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单元训练题
一、单选题
1.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有油状液滴出现
B.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五种
C.该反应是烷烃通有的性质,属于取代反应
D.若反应中氯气不足,则只生成一种有机物
2.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操作
A 除去Cu粉中混有CuO 加入稀硝酸,过滤、洗涤、干燥
B 区分蔗糖和葡萄糖溶液 往碱性试样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
C 模拟制备NaHCO3晶体 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氨气,再持续通入CO2
D 证明非金属性:Cl>S 向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观察实验现象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某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火焰颜色呈黄色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Na元素
B 加热盛有固体的试管 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固体可以升华
C 向蔗糖中滴入浓硫酸 固体变黑,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氧化性
D 将装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在盛有饱和食盐水的水槽中,光照 试管中液体倒吸至充满试管 甲烷和氯气发生了取代反应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目的 收集乙烯并验证 比较乙醇和水分子中氢原子的活性 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方案
A.A B.B C.C D.D
5.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A.
B.
C.
D.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很多的化学知识,彰显了文化自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B.《天工开物》中“取入缸中浸三个时,漉入釜中煎炼”,使用了过滤的化学操作
C.《周易》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其描述的是CO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
D.《本草纲目》记载“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原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石碱)……浣衣发面”,其中石碱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歼-20飞机上使用的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
B.医用口罩主要原料聚丙烯树脂,可由丙烯通过加聚反应来合成
C.嫦娥五号上升起的“高科技国旗”,所用材料是耐高低温的芳纶,属于天然纤维材料
D.“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的阻拦索是一种特种钢缆,属于纯金属
8.从中药茯苓中提取的茯苓新酸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茯苓新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有3种官能团
B.该分子的分子式为C27H46O6
C.1mol该物质最多可以消耗2mol金属钠
D.可和HOCH2CH2COOH发生酯化反应
9.关于北京开幕的第22届冬奥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吉祥物“冰墩墩”采用聚乙烯等原材料制作,聚氯乙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冬奥会上颁奖花束所用的编织材料是以羊毛为原料的绒线,是一种天然纤维
C.冬奥会上雪车是用碳纤维制成的,碳纤维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D.冬奥会采用氢燃料电池车,还开发了车载光伏发电系统,其光伏发电板主要成分为Si
10.由和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光照下生成四种氯代物,其沸点如表所示,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四种氯代物进行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氯代物
沸点/℃ -24.2 39.8 61.2 76
A.毛细玻璃管有平衡气压兼搅拌的作用
B.可用热水浴加热,便于控制温度且受热均匀
C.分离氯仿控制温度范围:
D.蒸馏烧瓶中最后留下的液体是四氯化碳
11.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工人将模具干燥后再注入熔融钢水 铁与水蒸气高温下会反应
B 用墨汁绘制国画 常温下碳单质性质稳定
C 用含NaOH和Al粉的管道疏通剂疏通厨卫管道 NaOH与Al粉反应放热产生大量气体,且NaOH有一定腐蚀性
D 用富含淀粉的谷物酿酒 淀粉水解生成乙醇
A.A B.B C.C D.D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B.卢瑟福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编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13.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
B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酸化,再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中一定有
C 将铜片和Al金属片同时插入浓硝酸中铜片溶解 证明金属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一氯甲烷具有酸性
A.A B.B C.C D.D
14.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正确,且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A.按照图甲中序号所示顺序向试管中加入试剂,制取乙酸乙酯
B.利用图乙所示装置收集NO气体
C.将NH3通入图丙所示装置中进行尾气吸收
D.分离固体NaCl和NH4Cl
二、非选择题
15.现有下列七种有机物。①、②、③、④、⑤、⑥、⑦,请回答:
(1)写出⑤的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
(2)与①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填序号)。
(3)①④⑥熔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填序号)。
(4)写出物质②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____,生成物官能团名称_____。
16.有机物数量众多,结构和性质各异。请回答:
(1)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属于加聚反应的是_______。
①由乙烯制乙醇 ②由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③乙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 ④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丙烯()能使溴的溶液褪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3)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结构简式)。
(4)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通过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或乙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制得,你认为哪种方法较好?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
(5)烃分子中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部分叫烃基,如叫甲基。则符合的烷基共有_______种,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_种。
17.碳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安全降落,飞船上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材料。操纵棒是航天员的手臂“延长器”,操纵棒的主要材料碳纤维属于_______(填“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下同);航天员的宇航服的主要材料橡胶属于_______。
(2)①淀粉属于_______(填六大营养物质种类),它的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检验葡萄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另一种是与_______(填名称)反应生成银。
②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为_______,蛋白质遇等重金属盐易_______。
③油脂可以看作是_______与_______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工业上可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产_______。
18.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具有如下的性质: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下列事实主要表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填字母序号。
①浓硫酸做干燥剂_______。
②棉布上滴上浓硫酸,出现破洞_______。
③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_______。
④浓硫酸与木炭共热产生气体_______。
(2)浓硝酸具有如下的性质:酸性、强氧化性、不稳定性,下列事实主要表现浓硝酸的什么性质填字母序号。
①常温下可用铝或者铁制容器运输浓硝酸_______。
②浓硝酸需保存在棕色瓶中_______。
(3)请用有机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甲烷的分子式为 _______,结构式为 _______,电子式为 _______,空间构型为 _______;
②乙烯的分子式为 _______,结构式为 _______,电子式为 _______,结构简式为 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甲烷和氯化氢,氯化氢易溶于水,氯代甲烷中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是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所以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气体颜色变浅,液面上升,有油状液滴出现,故A正确;
B.甲烷和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氯化氢,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五种,故B正确;
C.烷烃在光照条件下易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代烷烃和氯化氢,故C正确;
D.该反应为连锁反应,若反应中氯气不足,有机产物也是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故D产物;
选C。
2.A
【详解】A.二者均与硝酸反应,不能除杂,故A错误;
B.葡萄糖含醛基,在碱性试样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蔗糖不含醛基,可区分蔗糖和葡萄糖溶液,故B正确;
C.向饱和NaCl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氨气,再持续通入CO2,可获得NaHCO3晶体,故C正确;
D.氯水中氯气与硫化钠反应生成S,可证明非金属性:Cl>S,故D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玻璃中含有硅酸钠,影响溶液中焰色反应,应该用铁丝或铂丝作实验,故A错误;
B.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氯化铵先分解成氯化氢和氨气,氯化氢和氨气在试管口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所以氯化铵先分解后合成发生化学变化,不属于升华现象,故B错误;
C.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膨胀,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脱水生成碳变黑,碳和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表现浓硫酸的氧化性,故C正确;
D.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甲烷,由于被消耗,气体的颜色逐渐变浅;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但一氯代甲烷是不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C。
4.B
【详解】A.乙烯密度与空气相近,不应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导管口插入溴水液面下会倒吸,A错误;
B.相同钠块分别和乙醇、水反应现象不同即可比较二者羟基中氢原子活性,B正确;
C.两试管中盐酸浓度不相等,无法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性,C错误;
D.制备乙酸乙酯时玻璃导管口应放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不应该插入液面下,D错误;
故选B。
5.A
【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据此解答。
【详解】A.属于乙烯和单质溴的加成反应,A符合;
B.是有机物的燃烧,不是加成反应,B不符合;
C.是乙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C不符合;
D.是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D不符合;
答案选A。
6.C
【详解】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说明自然界中存在金的单质,故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选项A正确;
B.“漉入釜中”,即实验操作中的过滤,选项B正确;
C.描述的是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选项C错误;
D.描述的石碱为草木灰(主要成分为),具有碱性,遇酸产生气体,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7.B
【详解】A.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A错误;
B.丙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聚丙烯,B正确;
C.芳纶不属于天然纤维材料,属于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C错误;
D.特种钢里有多种成分,不属于纯金属,属于合金,D错误;
答案选B。
8.D
【详解】A.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酯基和碳碳双键4种官能团,A错误;
B.该分子的分子式为C27H44O6,B错误;
C.分子中有1个羧基和2个羟基可以与钠反应,则1mol该物质最多可以消耗3mol金属钠,C错误;
D.分子中含有羧基、羟基,可和HOCH2CH2COOH发生酯化反应,D正确;
故答案为:D。
9.C
【详解】A.聚氯乙烯分子中不含有碳碳双键,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使溶液褪色,故A正确;
B.羊毛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则以羊毛为原料的绒线是一种天然纤维,故B正确;
C.碳纤维是主要由碳元素组成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故C错误;
D.硅是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光伏发电板主要成分为单晶硅,故D正确;
故选C。
10.C
【详解】A.由实验装置图可知,毛细玻璃管进入少量空气,在液体中形成汽化中心,起平衡气压防暴沸作用,同时兼有搅拌作用,故A正确;
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时应用热水浴加热对四种氯代物进行分离,目的是便于控制温度且受热均匀,故B正确;
C.氯仿是三氯甲烷的俗名,由表格数据可知,分离时应控制温度,故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四氯化碳的沸点最高,则蒸馏烧瓶中最后留下的液体是四氯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11.D
【详解】A.铁和水蒸气高温下发生反应产生H2,存在安全隐患,A项有关联性;
B.墨汁为碳单质,国画保存时间持久说明墨汁稳定,说明常温下碳单质稳定,B项有关联性;
C.NaOH具有腐蚀性,且NaOH与Al反应放热,同时产生气体疏通管道,C项有关联性;
D.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在无氧环境下发酵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D项没有关联性;
故选D。
12.B
【详解】A.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有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选项A正确;
B.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于19世纪提出了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选项B不正确;
C.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提高了原理利用率,俗称“侯氏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选项C正确;
D.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的规律编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3.A
【详解】A.乙烯中C=C能与溴加成生成无色的1,2-二溴乙烷,A正确;
B.先加入盐酸,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可能为AgCl、BaSO4等,溶液中不一定存在,B错误;
C.Al与浓硝酸反应产生致密的Al2O3而阻止进一步反应,不能根据这一性质比较金属性强弱,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反应产生的HCl具有酸性,D错误;
故选A。
14.D
【详解】A.浓硫酸的混合应该为酸入水,防止稀释过程中放热使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所以应该在试管中先加乙醇,再慢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加冰醋酸,图甲中顺序不对,A错误;
B.NO与空气接触时会被O2氧化成NO2,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NO气体,B错误;
C.图丙所示装置中苯不能隔绝NH3与水,NH3与水直接接触,易产生倒吸现象,C错误;
D.NH4Cl受热分解为氯化氢和氨气,在烧瓶底部遇冷又结合为NH4Cl固体,而NaCl受热不分解,留在烧杯底部,所以能用图丁方法分离NH4Cl和NaCl固体,D正确;
故选D。
15.(1)羧基
(2)④⑥
(3)④⑥①
(4) 碳氯键
【详解】(1)⑤为乙酸,其中的官能团名称为羧基;
(2)同系物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观察可知④或⑥与①互为同系物;
(3)互为同系物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则①的熔沸点最低;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烷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故④的熔沸点高于⑥;
(4)②为乙烯,乙烯与H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烷的方程式为,生成物官能团名称为碳氯键。
16.(1) ③ ④ ②
(2)CH2=CHCH3+Br2→CH2BrCHBrCH3
(3) CH3CH2CH2CH2CH3 (CH3)2CHCH2CH3 CH3C(CH3)3
(4) 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无副产物产生,而乙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副产物较多
(5) 8 8
【解析】(1)
①由乙烯制乙醇,乙烯和水反应生成乙醇,该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②由氯乙烯制聚氯乙烯,该反应属于加聚反应;
③乙烷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生成氯代乙烷和HCl,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④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故属于取代反应的是③,属于氧化反应的是④,属于加聚反应的是②。
(2)
丙烯(CH2=CHCH3)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CH3+Br2→CH2BrCHBrCH3。
(3)
戊烷的同分异构体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它们的结构简式分别为CH3CH2CH2CH2CH3、(CH3)2CHCH2CH3、CH3C(CH3)3。
(4)
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无副产物产生,而乙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副产物较多,故通过乙烯与氯化氢的加成反应制备CH3CH2Cl的方法较好。
(5)
-C5H11对应的烷烃是C5H12,若该烷烃是CH3CH2CH2CH2CH3,该分子失去一个H原子形成的烷基的结构有3种,若该烷烃是(CH3)2CHCH2CH3,该分子失去一个H原子形成的烷基的结构有4种,若该烷烃是CH3C(CH3)3,该分子失去一个H原子形成的烷基的结构有1种,综上所述,符合-C5H11的烷基共有8种,则C5H11F的同分异构体共有8种。
17.(1) 非金属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
(2) 糖类 生成砖红色沉淀 银氨溶液 氨基酸 失去生理活性 高级脂肪酸 甘油 肥皂
【解析】(1)
碳是非金属,操纵棒的主要材料碳纤维属于非金属材料;橡胶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航天员的宇航服的主要材料橡胶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2)
①淀粉属于糖类,它的最终水解产物为葡萄糖。葡萄糖含有醛基,检验葡萄糖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生成砖红色沉淀;另一种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
②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为各种氨基酸,蛋白质遇等重金属盐易发生变性而失去失去生理活性。
③油脂可以看作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各种高级脂肪酸钠,因此工业上可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产肥皂。
18.(1) C D A B
(2) B C
(3) 正四面体
【解析】(1)
①浓硫酸有吸水性,能用来干燥气体,浓硫酸做干燥剂,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答案选C。
②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棉布上滴浓硫酸后有破洞,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答案选D。
③浓硫酸具有酸性能与碱性气体氨气反应生成硫酸铵,浓硫酸不能干燥氨气,体现浓硫酸的酸性,答案选A。
④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浓硫酸体现了强氧化性,答案选B。
(2)
①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浓硝酸与铝、铁发生钝化,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则常温下可用铝或者铁制容器运输浓硝酸,体现浓硝酸的强氧化性,答案选B。
②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或受热易分解,需保存在棕色瓶中,体现浓硝酸的不稳定性,答案选C。
(3)
①1个甲烷分子含1个C原子、4个H原子,其分子式为CH4,碳原子的最外层有4个电子,形成4对共用电子,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则甲烷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构型。
②1个乙烯分子含2个C原子、4个H原子,其分子式为C2H4,分子中碳原子与碳原子通过两对共用电子对相连接,碳原子与氢原子通过一对共用电子对相连接,其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2=C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