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2022山东菏泽鄄城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是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无不涉及科普知识。科普要讲证据,学校的教材是最常见的科普读物。而启蒙教育不是科普,因为它要面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儿童,他们的理解力不够,还不能用严格的科学推断去阐述问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而其不断的发展进步又进一步推动科学普及的工作发展。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科学普及的范围广泛,其知识涵盖了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B.虽然这样,科学普及的概念依然有无法涉及的层面
C.科普工作能促进社会进步,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人人出力
D.科学普及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理工科专业人士才能操作执行
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坚持读书看报让我得到了报偿——从初一开始,我的作文就被老师表扬,而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视野。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有些人一时得势就耀武扬威,但大家都明白的,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而其不断发展进步又进一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
B.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而它们不断的发展进步又进一步加快了科学普及的工作推进。
C.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而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又进一步促使科学普及工作的推进。
D.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而它们的不断发展进步又进一步推动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 ① ,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目前最可靠的,能提供科学证据的学说是同源说。
2001年,科学家在对阿波罗登月收集到的岩石进行研究后发现,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中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② ,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长岩构成;另一类是比较暗的地方,就是月海中的玄武岩。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样品,主要偏向于覆盖月海中的玄武岩和斜长岩,年龄距今大约在30多亿年,比较老。
嫦娥五号采集到的吕姆克火山口旁岩石,可能年龄较新,是距今13亿年的样品。未来通过研究,对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③ 。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5.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自己熟知的天象与星辰,通过观测获得对天时和季节的把握。古埃及人特别重视天狼星,玛雅人则对金星研究较深,因纽特人最关心极昼极夜变化的太阳运行。生活在北纬35度左右的中国古人,夜晚向北眺望,北极周围有一带永不下沉的圆形旋转天区,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恒显圈”,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上规”。其中随天旋行的有几颗璀璨的星辰,名为北斗。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中国古人渐渐掌握了观测北斗以确定多种时间的技巧,使北斗成为一个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
北斗共有七颗星,故常常被称为北斗七星,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的青铜古斗,故《诗经·小雅·大东》曰:“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北斗分为斗柄与斗首两部分。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斗第一星至第四星为魁,第五星至第七为杓。”即以斗首为魁,将斗柄称杓。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以网络天地的方法进行计算的。我国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建立了近似天经天纬的框架,并以之测定星辰的天文坐标。就网络而论,渔猎所用之网,上有一可以提控全网的总绳索,其名为“纲”。而处于北天极一带的北斗就被比喻为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被称为“天纲”,或书作“天罡”。有纲则必有网,古人称“纲举目张”,目就是网眼,故北斗在天空旋转也有旋天纲之说。
地球环绕太阳公转,形成了太阳在黄道上移动的现象,这使北斗也在一年之中与太阳间产生了不同角度的变化,古人因此而生出以斗定时之法。
黄昏时刻,观测北斗星柄的指向可以断定当时的季节。这种观测法被《鹖冠子》记载了下来:“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淮南子·天文训》曰:“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样,通过初昏观察斗柄指向,即可定出月份。
北斗还被古人用来指二十四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讲到其法:“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
北斗在北天旋转,是因地球自转形成的星辰绕极周日视运动,一日一夜即“跑完”一周。所以,观测北斗指向在一天之中的变化位置,就可定出时辰。
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天文观测体系,如日的影长、月之盈缺、太阳的黄道运动、恒星的中天测时、岁星纪年以及辰星正四时等,北斗斡旋运动也是其中之一。明珠般的北斗七星,在古人眼中,就是一座举首可见的巨型天文钟。
(摘编自秦建明《北斗七星与斗建考》)
材料二:
北斗系统是党中央亲自决策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凭着追求卓越的精神实现了“弯道超车”。
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俄和欧盟选择搞“一步建全球”。我国起步晚、底子薄,明智选择分步走。北斗系统首任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组织研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 年建成北斗二号区域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实现了中国人孜孜以求的“全球梦”。
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北斗系统独树一帜。北斗一号建设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北斗二号系统充分继承北斗一号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覆盖的成功经验,在国际上首创以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圆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北斗三号系统将“混合星座构型”发扬光大,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的全球系统,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
北斗系统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除提供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外,还能进行短报文通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如今,北斗三号在全面兼容北斗二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基础上,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而且能实现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此外,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还可以提供星基增强、国际搜救、精密单点定位、地基增强等多样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抚今追昔,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续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强国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
(摘编自《中国北斗全球梦圆——写在北斗
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之际》)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古代,人们会通过对自己熟知的天象与星辰的观测,去获得天时信息,所以古埃及人、玛雅人、因纽特人关注的星辰各不相同。
B.中国历史上有各种天文观测体系,观测北斗斡旋运动是其中最实用的一种,北斗七星就像一座巨型天文钟,蕴含多种掌握时间的技巧。
C.“‘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有了‘北斗’,中国人问天、巡地的底气就更足了。”此句中,前后两个“北斗”均是指北斗系统。
D.北斗系统成绩显赫,其中北斗三号的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大幅度提高,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实现了40个汉字的全球短报文通信。
2.下列对材料相关结构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提出观点后,分别从北斗的形状、构成及以斗定时之法几个层面展开,结尾收束总结,呼应开篇。
B.材料二指出北斗系统工程探索出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之后,主体分三个层次展开,结尾总结全篇,点明意义。
C.两则材料在阐述观点时均灵活运用了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两则材料虽然文体不同,但整体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各层次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的一项是(3分) ( )
A.《指南车赋》曰:“北斗在天,察四时而行度。司南在地,表万乘之光融。”
B.《宋史·乐志》曰:“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
C.《夏小正》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
D.《春秋运斗枢》曰:“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4.两则材料在语言特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说“在北斗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工程全线克服种种困难,探索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北斗系统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四单元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基础过关练
1.A 根据括号后面的“无论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是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无不涉及科普知识”可知,此处所填句子应包含“科普涉及什么”和“科学普及范围广泛”这两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A项最恰当。
2.A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注释内容。A.标示注释内容。B.标示语意转折。C.标示解释说明。D.标示作者。
3.D A.“其”指代错误。上半句主语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下半句中的“其”指“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B.语序不当,“加快了科学普及的工作推进”应改为“加快了科学普及工作的推进”。C.“促使……推进”搭配不当。
4.答案 ①提出了很多假说(或“有不同的说法”) ②月球上的岩石大致分为两类 ③进而挑战地月同源说
解析 第①处,根据后文“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是同源说”可知,此处是在列举人们对“月球是怎么来的”的不同说法,所以此处可填写“提出了很多假说”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下文“我们目视到的比较亮、颜色发白的地方,主要由斜长岩构成;另一类……就是月海中的玄武岩”可知,语境是在介绍月球上的岩石有斜长岩和玄武岩两类,所以此处可填写“月球上的岩石大致分为两类”之类的内容。第③处,由上文“未来通过研究,对于地月同位素上的一致性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知,未来的研究结果与当下的结论可能会存在差异,即挑战地月同源说,所以此处可填写“进而挑战地月同源说”之类的内容。
5.答案 ①关于月球来源的说法众多,目前同源说最可靠。②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样品能验证同源说。③我国采集到的样品可能会挑战地月同源说(或“嫦娥五号采集到的样品可能会挑战地月同源说”)。
解析 第一段:由“如俘获说、分裂说、大碰撞说等……同源说”可概括出“关于月球来源的说法众多,目前同源说最可靠”。
第二段:由“科学家……研究后发现,氧的同位素在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中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样品……比较老”可概括出“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样品能验证同源说”。
第三段:由“嫦娥五号采集到的……”可概括出“我国采集到的样品可能会挑战地月同源说”。
模拟试题练
1.A B.“观测北斗斡旋运动是其中最实用的一种”于文无据。C.“前后两个‘北斗’均是指北斗系统”错误,前一个指北斗七星,后一个指北斗系统。D.“支持用户数量提高了1200万”表述有误,原文为“支持用户数量从50万提高到1200万”。
2.C 材料一未使用对比论证。
3.D 此句是说北斗七星各星的具体名字,不属于“以斗定时之法”。
4.答案 ①语言都准确严密。材料一是学术论文,为了准确呈现北斗的相关知识,多直接引用相关典籍,严谨而有说服力;材料二是对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主要通过具体数据的运用来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②语言都生动形象。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似商周时期的青铜古斗”“北斗就被比喻为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明珠般的北斗七星”等,使语言于严谨中见灵动;材料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弯道超车”“发扬光大”“独门绝技”“多面手”等表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解析 两则材料的文体不同,第一则材料是学术论文,第二则材料是新闻报道,但它们在语言特点上有相同之处。
材料一:“这个区域,现代天文学称之为‘恒显圈’,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上规’”使用了专业术语;“七星的排列形状似商周时期的青铜古斗,故《诗经·小雅·大东》曰……”“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曰……”等引用了大量文献典籍资料,体现了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材料二:“建成拥有24颗中圆轨道卫星……全球系统”“区域短报文发送能力一次提高近10倍……全球短报文通信”引用大量数据介绍北斗系统,体现了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一中的“永悬天际的巨大时钟”“似商周时期的青铜古斗”“北斗就被比喻为控制天文网络中的纲”“明珠般的北斗七星”等以及材料二中的“弯道超车”“多面手”等表述,都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知识形象而生动,便于读者准确理解。
5.答案 ①结合起步晚、底子薄的国情,选择“三步走”发展战略;②独树一帜,坚持走“混合星座构型”的特色发展之路;③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解析 根据“同样是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可知,我国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采取单一轨道星座构型相比……为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全新范式”可知,我国北斗系统在北斗一号、二号、三号建设时,根据自己的国情,均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有自己的独创性。根据“北斗系统还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可知,在服务模式上,北斗系统根据中国国情,提供多样化服务,开创了通信导航一体化的独特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