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10.2归去来兮辞并序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1: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乘
2.绝
3.行
4.为
5.引
6.策
7.以
8.之
9.而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幼稚盈室
古义: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
今义:风浪,多比喻纠纷或乱子。
3.尝从人事
古义:
今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4.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5.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6.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7.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
今义:搀扶老人。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当敛裳宵逝       
2.园日涉以成趣       
3.乐琴书以消忧       
4.眄庭柯以怡颜       
5.倚南窗以寄傲       
6.善万物之得时       
7.或棹孤舟       
8.携幼入室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遂见用于小邑。
特殊句式:
译文:
2.既自以心为形役。
特殊句式:
译文:
3.稚子候门。
特殊句式:
译文:
4.寓形宇内复几时
特殊句式:
译文:
5.皆口腹自役。
特殊句式:
译文:
6.复驾言兮焉求
特殊句式:
译文: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特殊句式:
译文:
8.乐夫天命复奚疑!
特殊句式:
译文:
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特殊句式:
译文:
10.农人告余以春及。
特殊句式:
译文:
11.将有事于西畴。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这座城市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  )
2.初来城里的弟弟在小区里迷路了,幸亏有好心人指点,他终于迷途知返了。 (  )
3.雾霾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治理雾霾不能够乐天知命,民间要有积极的行动,政府也应作出更多的担当。 (  )
4.美国以技术封锁作为贸易战新打法,恐将事与愿违,或可使中国科技创新企业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即更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摆脱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  )
5.十点的街道上,晨光熹微,阳光耀眼,商店林立,那一个个精心布置的橱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展现在人们面前。 (  )
6.真是今是昨非啊,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如今却绿树成荫。 (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
2.古人以孟、仲、季表示每季的三个月份,分别代表每季的第一、二、三个月,如“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  )
3.长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汉书》中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的说法。(  )
4.家: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
5.辞:古代的一种文体,要求押韵。后人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但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责备自己,为了免于饥寒,违背心意做了官,却一直悲愁失意的两句是 “        ,        ”,恰好与小序中的“皆口腹自役”相照应。
2.当我们读到《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         ”时,仿佛看到“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划着小船归家时任意漂荡、快意人生的样子。
3.《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陶渊明问道于行人,遗憾晨光微弱,不能照见前路,可见其归心似箭。
4.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到,辞官归家后,心情激动,见到院里“        ,        ”,早知松菊才是自己的本性,后悔当初因做官而荒废了小院。
5.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6.《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赞美草木茂盛,溪水漫流,描绘了一幅春水始动、万物欣荣的早春图景。
7.《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        ,         ”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贪慕富贵,也不寻仙慕道,栖居田园才是他魂牵已久的梦境起源。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①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②,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③,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摘编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 ①弦歌:《论语·阳货》载,孔子的弟子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化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县)令的典故。②秫: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③粳(jīng):稻的一种,其米不具黏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B.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C.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D.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陶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2)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灵运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注]异同,非毁执政,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使光禄大夫范泰与书敦奖,乃出。使整秘阁书遗阙,又令撰《晋书》,粗立条流,书竟不就。寻迁侍中,赏遇甚厚。灵运诗书皆兼独绝,每文竟,手自写之,文帝称为二宝。既自以名辈,应参时政,至是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意既不平,多称疾不朝直。穿池植援,种竹树果,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游行,或一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表陈疾,赐假东归。将行,上书劝伐河北。而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复为御史中丞傅隆奏免官,是岁,元嘉五年也。
(摘编自《南史·谢灵运传》)
  [注] 构扇:挑拨煽动。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灵运多愆礼度  愆:     
(2)不以应实相许 相:     
(3)再召不起 再:      
(4)书竟不就 竟:     
(5)寻迁侍中 寻:     
(6)讽旨令自解 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2)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
5.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作用。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①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②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有删改)
  [注] ①这是苏辙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诗集写的序言。②蒣:山芋,山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B.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C.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瞻,苏轼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谪,特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方。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一般由吏部掌管。
C.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十八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成家了。
D.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5.请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归去来兮辞并序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顺应 ②驾驭 ③登上 ④趁着 ⑤量词,用于计算车、马、舟等
2.①断绝 ②横渡 ③与人世隔绝的 ④停止 ⑤副词,极,非常
3.①将要 ②遵行 ③行为 ④离去
4.①担任,充当 ②作为 ③制作,制造
5.①举,拿 ②疏导使流 ③拉,牵拉 ④称引
⑤延长
6.①拄着 ②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③马鞭子 ④政策
7.①因为 ②把 ③连词,表修饰 ④连词,表目的 ⑤连词,表并列
8.①往,到……去 ②助词,相当于“的” ③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④代词,代指“长吏”
9.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④连词,表顺承 ⑤连词,表假设
二、
1.小孩。
2.战乱。
3.指做官。
4.感叹。
5.内外亲属。
6.知心话。
7.拐杖。
三、
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5.形容词作名词,傲世的情怀
6.形容词作动词,羡慕
7.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8.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四、
1.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2.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既然自己使精神被形体役使。
3.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稚子(于)门候”。
译文:小儿子在家门口等候。
4.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译文: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皆口腹役自”。
译文:都是为了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复驾言兮求焉”。
译文:(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
7.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为胡乎遑遑欲之何”。
译文: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乐夫天命复疑奚”。
译文:乐安天命,还疑虑什么呢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寻程氏妹于武昌丧”。
译文: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10.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农人以春及告余”。
译文: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
1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将于西畴有事”。
译文: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五、
1.√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茂盛,也形容事业蓬勃发展。
2.  迷途知返:迷失了路途知道返回重新走。比喻做错了事知道改正。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3.√ 乐天知命: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由命运支配,于是安于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忧虑。
4.√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观愿望相反。
5.  晨光熹微:早上天色微明。和后文的“阳光耀眼”矛盾,不合语境。
6.  今是昨非:形容人觉悟过来,悔恨以前的错误。不合语境。
六、
1.√
2.√
3.√
4.  “家父、家慈、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尊,称母亲”错,应是“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5.√
七、
1.既自以心为形役 奚惆怅而独悲
2.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3.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5.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6.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7.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片段阅读练
1.D “曰”为对话标志词,故两个“曰”后均应断开,排除A、C两项。“文明之世”为“生”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答案 (1)陶渊明年少时就有高尚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才能能充分显示出来,高出同辈,听任本性,自己感到得意。
(2)现在派这个仆役帮助你做打柴汲水的劳动,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解析 (1)善:擅长,善于。属文:写文章。任:听任,听凭。
(2)力:仆役。薪水:打柴汲水。遇:相待。
  [参考译文]
  陶渊明年少时就有高尚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才能能充分显示出来,高出同辈,听任本性,自己感到得意,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父母年老,家里贫穷,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吏的职责,不久自请解职归家。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去任职。(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竟痼疾缠身。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文教昌明的时代,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 ”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精美的膳食,他却挥手让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想做个县令,用俸禄作为隐居生活的费用,可以吗 ”当政者听说后,任命他为彭泽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役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的生活。现在派这个仆役帮助你做打柴汲水的劳动,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陶渊明)下令让差役(在官府的公田上)种秫,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女坚持要求种粳,于是用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
  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差役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屈身事人)啊。”当天就解下印绶,辞去官职,创作《归去来》。
3.答案 (1)违反
(2)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3)两次
(4)终究
(5)不久
(6)停止
4.答案 (1)灵运自以为凭着才能应该可以居于枢要地位,既然不被皇上重用,常常心里包藏怅恨之情。
(2)由京官出为太守既然不得志,于是肆意嬉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一个月。所到之处便作诗歌以表达他的情致。
解析 (1)谓:以为,认为。权要:有权势,居于枢要地位。见:表被动。
(2)出守:由京官出为太守。逾:超过。旬朔:十天或一个月。致:表达。
5.答案 ①说明谢灵运仍然关心国事;②说明谢灵运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能放浪山水,沉溺于玩乐宴饮。
解析 谢灵运临走时“上书劝伐河北”,说明他仍然关心国事;谢灵运“游娱宴集,以夜续昼”,说明他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只能放浪山水,沉溺于玩乐宴饮。
  [参考译文]
  灵运常常违反礼法,朝廷对他只以文士相待,不授予他处理实际事务的官职。灵运自以为凭着才能应该可以居于枢要地位,既然不被皇上重用,常常心里包藏怅恨之情。庐陵王刘义真年少时就爱好书籍,和灵运交情特别好。少帝即位,权力由大臣掌握,灵运挑拨煽动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诽谤执政大臣,司徒徐羡之等人认为他是祸害,让他离开京城出任永嘉太守。永嘉境内有名山胜水,这正是灵运平素爱好的。由京官司出为太守既然不得志,于是肆意嬉游,走遍了永嘉各县,一次出游动辄超过十天或一个月。所到之处便作诗歌以表达他的情致。
  宋文帝即位,灵运被征为秘书监,两次征召都不应聘。文帝命光禄大夫范泰送去书信敦请他,他才出任。文帝命令他整理秘阁遗漏缺失的书籍,又命令他撰写《晋书》,粗略地分出了条目,而书终究没有写成。不久升为侍中,文帝对他的赏识和礼遇非常深厚。灵运的诗作和书法都达到了当时独一无二的水平,每作成一文,便亲手将它写出来,文帝称之为二宝。灵运此时已自认为是名流,应当参与时政,到这时文帝还只以文士的身份接待他,每次宴享时让他陪从在皇帝身边,谈论赏析诗文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人的名声与地位一向没有超过灵运,但都受到信任重用,灵运心中既然不平,便经常称病不值宿于朝廷。挖池塘筑藩篱,栽种竹子和果树,驱使差派公府的差役去劳动,没完没了,没有限度。出城游逛,有时走一百六七十里,经常十天也不回府。既不上书告知皇帝,也不请假。皇上不想伤害大臣,便讽示以旨意让他自己停止(这种行为)。灵运上表说自己生病,于是皇帝给假,让他东归休养。临行时,上书劝文帝征伐河北。灵运仍旧游玩饮宴,夜以继日。又被御史中丞傅隆弹劾免官,这年是元嘉五年。
模拟试题练
1.A “自托于渊明”是状语后置,意思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结合上下文可知,“谁”是“肯信之”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A。
2.C “是男子十八岁时举行的成年礼”错误,应是男子二十岁时举行的成年礼。
3.C “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说法错误。由原文“渊明临终疏告俨等:‘……性刚才拙……’”可知,“性刚才拙”不是苏轼的评价,而是陶渊明的自谓。
4.答案 (1)可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像他的为人,我其实是很有感触的。
(2)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师法他万分之一的原因。
解析 (1)“岂……哉”,固定句式,可译为“难道……吗”或“哪里……呢”;“如”,像,如同;“感”,触,触动。
(2)“所以”,……的原因;第二个“以”,在;“师范”,师法,效法。
5.答案 指出苏轼追和陶诗的原因,赞美苏轼的为人和为学。
解析 从文章题目“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以及注释内容来看,本文是作者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诗集创作的序言。作为一篇序文,其写作目的是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原因。
从原文“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其谁肯信之”“然自其斥居东坡……遂与渊明比”等内容来看,苏辙不只是停留在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原因的层面,还表达了对苏轼为人和为学的赞美。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缮房屋居住。每天吃的是山药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他平日没有什么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都停了下来。他只是喜欢写诗,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老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他来信对我说:“古代的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追和古人的人。追和古人便从我开始。我对诗人没有特别喜爱的,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质朴,实际上却华丽,看上去清瘦,实际上却丰厚,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比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汇编成书籍并且抄录下来,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可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像他的为人,我其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告诫陶俨等人说:‘我年少时贫穷困苦,常常因为家境贫寒东奔西跑,性情刚直,才能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自己的性子下去,一定会留下世俗上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从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大概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但是自己没有早点知道。做了半辈子官,却遭遇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师法他万分之一的原因。”
唉!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整饰衣冠系上腰带恭敬地去拜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折挫困辱,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要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 即使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升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察出来的。后世君子必定有他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命令我向他学习。子瞻常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貌,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自从子瞻遭排斥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流刚来时那样浩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跟随他疾驰,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渊明,我跟着写了和诗,也不过是他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作于海康城南东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