的质量数为18+17=35,该氯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故A错误;
B.NH4Cl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钠离子最外层含有8个电子,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水分子属于共价化合物,其电子式为,故D正确;
答案选D。
12.A
解析:A.干冰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克服范德华力,A正确;
B.乙酸汽化时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B错误;
C.乙醇分子间存在氢键,与丙酮混溶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C错误;
D.分子间存在氢键,溶于水克服氢键和范德华力,D错误;
故答案选A。
13.C
解析:A.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
B.氯水能氧化漂白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量,故B错误;
C.次氯酸不稳定,故用次氯酸盐作为漂白剂的主要成分,故C正确;
D.随着化合价的升高,氯的含氧酸氧化性均逐渐减弱,故D错误;
故选C。
14.B
解析:A.氨气分子的电子式为,A错误;
B.和核内中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离子结构示意图均为,B正确;
C.用电子式表示HCl的形成过程为,C错误;
D.分子结构式为H-O-H,因此中只含极性共价键,D错误;
故选B。
15.A
解析:①同一能层中p能级能量一定比s能级的能量高,故3p能级能量一定比3s能级的能量高,故正确;
②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但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故正确;
③2p、3p、4p能级的轨道数相同,故错误;
④构成分子晶体的粒子不一定含有共价键,如He气体,故错误;
故选A。
二、填空题
16.(1)水和乙醇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导致两者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
(2)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使得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升高
(3)液态氟化氢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结合较为紧密
解析:(1)水和乙醇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导致两者可以以任意比例互溶;
(2)氨气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使得分子间作用力较强,沸点升高,故易液化;
(3)液态氟化氢分子之间存在氢键,结合较为紧密,故化学式有时写成((HF)n)的形式。
17.(1)平面正三角形(2)(3)(4)(5)
【分析】根据价层电子对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进行计算价层电子对数和孤对电子对数从而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解析:(1)根据价层电子对理论价层电子对数为3+=3,采用sp2杂化,无孤对电子,故空间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2)极性键判断非金属元素不同,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正四面结构的分子是CH4。
(3)极性键判断非金属元素不同,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三角锥结构的分子是NH3。
(4)极性键判断非金属元素不同,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V型结构的分子是H2O。
(5)极性键判断非金属元素不同,共价键极性最大,即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相差大,故应是HF。
18.(1)ds
(2)C
(3) < 铜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价电子排布式变为3d10,为全充满的稳定结构,再失去一个电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多
(4) 平面三角形 120° SO3
解析:(1)Cu元素为29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IB族,处于ds区,故答案为:ds;
(2)A.常温下金属Hg为液体,故A错误;
B.石墨能导电,属于非金属,故B错误;
C.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故C正确;
D.晶体Si有金属光泽的晶体,属于非金属晶体,故D错误;
(3)锌是30号元素,基态锌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再失去一个电子变为,成为全充满的稳定结构,因此锌的第二电离能小,而铜是29号元素,基态铜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失去一个电子变为,成为全充满稳定的结构,再失去一个电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多,因此铜的第二电离能大于锌的第二电离能,故答案为:<;铜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价电子排布式变为3d10,为全充满的稳定结构,再失去一个电子需要吸收的能量多;
(4)CO中心C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无孤对电子,空间结构为平面三角形,键角为120°;SO3与CO互为等电子体,空间结构相同,故答案为:平面三角形;120°;SO3。
19.7 6 ① ② ④ ⑤ ⑥
解析:(1)原子序数为24的元素为,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由此可知,原子中有4个电子层、7个能级和6个未成对电子。
故答案为:4;7;6。
(2)①分子内只有非极性键;②分子内只有极性键;③是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④是只含有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⑤是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⑥是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
故答案为:①;②;④;⑤;⑥。
(3)键中含有2个键和1个键,已知键的键能为,键的键能为,则1个键的键能为,则中的键键能大于键键能,更稳定。
故答案为:π
20. N解析:(1)同一周期内,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氮、氧在同一周期内,氧的原子序数比氮的大,其非金属性比氮强,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故电负性:N(2)原子个数相等,价电子数目相等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与SCN-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应含有3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为CO2或N2O;CN-与N2互为等电子体,二者结构相似,所以类比于N2的N≡N,CN-离子形成C≡N,故1molCN-中含有的π键的数目为2NA;
(3)与Cu同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为4s1、3d54s1,分别为K、Ca。
21. V形
【分析】X、Y、Z、W、M五种常见短周期元素,基态X原子p能级的成对电子与未成对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p4,可知X为O;Y的简单离子带一个单位电荷,其电子排布与X的简单离子相同,Y为Na;W的最高价氧化物十分坚硬,能溶于烧碱溶液,但不溶于盐酸,W为Si;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及M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两两皆能反应,M的原子半径最小,原子序数最大,则M为Cl,Z为Al,以此来解答。
解析:(1)Z为Al,基态Z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则X、Y、Z、M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X、Y按原子个数比1∶1形成的化合物是过氧化钠,化学式为,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3)电负性与第一电离能都大于X元素,该元素是F,其单质在加热条件下与等物质的量的烧碱完全反应,生成钠盐、和一种气体,反应中F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氧元素化合价一定升高,因此方程式为2F2+2NaOH=2NaF+H2O+OF2↑,该气体的分子式为,中心原子含有的孤对电子是,所以其空间结构为V形。
(4)Z与M形成的化合物为气体,其分子式为,由于每个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结构,因此其结构式为。
22. Al 第六周期第ⅠA族 Cl2+2I-===2Cl-+I2 Al3+>K+
【分析】①A的核电荷数大于2,可形成氢化物H2A,该氢化物在常温下是液体,则H2A为水,A为O;
②A和B两元素可形成B2A3化合物,该化合物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则该化合物为氧化铝,B为Al;
③C+比B3+多8个电子,C为K;
⑤CD的溶液中通入氯气后加淀粉溶液显蓝色,则CD为KI,D为I;
⑥在周期表中E处于C的下两个周期,E与C同主族,则E为铯。
解析:(1)B为铝,元素符号为Al;E为C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六周期ⅠA族;
(2)B的离子为原子失去最外层3个电子后的形式,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D的单质分子为I2,其电子式为;C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KOH,为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
(3)CD为KI,KI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钾和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I-===2Cl-+I2;
(4)B、C分别为Al、K,两种金属元素的失电子能力越强,其形成的简单离子氧化性就越弱,失电子能力:Al23.(1)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
(2) 极性 还原剂
(3)空气流速过慢,ClO2不能及时被稀释,导致浓度过高而分解;空气流速过快,ClO2不能在C装置中充分反应
(4)液化ClO2使其易被充分吸收:防止反应放出的热量使H2O2分解,减慢反应速率:防止温度过高使NaClO2分解降低产率和产品纯度
(5) C 冷却至略高于38℃结晶
(6)或
【分析】A中NaClO3固体和Na2SO3固体中加入70%硫酸,通入空气,NaClO3被Na2SO3还原生成ClO2,ClO2浓度过高时易发生分解,空气的一个作用是将ClO2稀释,防止发生分解,装置B为安全瓶、起防倒吸的作用,C中在碱性条件下用过氧化氢还原ClO2 生成NaClO2溶液,D为尾气处理装置同时可防止倒吸,从NaClO2溶液中提取晶体时,结合NaClO2的溶解度曲线和NaClO2在温度高于60℃时易分解生成NaClO3和NaCl可知,将NaClO2溶液加热至略低于60℃蒸发浓缩、冷却至温度略高于38℃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即得到NaClO2晶体。
解析:(1)A中NaClO3被Na2SO3还原,在H2SO4参与下生成ClO2、Na2SO4,化学方程式为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
(2)H2O2中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叠,属于极性分子,C装置中,ClO2生成了NaClO2,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则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O2,H2O2在C装置中作还原剂。
(3)反应中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二氧化氯气体赶到装置C中与过氧化氢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反应制备亚氯酸钠,同时起到稀释作用,防止二氧化氯浓度过大而爆炸,则空气流速过快或过慢均会降低NaClO2产率的原因是:空气流速过慢,ClO2不能及时被稀释,导致浓度过高而分解;空气流速过快,ClO2不能在C装置中充分反应。
(4)装置C中双氧水把ClO2 还原为NaClO2,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已经NaClO2在温度高于60°C时易分解生成NaClO3和NaCl,ClO2易溶于水,熔点为-59°C,沸点为11°C,液化后更有利于充分反应,故装置C需要采用冰水浴,其目的是液化ClO2使其易被充分吸收;防止反应放出的热量使H2O2分解,减慢反应速率;防止温度过高使NaClO2分解降低产率和产品纯度。
(5)结合NaClO2的溶解度曲线,从NaClO2溶液中获得NaClO2晶体总体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根据信息②,蒸发水分同时要防止分解,只能减压蒸发,将NaClO2溶液加热到略低于60℃浓缩,为防止析出NaClO2·3H2O晶体,应该冷却至略高于38℃结晶,趁热过滤,故具体操作为先减压,将NaClO2溶液加热到略低于60℃浓缩,故选C,至有晶膜出现时,再在常压下冷却至略高于38℃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6)产品中加入足量酸化的KI溶液,发生ClO+4I-+4H+=Cl-+2I2+2H2O,用Na2S2O3标准液滴定时,发生2Na2S2O3+I2=Na2S4O6+2NaI,可得关系式:NaClO2~2I2~4Na2S2O3,可知25.00mL溶液中n(NaClO2)=n(Na2S2O3)=×V×10-3L×cmol/L,则该NaClO2产品的纯度=%,答案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