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18:4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在当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2.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分析文章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提高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实事求是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
理清论证忠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任务, 导入课堂
师: 同学们好!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校 刊《纵深》准备举办一场“这才是同学们心中最好的演讲稿” 评选活动, 请你为这次活动制订一份演讲稿评价量表, 并据此为文章打分。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学习任务。)
师:在第一课时中, 同学们通过自学, 对文章进行了梳理, 并制订了针对这篇文章的打分草表,下面请同学们先分组讨 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
二、分享看法, 归并角度
师:下面我们请各组代表说说看, 你们是从哪些角度对文 本进行评价的。
生:我们分成了五个角度:结构、语言、论证逻辑、情感, 还有影响。
生: 我们从四个角度评价,分别是内容、语言、结构和逻 辑。
生: 我们分为四个方面:逻辑、语言、观点以及它的影响 力。
生: 我们分了五点打分,分别是逻辑、语言、主题、意义 和感染力。
生: 我们分成了四个角度,分别是语言、逻辑、主题和意 义。
师:各个小组普遍给出了四个或五个角度, 下面我们先对 各小组给出的角度进行整合。虽然同学们表述的用语不完全 相同,但是多数小组都提到了诸如思想、结构(逻辑)、内容、 感染力、效果这几个角度。下面我们就同学们提到的这些角度 进行探讨。
三、评析文章的思想性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 你会怎么评价这篇文章的思想。
生:观点很符合当时革命的现状和环境, 充分体现了作者 对当时现状的认识。
师:很好, 潘同学考虑到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生: 这篇文章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为党的发展提供 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 为党未来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师:不错, 沈同学从历史意义角度进行了评价。
生: 这一观点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价值,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师:很好,凌同学的回答,指出了这篇文章的哲学意义。总体说来,同学们的评价都很恰当。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作 为一篇演讲稿, 你觉得作者在写作时, 可能最需要考量的是哪 个意义?
生:现实意义。
师: 把握得很准确!这篇文章,作为演讲稿,它首先要考 虑的应该是当时的现实问题, 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演讲。那么这 篇文章有没有做到针对现实呢? 我们来看补充资料。
(投影展示)
胡乔木曾提到:“1939 年开始掀起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习运动……但是, 这两年的学习也有缺点, 主要是存在 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学者李蓉在《延安整风运动纪实》中说:“当时,理论脱 离实际主要表现为主观主义。张闻天将主观主义区分为两种 主要表现形态, 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毛泽东赞成并吸纳了 这个意见。”
袁溥之回忆说:“当时,王明还是以共产国际的‘钦差大 臣’自居,经常口若悬河、哗众取宠作报告,很能迷惑一些青 年。当时,鲁迅艺术学院就常有一些学生,从桥儿沟跑很远的 路到女大去听王明的报告,听完报告回家天都快亮了……王 明这种演讲表演,对于没有多少文化的工农干部和一些刚刚 参加革命的青年学生来说, 很有吸引力, 一时对他钦佩不已。 可是,急于寻找中国革命战争具体方法的人听了王明的话, 却感觉如坠云里雾里, 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通过这些资料, 我们不难发现, 当时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 实际之风, 已经严重动摇了党的思想统一, 带来了巨大的现实 危害。作者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思想,有着鲜明的现 实针对性。
四、评析文章的思路结构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思路结构吧。在第一课时 中,大家对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行了梳理,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妙 招可以更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呀?
生: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段落首尾出现的提示性语句。 生:段首的关联词很重要, 能够看出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生:文章的每个部分我们可以先作观点小结。
师:很不错,借助几位同学的妙招,请大家将文章的思路 结构进行概括。徐同学, 你说说看。
生: 文章开篇先提出主张——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 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然后肯定现有成绩,接着指出 目前存在的缺点和危害,然后将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主 义的态度进行正反对照, 最后给出三条具体的建议。
师: 徐同学概括得很准确!同学们,我有一个问题:作为 一篇演讲稿, 这篇文章相较一般的议论文而言, 在思路结构上 更需要注意哪些要素?
生:观点要鲜明, 论证要充分。
师:这两点和一般议论文有没有明显的差异呢?
生(齐) :没有。
师: 同学们先想想看,演讲稿和一般的议论文,在呈现形 式上有什么不同? 大家平时学英语, 肯定做过听力和阅读理解 吧,哪位同学可以说说你在做这两种题型时的不同感受。
生:我感觉听力一般比阅读理解简单, 好像思路没那么复 杂。
师:为什么听力往往思路比阅读理解更简单呀? 是不是英 语老师故意在听力环节“放水”?( 生大笑。 )
生: 因为听力是直接听的嘛!直接灌输进来的过程,不像 阅读你要去分析总结。
师:潘同学讲到点子上了! 听力的呈现形式是“听”,而阅 读的呈现形式是“看”。在做听力的时候,如果一下子没有听 明白,你是没办法倒回去再听一听的;但是你在阅读的时候, 完全可以反复回看好几次,进行细致的咀嚼。我们再回到前 面的问题, 作为一篇说给人“听”的演讲稿,相较于拿来“看” 的议论文, 大家觉得在思路上它更应当注意什么?
生:思路结构要更清晰简单, 便于一次听懂。
师:是的,我们前面请同学概述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发现 这篇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结构 非常清晰, 高度契合我们生活中分析问题的逻辑, 这和演讲稿 这种文体形式是紧密相关的。
五、评析文章的语言
师: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过:“做诗文, 语言就是媒 介。这种媒介要恰能传出情思, 不可任意乱用。”文章的思想、 思路结构最终还是需要语言来承载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 文章的语言, 请同学们简单说说看, 你怎么评价。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有点冗长, 重复的地方好多。
生:里面好多术语和理论概念, 有点枯燥。
生:文章的语言很有意思, 很接地气, 读起来蛮好玩的。
生:我也说不出这个语言好在哪里, 但是就觉得读起来挺
好的。( 生大笑。 )
师: 同学们的发言很有意思, 我发现针对文章的思想和思 路结构,大家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关于文章的语言,同 学们却有了很多不同看法,下面我们就同学们提到的这些看 法作深入分析。我们先来说说同学们提到的“语言冗长、重复 地方多”这个问题。大家先说说看, 冗长是不是一定是缺点?
生:我觉得要看情况的。
师: 怎么说?
生:就像老师刚刚说的,这是一篇演讲稿,演讲稿和平时 我们看的文章不一样,多说几次,能够让我们听得更清楚、更 明白。
师:很不错,陈同学懂得活学活用。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 流行的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来想想看,为什么 这篇演讲稿会显得比较冗长,重复较多?作为演讲稿,作者对 一些要点进行重复, 往往更利于听众加深印象, 起到强调的目 的。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再来看看有同学提到 的这篇文章“术语和理论概念多”的问题。请我们班的政治课 代表来讲讲,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生:我觉得没有很多术语呀, 这些不都是政治课上学过的 吗?( 生大笑。 )
师: 哈哈,殷同学,你觉得熟悉那说明你是合格的政治课 代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得挺扎实, 但是其他同学未必也这样 觉得呀,同学们说对不对? ( 生大笑)大家想过没有,我为什 么要请政治课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仔细看看这篇文 章的第一条注释, 这个报告是说给谁听的?
生:延安干部。
师:对呀,这是针对当时党内干部的讲话。我们党的理论 来源是马列主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 对于这些党内干部而言, 他们听到这篇讲话稿里出现的术语、理论概念, 估计不但不会 觉得无聊枯燥,反倒会觉得很亲切,更佩服作者的理论修养 吧。讲到这里,我们发现,作者这篇文章很有针对性,它充分 考虑到了演讲对象的情况。
师: 刚刚两位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俗语很多, 一位同学觉 得这不庄重;另一位同学则给出相反看法,觉得很接地气。下 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文中哪些表达口语化色彩比较突出。
生: 自以为是, 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生: “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 夸夸其 谈,满足于一知半解。
生: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 对于自 己的祖宗, 则对不住, 忘记了。
师: 同学们说说看,那我们将文中的这些表达删去好不 好?
生: 我觉得不好,删掉之后好像就“不带劲”了,没有那 个感觉。
师: 哈哈,嘉原同学为什么觉得这些表达“带劲”呀?
生: 因为像“老子天下第一”,还有“瞎子摸鱼”“祖宗” 什么的, 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会这么用。
师: 嗯,这些词很口语化,但是问题来了,作者在干部大 会上用这些词, 尤其是像“老子天下第一”,真的合适吗? ( 生 沉默)同学们,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再回到刚刚提到的,这 篇文章的听众是谁?
生:延安干部。
师:大家觉得当时的延安干部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 延安 干部的文化素养怎么样?
生:他们应该受过各种文化的熏陶, 会挺有文化的吧。
师: 哈哈,王同学看来对中国革命史不太熟悉呀。客观来 说,延安时期,由于处在特殊的革命年代,不少干部的文化水 平不算太高。(教师展示补充资料)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 一书中提到“(当时)干部一般说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还有文 盲”。如果用语过于文雅,对很多听报告的同志来说,要迅速 理解并把握内涵,是比较困难的。大家想想看,当场下的这些 干部听到作者说出像“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略显粗俗的句子 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生:我觉得会感觉很有意思, 甚至会笑场。( 生大笑。)
师:笑场?在这个场合笑场合适吗? ( 生沉默)其实刚刚 李同学的推测是很准确的,如果他了解过毛泽东在延安作报 告的场景, 估计就会很坚定自己的看法了。同学们看到的这张 照片,可以佐证大家的判断。(教师展示图片 )这是毛泽东在 延安窑洞外作报告的一张图片,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气氛?
生:很轻松活泼, 很亲切, 好像不是很严肃。
师:是的,其实当时延安时期的很多演讲场合,都是这样 一种氛围。同学们想想看,在这种气氛里,发言究竟是选用典 雅庄重的表达好, 还是“接地气”的表达更好?
生:接地气的表达好。
师: 我再给大家补充一个背景。(教师展示补充资料)作 家曹征路在《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系列连载中提到:延 安时期,有从苏联回来的干部,发言时口口声声表示,他所传 达的是共产国际的指示, 言谈语气咄咄逼人。一些与会者回忆 说:“他当时俨然是捧着尚方宝剑的莫斯科天使, 说话的态度, 仿佛是传达圣旨似的。”当时这位从苏联归来的干部,经常口 若悬河、哗众取宠作报告,很能迷惑一些青年。他滔滔不绝地 讲到某个问题时,罔顾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要说“正如列 宁同志所说”“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联系课文中提到的诸 如“钦差大臣”“言必称希腊”等,我们现在读来感觉弄不太 明白,但这些都不是“无的放矢”,在场的干部们, 听到作者的 这些词汇时,脑海里一定能够立刻浮现出我们资料里补充的 这些鲜活画面。这就更反映出作者的语言是考量了场合与对 象后作出的巧妙选择。
六、回归任务, 总结课堂
师: 同学们,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话做事 要因地制宜, 一篇演讲稿也要“因地制宜”,讲究“有的放矢”。 (教师同步进行板书)如果说,一篇文章希望达成的效果、意 义是“的”,那么文章的思想、结构、语言等要素就是“矢”, 在射向目标的过程中, 这根“矢”必须考虑到诸如演说者身份、 演说场合、讲话对象等相关要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箭中 靶。下面我们再回到大家的评价量表,大多数同学似乎将“场 合”“对象”这些要素忽略了, 仅仅考虑“的”和“矢”,不关注 牵引力量,可是容易射偏的。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请大家回 去之后, 对自己制订的量表进行调整, 然后为本单元的其他几 篇文章打分, 并阐述打分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