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红楼梦》
第二十三至二十八回诗词赏析
课前检测——填空题
1、下面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在大观园中的处所名称,请分别写出是对应人物?【23回】①稻香村(李纨)②潇湘馆(林黛玉) ③蘅芜苑(薛宝钗)④怡红院(贾宝玉)⑤秋爽斋(贾探春)⑥缀锦楼(贾迎春)
2.下列回目中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补充完整。
( 憨 )湘云醉眠芍药稠 ( 呆 )香菱情解石榴裙
( 俏 )平儿情掩虾须镯 ( 勇 )晴雯病补雀金裘
( 惠 )紫鹃情辞试忙玉 ( 贤 )袭人娇嗔箴宝玉
3.《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王熙凤);还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爱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个人就是(林黛玉)。
4.金陵十二钗中,最有才华的女子是 (林黛玉);最有管理才能、大胆改革的女子是 (探春 );最泼辣狠毒的女子是 (王熙凤 );才思敏捷,活泼直爽,快人快语,但家道中落后寄人篱下,命运悲惨的是(史湘云);错嫁中山狼的是(迎春);绘制大观园图的是(惜春 );符合封建礼教规范的淑女是 (薛宝钗);带发修行的是 (妙玉 )。
学习目标
一、根据诗词注释直译诗句,提升翻译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探究诗词情感,并通过诗词探究小说人物形象与命运。
第一部分 第二十三回《四时即事诗》
------乐园的开幕颂歌
背景介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大观园,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秋爽斋,惜春住了蓼风轩,李氏住了稻香村,宝玉住了怡红院。宝玉自进园来,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意。他曾有几首四时即事诗,虽不算好,却是真情真景。
所以《四时即事》是贾宝玉移居大观园之后,写自己春夏秋冬与姊妹丫鬟们相互亲近、风月诗酒生活的诗,高度概括了这位“富贵闲人”的生活情景。而以眼前的事物为题材写的诗叫即事诗。诗人常从眼前的日常生活小事,信手拈来,自然成篇,即事抒怀。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嬛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春夜即事》
注释:
1.幄,帐幕。
2.蟆包,也叫虾蟆包,夜里打梆子报时间的声音。《事物纪原》:“夜行击柝代更筹,曰虾蟆包。”现通行本“蟆包”作“蛙声”,隔巷市井,何来蛙声?且诗中并无写蛙必要,当是后人不懂得“蟆包”臆改的。真,真切,清楚。
3.嗔,生气。两句为黛玉写照。
4.自是,本是。小鬟,年纪小的丫头。
本诗的颈联写的很是巧妙,请进行赏析?
【译文】
在红霞青云般红绡帐里随意打开被褥,隔着胡同传来隐隐打梆声听不太真。
枕头上微微寒意因窗外落着春雨,眼前春光使我想起梦中怀念之人。
蜡烛啊你一汪汪泪水是为谁哭泣,灯花啊你点点的愁容是因我气忿。
自是我的小丫环过惯了娇懒生活,紧围着被因为受不了她笑语频频。
【答案】
①首先颈联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蜡烛、灯花赋予人的情感,仿佛蜡烛为我哭泣,灯花也为我露出愁容。②运用叠词,“盈盈”、“点点”,将眼泪与愁容的形态具体化,形象贴切。③同时,在结构上照应了颔联“梦中人”,“盈盈烛泪”和“点点花愁”都被化作“梦中人”的特定情态。实质上这两句是为黛玉写照。④诗句中透出宝玉刚步入爱情时带点轻愁的微妙心理。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粧。
《夏夜即事》
注释:
1.幽梦,深沉的睡梦。引申为好梦、香梦。
2.麝月,指月亮。檀云,香云,香雾,因檀木是香料。品,品评,赏鉴,这里引申为点燃。御香,宫中所用之香,也泛指贵重香料。
3.琥珀,松脂化石,半透明。这里指琥珀色。荷露,酒以花露名,见《通俗编》。滑,指酒味醇美。玻璃,一种碧绿有光泽的矿物,汉代即有此名,与玻璃不同。
4.齐纨,细白的薄纱绸。古代齐国风行穿纨绮,所以叫“齐纨”。这里指小姐、丫鬟们的衣衫裙裾。
【译文】
描鸾刺凤倦了佳人早已进入了深长的梦乡,金笼架上的鹦鹉还在殷勤地叫唤送茶汤。
好像明月照亮了窗户原来是揭开了宫镜,室内云雾缭绕原来是点燃了御香。
名酒荷露甘滑醇香催人频频倾翻琥珀杯,柳垂堤岸柳风凉爽人在水晶槛内好纳凉。
水边凉亭里处处是来游玩的人团扇翩跹如蝶舞,红楼上窗帘卷起美人们都已卸去了晚妆。
【简评】
《夏夜即事》诗中无一“热”字,却无处不“热”,诗中更是嵌入了鹦鹉、麝月、檀云、琥珀四个丫鬟名,仿佛她们成为了避暑的凉风,令人清爽。正如宝玉所言“女儿是水做的,我见了女儿便清爽”。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秋夜即事》
注释:
1.绛芸轩,贾宝玉的住室名。
2.桂魄,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遂以月为桂之精魄。浸因月光如水,所以用“浸”字。茜纱,染色丝织品的一种,这里指窗纱。
3.抱衾,用《会真记》红娘抱衾而至事。金凤,指有金凤图案的被褥。
4.翠花,首饰,翡翠之类镶嵌的簪花。诗中常以落翠遗簪写富家小姐的闲散奢靡,如“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落翠满街中”。有人解“落”为“卸下”,亦可通。
5.沉烟,指炉中的深灰余火。索,索取,要求。
【译文】
绛云轩里停了吵嚷绝了喧哗,月光如水浸透了那大红窗纱。石头纹痕布满了青苔正容得仙鹤憩息,井边的桐树叶上滴落的秋霞,沾湿了栖止在树上的乌鸦。婢女抱来了衾枕,打开了绣有金凤的被褥,倚栏的人儿尽兴而归卸下了绿玉簪花。夜深人静了难以入眠是因为酒后口渴,拨旺炉中余火呼人烹上一杯浓浓的热茶。
【简评】
《秋夜即事》诗中无一“秋”字,用苔厚露重透出一个“秋”字,并嵌入了秋纹名字。通过秋深气凉,倚栏人归回到室内,反映出大观园生活的恬静、平和。这里没有喧哗,没有杂事的烦扰,可谓优裕雅静、优哉悠哉矣,“富贵闲人”的闲适情趣也就从诗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了。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jì shuāng]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郎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冬夜即事》
注释:
1.梅魂竹梦——以梅竹入梦点染冬夜冰雪寒冷,为下句铺垫。
2.锦罽鷞衾——织出锦花的毛毯,雁凫绒里的被褥。罽(音季),一种毛织品。鷞,雁类的一种。
3.“女郎”句——写冬夜严寒,女郎怀冷而加“诗”字,用汉代郑康成家婢女都能诗,日常对话动辄引《诗》语的典故。
4.“公子”句——写冬夜严寒,公子穿戴着貂皮尚嫌酒力不足御寒。酒力轻,不是人的酒量小,而是说酒的劲头不够。
5.试茗——古代上层人士讲究喝茶,不同品种的茶,烹烧的火力时间不同,要恰到好处才不失香变味,所以要“试”。如宋代蔡襄《进茶录序》说:“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闻有。”
6.“扫将”句——扫雪烹茶,取其洁净,书中妙玉曾言及。
【译文】
腊梅翠竹已进入梦乡天已三更,盖着锦毛毯鹴绒被仍是睡不成。松影疏疏印满庭院只见几只仙鹤,白雪像梨花一样落了满满一地却听不见莺的啼鸣。女儿翠袖生寒诗情也仿佛已冷却,公子穿着貂裘还嫌酒力不足以御寒。令人高兴的是侍女知道品茶懂火候,扫来新雪及时把清茶烹。
前六句不断换角度,但都在写“冬寒”。前四句抓住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松、竹、梅“岁寒三友”这些事物来写,五六句从人的感觉上写寒。女儿翠袖生寒连诗情也冷却了,公子穿着金貂,喝着酒,可都仍不足以御寒。经过多方面的形容渲染,冬夜的严寒也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就在这严寒的冬夜,大观园中人却还有他们的“喜趣”。也许是那个“知试茗”的侍儿出的主意,大家都忘却了冬夜的严寒,冒着飘舞的雪花,扫来新雪,烹煮清茶。诗的最后一笔,有如画龙点晴,使全诗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着一“喜”字,使“趣”味全出。
【简评】
据《红楼梦》原文以及脂砚斋批语解析《四时即事诗》
1、第二十三回:“他(贾宝玉)曾有几首即事诗,虽不算好,却倒是真情真景。”
2、第二十三回:“不说宝玉闲吟,且说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做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流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因此上竟有人来寻诗觅字,倩画求题。这宝玉一发得意了,每日家做这些外务。”
3、脂砚斋批语:“四诗瑕瑜不掩,有明秀新艳处,有稚弱支离处,为宝玉拟作恰好。”
总评
《四时即事》无论是写春夏还是秋冬,都算不上优秀诗作,除了其笔力较平外,主要原因还在于它们表现的生活内容并不深刻,而且透着一个十二三岁不够成熟,青少年幼稚的一面,诗歌不够大雅敦厚,透着很浓重的脂粉气,体现出轻浮子弟的品味。但恰恰如此,这四首诗歌与当时宝玉的身份心境完美的契合,它们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宝玉在特定阶段的思想性格。
宝玉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情逸趣,正是他欣赏“粉淡脂红”的女儿生活、追求诗酒风月生活的性格的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时文八股的厌恶,对仕途经济、官爵禄德的鄙视,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宝玉的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四时即事》是全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 第二十五回《叹通灵玉二首》
背景介绍
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因贾宝玉与王熙凤被马道婆巫术所蛊、奄奄待毙的情形把荣国府弄得人仰马翻的时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又一次以幻像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出现,自称善能医治中邪祟者。于是癞头和尚便将贾宝玉出生时即含在口中的那块美玉擎在掌中,如对故人,长叹一声,吟咏了下面这两首绝句。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
《叹通灵玉(一首)》
译文:皇天后土都管不了它、不会给它任何约束羁绊的生活;它超然于天地之外,没有一丝半毫凡人的七情六欲,也引不起任何兴奋和烦恼。只因被补天的女娲“锻炼之后,灵性已通”,逐渐增长了见识,懂得了人事,便幻化至尘世间到处招惹是非。
简评:这一首内容是癞头和尚回忆当年这块玉未通灵性之前的千般好处。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
《叹通灵玉(其二)》
译文:女孩儿们用的胭脂粉黛的痕迹玷污了通灵玉的宝光,绫罗重彩装饰的房屋困住了通灵玉以往“天不拘地不羁”的自在自由,而被缠上了人间男女的痴情。享尽人世间的荣华富贵,到头来终究只是南柯一梦,总有一天要苏醒。你通灵宝玉本是为风流冤孽下凡造劫而来,快一些还清你所欠的孽债,大家便可散伙了结了。
简评:这一首内容是癞头和尚为通灵宝玉今日的处境、遭遇深深地叹惋
这两首诗中,宝玉的生活思想历程被作者蒙上了一件厚厚的风月情孽和宗教宿命的外衣,其中又渗透着作者对现实人生无可奈何的悲观主义情绪,指出贾宝玉的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不醒的梦,还是快散快醒,方能早些解脱。
第三部分
第二十六回《黛玉哭花阴》《哭花阴诗》
背景介绍
在第二十六回中,薛宝钗的哥哥薛蟠早上与焙茗串通,把贾宝玉哄出去喝酒。林黛玉因听说宝玉被贾政唤出,一日未见面,心中未免替他担了一天忧。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才吃罢晚饭就急匆匆地到怡红院去探望宝玉,想不到这天晴雯等几个丫头却偏偏怄气,没有听清是黛玉叫门,因而不但不给她开门,反而还说,二爷吩咐,不许放人进来。这下可把孤高自傲的林黛玉惹得伤心极了,而待她转身往回走时,恰好正值宝玉送宝钗出来。此情此景,真的使林黛玉更是倍加悲伤,深感寄人篱下,实在没趣。于是,她便躲在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地呜咽起来。作者为她写这首哭花阴诗,一方面是赞美她的才高貌美,另一方面是写她哭得悲切可怜。这首哭花阴诗,在艺术上为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作了很好的铺垫。
花魂默默无情绪,
鸟梦痴痴何处惊。
《叹林黛玉哭花阴联句》
译文:以花拟人,仿佛花儿也有思维和感情,默默无言;后句以鸟拟人,鸟也被从梦 中惊醒,痴痴呆呆不知如何是好,远飞而不忍再听。
《哭花阴诗》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译文:颦儿(即林黛玉)才高貌美,世上的人极少有人比得上。她的品德娴静高雅,闺阁中数其为最。你看她一声抽泣,余音未尽,便使花儿坠落满地,小鸟儿亦被惊飞了。
曹雪芹在这里设置这一联句和一首诗有何作用?
(1)曹雪芹在这里通过这一联句和一首诗,将人的感情赋予自然景物,用自然界花鸟鱼虫的感情,谱写出凄清悲凉的情调,与主人公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与气质相互映照,造成了一个特殊的艺术氛围,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进一步塑造了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2)这首联句和诗题是引起下回林黛玉葬花、写长诗《葬花吟》的先导。表达了作者对于黛玉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深挚的同情。也正是由这一联句和诗为引线,才引出了黛玉那篇哀婉动人、独步古今的《葬花吟》,是林黛玉写作《葬花吟》的积蕴与铺垫。
第四部分
第二十七、八回《葬花吟》《宝玉听葬花吟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 这一天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满园里绣带飘飞,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这时的林黛玉因前一天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与宝玉的误会未解,气愤委屈下来至葬花处,吟下了这样这首《葬花吟》。
《葬花吟》背景介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葬花吟》
第一节写暮春之景。林黛玉以花自喻,游丝、落絮借指的是黛玉的处境,幼年丧母,父亲死后益发无依无靠,寄居贾府生命之软弱
第二节转而写人。暮春是个忧伤的季节,弹指间红颜衰老,百花凋零,无可奈何,惟有惋惜。
第三节又转回写景。此节连用两层对比,前两句柳丝榆荚的芳菲与桃花李花的飘零对比,后两句将人与桃李对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第四节转写燕子。此节虚写燕子,实写惜花,燕巢已然生香,自是衔花筑巢的结果,怎能不让惜花的黛玉生恨。情由景发,景由情生,黛玉又想到了明年的自己。
第五节写花之境遇。此节明写花,实写人,黛玉寄居贾府,陷于孤立无援的处境,这句正是反映了她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因为风刀霜剑无孔不入,所以她才步步留神,时时警惕,即便如此,黛玉仍逃脱不了命运之剑,最终还是伤痕累累地逝去。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 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第六节写葬花之人。黛玉独自一人,手把花锄,边哭边葬,读来无限悲伤,最后一句“洒上花枝见血痕”更是断肠之语。大观园的其他女孩都在庆祝,而黛玉避开他人,独自至花冢前默默洒泪,这本已悲,竟又血泪,令人心痛。
第七节转而写景。日已黄昏,杜鹃无语,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初睡之人,未温之被,营造如此凄凉之境,这里黛玉自比杜鹃,紧应上节之血泪,亦叹自己命运之悲惨。
第八节是黛玉的自问自答。使我伤心的是什么?一半是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一半是恼恨春天的逝去。
高兴春天突然来临,又为它匆匆归去感到抑郁。
第九节写想象之境。在怜春恼春之后,黛玉又回忆起了昨晚之事,所谓的悲歌只是自己的心在沉沉低吟而已,花儿哪有灵魂,鸟儿哪有精灵,黛玉怎能听到它的悲歌呢?在庭外悲歌的只是自己的孤魂。花魂与鸟魂都难以挽留,自己的灵魂又怎能挽留呢?问鸟儿,鸟儿默默无语,问花儿,花儿低头含羞。他们虽然无语,却已给出了答案,悲歌的是自己,无法挽留的亦是自己。
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十节写心愿。前两句豪情万丈,要生出双翼,随花飞出禁锢自己的大观园,飞到那无愁的天尽头。后两句笔锋顿转,一落千丈,只可惜那天尽头哪有埋葬鲜花的坟丘,哪有埋葬自己的坟墓。
第十一节以死明志。这一节是对“风刀霜剑”的控诉,是宁肯葬身黄土也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挣扎和抗拒。竟以死来保卫自己的真率纯洁,免受玷辱。
第十二节葬花葬奴。花儿飘落尚有葬花人收以锦囊,掩以净土,葬花人死时会有谁来收葬呢?人不如花,这就是宿命。“痴”乃是黛玉一生的概括,因为痴,在污淖前坚贞不屈,因为痴,以泪还恩,至死不悔。
第十三节花落人亡。此节是对上节的回答,未卜侬身何日丧?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他年葬侬知是谁?那时花已落人已亡,什么都不知了,还问这个干什么呢?
思考:1、整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① 象征手法的运用(或托物言志)。②以花喻人,用花谢花飞、红消香断象征黛玉的愁情伤感和红颜薄命 ;“风刀霜剑”象征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明媚鲜妍能几时”象征黛玉青春易逝;③委婉地传达了红楼诸艳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
2、为何林黛玉在描写落花时会大量使用“飘落”意象呢?
这与林黛玉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①林黛玉自小弃父进京可以说是先失去了根本;②而在贾府中林黛玉虽受疼爱却因个人性格而与众人不合,可以说是无依。③总体来看,“无根无依”的林黛玉自身便是一个“飘落”之人,而她自己也常常这样认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漂泊无依的状态是林黛玉选用“飘落”意象的原因。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黛玉葬花后,曹雪芹写到宝玉的感受: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宝玉听葬花吟赞》背景介绍
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宝玉听葬花吟赞》
试分析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与当时宝玉的心境是否相矛盾?
简评:单独欣赏这诗句,给人以一种春光明媚、万物祥和之感,但这却与宝玉当时的心境是完全矛盾的,脂批这两句诗说“作禅语解”,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首先诗前的这段文字:“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其中的“逃大造,出尘网”明显就是佛家用语,而接下来的这两句“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的诗句,看似旁白,其实更似宝玉对“斯处、斯园、斯花、斯柳、斯人”的证悟!应该是在悲痛之时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禅宗思想。
宝玉先是因为黛玉的歌词而悲,接着推而广之为大观园众芳而悲,再又延伸至眼前的一切所见所闻而悲,到了不能自己的地步,才想到自己要成为那个“逃大造,出尘网”的蠢物来解释这段悲伤,然后才有了“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两句禅诗。所以这两句诗应该理解为“花盛开在眼前,却走不进我的心;鸟欢鸣在花丛,却入不了我的耳”。阳光明媚,青春美好,但却是一片空寂。终是色不入眼,声不入耳,世间寂寂,万象如空。
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宝玉听葬花吟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