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1: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鼓
2.自
3.余
4.始
5.察
6.殆
7.焉
8.之
9.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余方心动欲还
古义:
今义:心跳;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2.空中而多窍
古义: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3.自以为得其实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古义:
今义:水军。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微风鼓浪      
3.噌吰如钟鼓不绝      
4.而此独以钟名     
5.不知其浅深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7.事不目见耳闻      
8.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9.大石侧立千尺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此世所以不传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古之人不余欺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余是以记之。
特殊句式:
译文:
5.石之铿然有声者。
特殊句式:
译文:
6.得双石于潭上。
特殊句式:
译文: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特殊句式:
译文:
8.而大声发于水上。
特殊句式:
译文:
9.磔磔云霄间。
特殊句式:
译文:
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根据目见耳闻,李斗详细地记载了扬州一带的园林奇观和风土人情。 (  )
2.他是一个不知深浅的人,做事鲁莽,从来不考虑后果。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记叙为主,可通过叙事、状物、写景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怀和见解。 (  )
2.元丰七年,是庙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古时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
3.《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后经郦道元补充发展为《水经注》。 (  )
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即“        ,        ”是不可以的。
2.对“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众说不一。对郦道元的观点,苏轼说“     ”;而对于唐朝李渤的考证,苏轼则表示“     ”。
3.李渤的浅陋之处表现为“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间之。神宗欲以子瞻为同修起居注,介甫难之。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子瞻益论事无讳,拟廷试策,献万言书,论时政甚切,介甫滋不悦子瞻。子瞻外补官。中丞李定,介甫客也。定不服母丧,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劾子赡作诗谤讪子赡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摘编自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B.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C.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D.定以为恨/劾子瞻作诗谤讪子瞻自知/湖州下御史狱/欲杀之/神宗终不忍/贬散/官黄州安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介甫与子瞻分别是王安石和苏轼的字,古人出生就起名,成人后才有字。
B.廷试又称“御试”“廷对”,指科举时代会试中试后,皇帝在宫殿上亲自策问。
C.外补指京官外调。古代汉语中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还有徙、调、转等。
D.服母丧即母亲去世后为其戴孝以示哀悼,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介甫与苏子瞻初无隙,吕惠卿忌子瞻才高,辄间之。
(2)又意子瞻文士,不晓吏事,故用为开封府推官以困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 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有删改)
  [注] 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个带肉的菜。爵,酒器名。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饭食就增加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此处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曰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6.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模拟试题练
(2022黑龙江哈尔滨九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游江阴三山记
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
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湾曲若蛇蜿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杜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支页然如屋,或颓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结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迨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亻兀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有删改)
[注] ①朱陈村:古代村名,传说村中仅朱陈两姓,世代为婚,男耕女织,民风淳朴。②傲亻兀:动摇不安的意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湾曲若蛇蜿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杜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湾曲/若蛇蜿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杜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湾曲若蛇蜿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杜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湾曲/若蛇蜿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杜桥岸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一般各有其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指农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人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和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房屋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句式上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富有特色。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用来纪念已逝的岁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桥而泊焉。
(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迨不过是。
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12 *石钟山记
基础过关练
一、
含糊 模糊不清
二、
1.①击鼓 ②激荡,掀动
2.①自己 ②介词,从
3.①不尽的、未完的 ②我
4.①才,方才 ②最初,当初
5.①观察,仔细看 ②明察 ③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6.①大概,恐怕 ②近,接近
7.①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②代词,这里 ③语气词,无实义
8.①代词,代指后文所说的典故 ②助词,的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
9.①连词,表顺承 ②连词,表转折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⑤连词,表因果
三、
1.内心惊恐。
2.中间是空的。
3.两个词,其,代词,代指石钟山得名由来;实,事实,这里指事情的真相。
4.船夫。
四、
1.使动用法,使……发声
2.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
3.钟,名词作动词,敲钟;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4.名词作动词,命名
5.形容词作名词,深浅的程度
6.名词作状语,用乘船的方式
7.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8.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9.名词作状语,在旁边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2.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的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
3.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
译文: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余以是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次的经历。
5.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之石”。
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潭上得双石”。
译文:在潭边得到了两块石头。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
译文: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笑的声音。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而大声于水上发”。
译文:但是(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
9.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云霄间磔磔”。
译文: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
10.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
六、
1.√ 目见耳闻:亲眼看见的,亲耳听到的。
2.√ 不知深浅:形容做事分不清主次,不明事理,行为冒昧。
七、
1.√
2.  “庙号纪年法”错,应是“年号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错,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神宗是其庙号。
3.√
八、
1.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2.人常疑之 余尤疑之
3.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片段阅读练
1.B “子瞻作诗谤讪”为“劾”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下御史狱”为第二个“子瞻”的宾语,两者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神宗”为“终不忍”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B。
2.D “丁外艰”错,应为“丁内艰”。丁外艰指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3.答案 (1)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嫌隙,吕惠卿妒忌苏轼才能突出,就离间他和王安石的关系。
(2)(王安石)又料想苏轼是文人,不通晓官务,因此任用他为开封府推官来难为他。
解析 (1)隙:嫌隙,感情上的裂痕。间:离间。
(2)意:料想。晓:知道,明白,此处译为“通晓”。用:任用。
  [参考译文]
  王安石与苏轼当初没有嫌隙,吕惠卿妒忌苏轼才能突出,就离间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宋神宗想让苏轼担任同修起居注之职,王安石从中阻挠。(王安石)又料想苏轼是文人,不通晓官务,因此任用他为开封府推官来难为他。苏轼谈论事情更加没有顾忌,模拟殿试策问,献上万言书,评论时政十分恳切率直,王安石更加不喜欢苏轼。(这时)苏轼外调到地方任职。中丞李定,是王安石的门客。李定没有给死去的庶母服丧,苏轼认为他不孝,讨厌他。李定因此怀恨在心,就弹劾苏轼写诗诽谤朝廷。于是苏轼从湖州知州任上被关押到御史台狱中,(李定等人)想要杀掉苏轼,但神宗始终不忍心杀苏轼,就将苏轼贬为散官,黄州安置。
4.C A.连词,表目的/介词,因为。B.听说/名声。C.吃。D.美好的事/认为……美。
5.答案 (1)主人(如果)不听从而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谢绝(赴宴)。
(2)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困厄的人了,但是在道德修养上还不够好。
解析 (1)从:听从。过:超过。止:谢绝。
(2)若:如同,像。处:对待。穷:困厄。未:表示否定,此处可译为“不够”。
6.答案 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安分养福、俭以养生;不同之处在于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而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解析 根据甲段中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以及乙段中的“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可知,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的相同之处是都强调安分养福、俭以养生。不同之处,根据甲段中的“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二曰宽胃以养气”等内容可知,甲段着重从节食的角度谈养生;根据乙段中的“然而于道则未也”等内容可知,乙段着重从求道的角度谈养生。
  [参考译文]
[甲]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饭)只喝一爵酒,吃一个带肉的菜。(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饭食就增加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邀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如果)不听从而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谢绝(赴宴)。一是安守本分来蓄积福运,二是让胃宽裕来保养元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蓄积财富。
[乙]我听说《战国策》中有一个药方,我服用后认为有效果,所以恭敬地传播它。这个药方只有四味药:一是把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把早早休息当作财富,三是把缓步徐行当作坐车,四是把推迟用餐当作食用肉类。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只怕它不被拿走。像这样(做)可以说是善于对待困厄的人了,但是在道德修养上还不够好。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是美好的事,难道还要把缓步徐行与推迟用餐当作坐车和食用肉类吗 车和肉类还存在于人们心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模拟试题练
1.B “至佗村”的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谒”与“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晚”是“谒翟仲直州尹”的时间状语,因此“晚”应与“谒翟仲直州尹”相连,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2.A “年号一般各有其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错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
3.C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错误,第三段前半部分的描写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是以游踪为立足点。
4.答案 (1)于是船夫(奋力)摇动船桨,童子敲击船舷,迎风扬帆,一口气行驶了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船靠岸。
(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怎么样,(但是)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它们)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
解析 (1)鼓棹:摇动船桨。风帆:迎风扬帆。泊:停船靠岸。
(2)若:像。迨:通“殆”,大概,恐怕。
5.答案 ①江阴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不能和友人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品味江阴三山,为此而感到遗憾。
解析 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感叹的内容可以根据段落内容分析得出。由“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可知,作者感叹江阴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由“惜不得与德汇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可知,作者感叹不能和友人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品味江阴三山,为此而感到遗憾。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不写文章记下它们优美的景色的。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说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到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因永嘉通守余德汇邀约,我便有了京口之行,余公的船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行驶得慢,追不上他。
于是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野和废弃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停靠在一起。又行十里,到达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翟仲直州尹,夜里停宿在杜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可俯瞰长江,南面与吴会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和肥沃的土地,山上的土堡遥遥相望,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船夫曲折牵引,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柳树交相掩映。
两座大山之间,河水像带子一样环绕,向北与江口相通,这里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高低不齐;稻草禾秆堆积,连街接巷,像城墙,又像梳子、篦子(的齿那样紧密排列着);这里风俗和乐,老人唤孩子砍柴割草,村妇送饭,村姑汲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饲养,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树篁竹苍翠欲滴,(掩映其中的)石级红白相间。(山石)有的上部高高翘起如屋檐,有的倒伏着像蹲着的老虎,有的低洼如水池,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动船桨,童子敲击船舷,迎风扬帆,一口气行驶了二十里,到达官塘溙市桥停船靠岸。
啊!天地间的元气融合凝聚于终古,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山水的灵秀。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怎么样,(但是)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它们)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品味;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用来纪念(已逝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