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7.2秦 腔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7.2秦 腔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0: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秦 腔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几百年来,秦腔都没有被淘汰,被沉沦,  ①  。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看到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a)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b)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得一统(c)  ②  ,活脱脱的一群复活的秦始皇兵马俑: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d)二愣(e)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 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1.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写标点符号。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2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    着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地方戏千姿百态,凝聚着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南腔北调,    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酝酿出丰富的情感表达,共同构成最接地气的传统艺术宝库。
要看到,很多剧种之所以在时代更迭中濒危,不能都简单归因为没有生命力,而更多是因为没有“被看见”。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    ,受众注意力不断被稀释。多数传统地方戏曲疏离于网络,在新的表达空间“失语”,关注度自然不高。可与此同时,无论是这些年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声明了“旧经典不旧”的事实。这就启示我们,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未见得是没兴趣,很多时候可能是“没见过”“不了解”。多给濒危剧种一些    的舞台,让它们走出去、唱起来。与此同时,各个剧种本身也要主动求新求变,用时代的语言和时代对话,用年轻人的方式和年轻人交流。“活”起来,活下去,中华艺术的百花园将始终芳香四溢。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沉淀 立足 琳琅满目 抛头露面
B.汇集 根植 目不暇接 抛头露面
C.沉淀 根植 琳琅满目 大显身手
D.汇集 立足 目不暇接 大显身手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模拟试题练
(2021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从字出发,走向纸与书的密林
鲍尔吉·原野
  ①瑞安的名字好。遇到好地名,喜欢在口中多念几遍,读出声来——瑞安、瑞安,仿佛这样可以吃透这个名字。如同见到好瓷罐,想趋前敲上几下,俯耳闻听其音才释然。瑞安不光地名好,江名也好——飞云江。我私下想,有好地名的地方,大多有“宝”。
②“宝”是你没有,但人家有的东西,是顺着历史一直能捋到文明源头的物件,比高楼大厦贵重得多。瑞安有啥呢 第一样东西叫木活字。汉字最早刻在龟甲兽骨上,凿于石岩表面。到了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从此诞生。书是随印刷术而问世的,字是书的核心。在古代,它叫活字,是体现典籍内容的独立信息码。这种发明,类似于神明为一个民族加冕,没有字的族群难见天日,而没有书的民族谈不上教化昌明。在瑞安的东源村,我们走进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见到了生机勃勃的木活字。我们的目光从智能手机上的字,到纸书激光照排的字,再到旧报纸铅字的字,最终在这个屋子里找到了字的源头。在瑞安,至今还有近百人从事木活字印刷这一古老的职业。这些棠梨木刻就的木活字让人喜欢,它们比印在纸上的字迹更有生命力。咱们所说的“宋体字”悉在于此,在它们有棱有角的横竖撇捺之中,字上的每一处直线与曲线都由刀法诞生。光是这些字,就是难得的艺术品。看活字看不懂内容,它们是反的,但更显神秘。当下的人回不到宋朝,可是目睹这些活字,灵光一闪,人在瞬间与古代接通了。在这些字面前,我想起站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土坑里的秦兵俑,它们是泥做的武士;而活字如文士,是面目清晰的木文俑,摆在红金丝绒衬底的玻璃柜里。
③瑞安另一个让人惊异的“宝”是造纸术。此地的造纸厂采用古法造纸,而非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厂。在瑞安,见到了木活字之后又见到古法造纸就不奇怪了。古人讲“敬惜字纸”,实为敬畏智慧,而造字与造纸都是智慧的产物。我们在茂林修竹与潺潺流水的清雅环境中见到造纸的全过程,地点在芳庄乡的东元村。进这个村子,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清澈的溪水一路欢唱流到山下,循着水的歌唱爬到山顶,沿途就看见了古法造纸的作坊。古法造纸,离不开水碓。每座水碓五米见方,石板砌就。工匠利用水的落差,以湍急的水力推动木碓上启下砸。把腌好的水竹捣碎,取其竹绒造纸。这一片作坊保留了明代的传统工艺,人称“六连碓”。六座水碓分布在三十二溪上,依山而建,借水做工,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造纸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古籍说明,温州纸业源远流长。不止瑞安一地,瓯海泽雅的纸业名声更盛,表明温州在古时已形成造纸集群。明代姜准在《岐海琐谈》中写道:温州在唐代就生产蠲纸,设造纸局,将蠲纸作为贡品进献朝廷。至明宣德五年,因制作蠲纸导致溪水混浊,撤造纸局,停止蠲纸生产与朝贡,民间开始生产屏纸。屏纸之屏,实为闽北南平之谓也。温州的文明更多来自南边的福建,而非中原,如活字印刷与造纸术。许多温州人祖籍闽北,再往上追则来自中原。在朝廷更迭与战乱中,中原士子携带文化南下福建,把文化保留在闽地。其中一些人转徙偏隅海边的温州,又把文化藏在了温州的深山之中。造纸术与印刷术,是古文化遗存在这里的活化石。
⑤古法造纸不容易,共有竹、料、刷、浆、纸五个步骤,十七道工序和一百零九个环节。上天对人类发现发明字纸、烛火、笔墨总是设置重重障碍,人类正是翻越这些障碍而迎接到文明之光。人拿着薄薄一张纸,谓之轻,又称“人情薄如纸”。然而纸乃厚重之物,是可以印上字的载体,凡能记载教化的事物均重过金石。
⑥瑞安第三处让人赞赏的地方是心兰书社,这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建于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比同为公共图书馆的“强学书藏”早23年,比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早26年。瑞安偏隅东南,然而文明潮流却进入得很早。在国家的文化史上,公共图书馆是衡量民智开启的标志。心兰书社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座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仿西洋会馆,坐北朝南,进深三间,占地280平方米。进去参观,见其藏书中西合璧,除国学书籍外,还藏有《天演论》等西方名著以及当年鼓吹革命的《苏报》和《时务报》等书刊。心兰书社的创始人为许启畴、陈虬等开明士绅,他们联系20多位同道出资购书,并将集资款中的一部分购置田产,以田息补充日常运营开支。根据《时务报》的统计,在县级行政区内,瑞安当年读报的人最多,培养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瑞安人。民国前后,一大批瑞安人漂洋过海,负笈求学,与心兰书社的风气传播大有关系。心兰书社面向公众开放,免费借阅,贫寒学子在这里可以读到书,它造就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中医师何迪启、陈葆善等。
⑦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和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对“宝”的解释,说明了瑞安的“木活字”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文明源头无比珍贵的标志物。
B.文中说进东元村须按《桃花源记》所说的“缘溪行”,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
C.文章第⑤段叙述古法造纸繁杂的步骤、工序和环节,表明了人类发明造纸术的艰难,突出了纸的厚重及其文化价值。
D.文章列举心兰书社的藏书,意在凸显它既承载了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明,说明了瑞安人具有海纳百川的气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瑞安的名字好”写起,娓娓道来,自然引出瑞安的“宝”,亲切朴实,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总领下文对瑞安的“宝”的叙写。
B.文章将“木活字”和“秦兵俑”进行对比,把“木活字”比作“文士”,既指出了两者的不同,也说明了“木活字”和“秦兵俑”一样具有重要价值。
C.文章引述“《时务报》的统计”来印证心兰书社良好风气的影响,它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也表达了作者对心兰书社的由衷赞美。
D.文章以“宝”为线索,将与瑞安的“木活字”“造纸术”“心兰书社”相关的材料串联起来,集中表达主题,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3.文章第④段叙写有关温州造纸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请概述。(4分)
4.请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二单元
*秦 腔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a.; b., c.! d.“ e.”
解析 a处,“一抹黄褐的平原”与“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构成并列关系,且由下文“冲天而起的白杨……”前的分号可知,此处应该用分号。b处,句子中“白杨、苦楝、紫槐”属于小并列,用了顿号,故属于句中大并列的“枝干……”“叶……”中间应该用逗号。c处,前文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整个句子表示感叹,应该用感叹号。d处和e处,“二愣”为具有特殊含义的内容,应该用双引号。
2.答案 ①原文使用反问句,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章的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解析 品味语言可从人称、句式、修辞等角度思考。原文使用反问句,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而修改后的句子使用陈述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所以修改后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原文运用第二人称,好像是作者面对读者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交流,使读者感到亲切;修改后的句子将主语改成“人们”,效果不如原文好。
3.答案 ①这使多少人有大惑而不得其解 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
解析 ①处,后文“其解是有的”是针对画横线处的内容而言的,故此处应表示疑问或不解,可填“这使多少人有大惑而不得其解”之类的内容。②处,横线前面的标点是感叹号,后面是逗号,故横线处所填内容应和“活脱脱的一群复活的秦始皇兵马俑”相衔接。“活脱脱的一群复活的秦始皇兵马俑……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具体描述了秦人的长相,故此处可填“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之类的内容。
4.C ①沉淀:凝聚,积累。汇集:聚集。由“源远流长”“千百年”可知,此处是说中国戏曲凝聚了国人千百年的审美意趣,应选用“沉淀”。②根植:扎根,多用于比喻。立足:站得住脚,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处于某种立场。此处是说各种地方戏扎根于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应选用“根植”。③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此处是说“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之多,应选用“琳琅满目”。④抛头露面: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此处是说要多给濒危剧种提供展示的舞台,应选用“大显身手”。
5.答案 这些年无论是国风国潮的兴起,还是昆曲京剧的大热,莫不说明了“旧经典不旧”的事实。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无论是这些年”语序不当,应改为“这些年无论是”;第二处,“声明……事实”搭配不当,应改为“说明……事实”。
模拟试题练
1.B “意在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让人流连忘返”曲解文意,这里的“缘溪行”是借以说明进东元村的路途特点,给文章增加诗意,没有表明东元村“与世隔绝、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乃至“让人流连忘返”之意。
2.B “对比”理解错误,应是“类比”。
3.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指出瑞安造纸术的由来;开启下文,评价古法造纸的不易及历史意义。②内容上,揭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丰富了文章内容,彰显了文明的力量。
解析 ①上文写到了瑞安第二宝是造纸术,下文写到了古法造纸的难度并指出造纸术让人类翻越障碍而迎接到文明之光,所以第④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②放在温州乃至中原文明的历史背景下,说明了温州纸业的历史,突出了瑞安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关系,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突出。
4.答案 ①总结上文,照应标题和开头,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瑞安“三宝”是中华文明中耀眼的一部分;③揭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和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
解析 结尾中的“木活字、造纸术和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照应了文章标题中的“字”“纸”“书”,也照应了开头中的“宝”,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清流”喻指瑞安“三宝”,“森林”喻指中华文脉,生动形象,突出了瑞安“三宝”的价值。“犹如一股清流,为中华文脉的森林里留下一抹苍翠”表现了作者对瑞安“三宝”的喜爱,也表现了作者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