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9.2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9.2项脊轩志 同步练习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1:1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项脊轩志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顾
2.得
3.当
4.置
5.殆
6.过
7.之
8.以
9.而
10.然
11.所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
今义:又发生变化。
4.吾妻来归
古义: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5.三五之夜
古义:
今义:表示不太大的大概数量。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乳二世         
2.执此以朝         
3.垣墙周庭         
4.内外多置小门墙         
5.东犬西吠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7.雨泽下注         
8.使不上漏         
9.前辟四窗         
10.时至轩中         
11.庭中通南北为一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
译文:
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
译文:
6.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
译文:
7.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
译文:
8.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
译文:
9.其制稍异于前。
特殊句式:
译文:
1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
译文:
1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特殊句式:
译文:
12.以当南日。
特殊句式:
译文:
13.明月半墙。
特殊句式:
译文:
五、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我心中感慨万千。 (  )
2.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雨泽下注,宛如天神听到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  )
3.山馆寂寂,唯有几树老梅疏影斑驳,风移影动,楚楚可观。 (  )
4.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一位妈妈正温声细语地给她珊珊可爱的孩子讲故事。 (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礼记》中记载:“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故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
2.古代称女子出嫁为“归”,如《诗经·周南·桃夭》中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本文中“吾妻来归”和“吾妻归宁”中的“归”皆为此意。(  )
3.笏,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 (  )
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代指成童。束发可指男子十五岁,而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 (  )
5. 志,记述事或人的文章、著作,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 (  )
6.古代常用个位数相乘来表示两位数,如“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年方二八”通常指女子刚满十六岁。 (  )
7.闺,一般指上圆下方的圭形小门或外室。“闺”字通常和女子有关,没有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卧室称“闺房”。 (  )
8.牖,窗。古代院落由外而内依次是门、庭、堂、室。进了门是庭,庭后是堂,堂后是室。室门叫“户”,室和堂之间的窗子叫“牖”,室的北面的窗子叫“向”。“窗”在上古时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后泛指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 (  )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        ,        ”的方式巧妙地把南边射来的日光反射进轩中。
2.《项脊轩志》中,写妻子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充满稚气的问话,并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的句子是“        ,        ”。
3.《项脊轩志》中,记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        ”。
4.《项脊轩志》中,写归有光想起祖母昔日手持象笏对自己的殷殷教诲,一时心情激荡,真情流露的句子是“     ,     ,         ”。
5.《项脊轩志》中,表明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托在庭中的枇杷树上,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子是“        ,        ,         ”。
6.《项脊轩志》中,作者从写项脊轩的环境转入写家中人事变迁的句子是“        ,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①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②,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明世,进士为令无迁倅③者,名为迁,实重抑之也。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牴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摘编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 ①刺刺:多言的样子。②击断:决断。③倅:州郡长官的副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每听讼      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B.断讫遣去,不具狱 具狱:关进监狱
C.有光力相牴排 牴排:排斥
D.目为妄庸巨子 妄庸:狂妄平庸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吏多恶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进士为令无迁倅者/死者长已矣
C.为之赞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久而自伤/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反映归有光“行己意”的一组是 (  )
①用古教化为治。
②断讫遣去,不具狱。
③辄寝阁不行。
④留掌内阁制敕房。
⑤目为妄庸巨子。
⑥其推重如此。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②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5题。
呜呼!予娶于诚甫之女弟,而知诚甫为深。孰谓诚甫之贤,而止于此。盖诚甫之病久矣。自吾妻来归,或时道其兄,辄忧其不久,至于零涕。既而吾妻死八年,诚甫诸从昆弟三人,皆壮健无疾皆死,而后诚甫乃死,于诚甫为幸。然以诚甫之贤,天不宜病之,又竟死,可悲也。
诚甫讳希明,姓魏氏,世为苏州人。诚甫为人,少而精悍,有所为,发于其心,不可挠。其少时颇恣睢,莫能制也。已而闻太常①之训,忽焉有感,遂砥砺于学,以礼自匡饬。是时,诚甫为县学弟子员,与其辈四五人,晨趋学舍。四五人者,常自为群,皆裒衣大带,规行矩步,端拱而立。博士②诸生,咸目异之,或前戏侮,诚甫不为动。每行市中,童儿夹道哗然,而诚甫端拱自若也。
(摘编自归有光《魏诚甫行状③》)
  [注] ①太常:诚甫的伯父。②博士:学官名。③行状:文体名,指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大略的文章,又称状、行述、行略。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知诚甫为深   知:了解
B.自吾妻来归 归:出嫁
C.天不宜病之 病:生病
D.以礼自匡饬 饬:整治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诚甫为县学弟子员,与其辈四五人,晨趋学舍。
(2)博士诸生,咸目异之,或前戏侮,诚甫不为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7题。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②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摘编自归有光《先妣事略》)
  [注] ①孺人:大夫之妻的封号。宋代用为通直郎以上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明清为七品官之母或妻的封号。②吴家桥:作者外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B.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2)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悠然亭记
归有光
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①县城。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牖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 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哉 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历嵩、少间,涉两海②,入闽、越之隩阻③,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④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⑤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 ”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有删改)
  [注] ①僦(jiù)居:租房居住。②两海:这里指东海与南海。③隩(ào)阻:深险难行之地。④礨(lěi)石:大石。⑤缗(mín):昏昧。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B.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C.忆余少时偿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D.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记是指一种记叙性文体。它取材范围较广,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感受。
B.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文中“嘉靖三十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的方法。
C.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一般而言,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就可能是“阴”或“阳”,如“江阴”。
D.靖节是陶渊明的私谥。靖,在古代有“使彰明显赫”的意思,如“靖节”就是彰显节操的意思。以此来说明陶渊明保守节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有光认为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一样,其悠然的意蕴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适意。
B.虽然淀山公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现在面对此山的心态与曾经游览泰山等名山时的心态是同样悠然的。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名声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认为他可被重用,但是他自己却已忘怀,纵情于山水之间。
D.作者借写《悠然亭记》,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的表兄淀山公罢官僦居、悠然自得的生活,颇有陶渊明归隐的思想情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
(2)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
5.淀山公将亭子命名为“悠然”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项脊轩志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看  ②回头看 ③拜访 ④理会,考虑 ⑤难道
⑥但
2.①得到,获得 ②能够
3.①面对,对着 ②应该
4.①放置 ②设置 ③放弃,丢下
5.①恐怕,可能 ②危险 ③近,接近
6.①过去 ②经过 ③超过,胜过 ④过错
7.①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助词,相当于“的” ④代词,代指“妪”
8.①介词,用 ②介词,依照,根据
9.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②连词,表方式或状态 ③代词,你的
10.①词尾,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 ②连词,表转折,然而
11.①处所,地方 ②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二、
1.一丈见方。
2.到处。
3.变动了两次。
4.出嫁,嫁。
5.指农历每月十五。
三、
1.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2.名词作动词,朝见(皇帝)
3.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4.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5.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6.名词作状语,亲手
7.名词作状语,往下
8.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9.名词作状语,在前面,这里指在阁子北面
10.名词作状语,时常
11.数词作名词,一体
四、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位)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
4.特殊句式:被动句,“焚”有被动的意味。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8.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9.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其制于前稍异”。
译文:它的形制跟过去稍有不同。
10.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11.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译文:我稍稍修缮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12.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以(之)当南日”。
译文: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使其反照室内)。
13.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明月(照)半墙”。
译文:明月(照亮)半截墙壁。
五、
1.√ 亭亭如盖:形容树木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茂)像伞盖一样。
2.√ 雨泽下注:雨水往下流。
3.√ 风移影动:形容树影随着风而动。
4.  珊珊可爱:树影摇动,美好可爱。使用对象错误。
六、
1.√
2.  “吾妻归宁”中的“归”意为“返回”,“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
4.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女子十五岁成年,要行笄礼,称“及笄”。
5.√
6.√
7.  “外室”错,应为“内室”。
8.√
七、
1.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2.闻姊家有阁子 且何谓阁子也
3.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4.瞻顾遗迹 如在昨日 令人长号不自禁
5.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6.然余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
片段阅读练
1.B 具狱:定案或据以定罪的案卷。
2.B A.代词,他/代词,这。B.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C.介词,替,给/动词,当作,作为。D.连词,表顺承/代词,你。
3.D ④属于别人对归有光职务上的安排。⑥是王世贞对归有光的态度。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是昆山人。九岁时(就)能写文章,二十岁时完全通晓“五经”“三史”等书,师从同乡人魏校。嘉靖十九年参加乡试中举,(后来)八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没有考中进士。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论道。学生常有几百人,都称他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被任命为长兴知县。他用古代的政教风化来治理政事。每次审理诉讼,都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絮絮叨叨地说着吴地语言,断完案就让他们离开,不写案卷。上级官吏的命令不适宜,就搁置不予施行。该决断的时候,就径直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上级官吏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做顺德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任县令,没有升任州郡长官的副职的,名为升迁,实为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向来了解归有光,引荐他做南京太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归有光)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读《太史公书》,参透了其中的精神理致。当时王世贞主宰文坛,归有光极力排斥他,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王世贞心里很不满,后来也衷心佩服归有光,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您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有不同的志趣,只是自我伤感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经学素养精湛深厚,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德清人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将他们并称为“归、胡”。
4.C 病:使动用法,使……生病。
5.答案 (1)此时,诚甫为县学生员,和同辈的四五人,每天早上跑到学舍去。
(2)博士、众学生都看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人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为所动。
解析 (1)是:此。县学弟子员:县学生员。趋:跑,疾走。
(2)目: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或:有人。
  [参考译文]
唉!我娶了诚甫的妹妹为妻,因而了解诚甫算是深刻的。谁说诚甫有德行有才能,仅此而已。大概因为诚甫病得太久了。从我妻子嫁到我家来,有时说起她哥哥,就担忧他将不久于人世,以至于潸然落泪。不久我妻子去世,时至今日已有八年,诚甫的三个堂兄弟,都身体健壮,没有疾病,他们都死了,然后诚甫才死,这对于诚甫来说也算是幸运了。然而,以诚甫的有德行有才能,老天就不应该让他生病,又最终让他死去,真是可悲啊。
诚甫名希明,姓魏,世代是苏州人。诚甫为人,年轻时精明勇敢,有所作为,意愿发自他的内心,没有人能使他屈服。他年轻时很不受拘束,没有人能制止他。不久得到伯父的教导,忽然有所感悟,就在学习上努力,用礼仪匡正整治自己。此时,诚甫为县学生员,和同辈的四五人,每天早上跑到学舍去。四五人常常自发结为一群,都宽衣博带,规规矩矩地走路,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博士、众学生都看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人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为所动。每次行走在市集中,孩童们站在道路两边喧哗起哄,然而诚甫依然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神态自若。
6.C “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中,“妇”是“有”的宾语,“孺人”是“所聘者”的主语,故应在“孺人”前断开,排除A、B两项。“抚爱之益念孺人”中,“之”是“抚爱”的宾语,而“孺人”是“益念”的宾语,故应在“益念”前断开,排除D项。
7.答案 (1)儿女中大的牵着她的衣服,小的被她抱在怀里喂奶,她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家里整整洁洁。
(2)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我心中依依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
解析 (1)攀:牵挽,抓住。乳:喂奶。纫缀:缝缝补补。洒然:整整洁洁的样子。
(2)从兄:堂兄。辄:就。恋恋:依依不舍的样子。得:能。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第二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了一年生下我;又过了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过了一年生下淑顺;过了一年,又生下有功。
先母不为米盐而忧愁,却终日劳苦,好像(早上)不能为晚上的事预作打算。冬天生炉火剩下的炭屑,叫婢女做成炭团,一排排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中大的牵着她的衣服,小的被她抱在怀里喂奶,她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家里整整洁洁。厚待家中奴仆,虽然不免责打他们,他们也不忍心在背后訾议。吴家桥每年要送来鱼、蟹、糕饼,人人都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就会留在家中(不去上学),我心中依依不舍,却不能留在家中(不去上学)。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催促我低声背诵《孝经》,当我熟读,没有一个字错漏时,她才高兴。
先母去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先母去世十二年后,我补府学生员,先母去世,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定的。一年以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爱护女儿,更加想念先母。半夜三更,我和妻子一同流着眼泪,回想母亲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母亲的人,天啊,多么悲痛啊!
模拟试题练
1.D “外家”作“在”的宾语,“外家”后应断开,排除A、C两项。“如积灰”是对“山颓然”的修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
2.B “嘉靖三十年”是年号纪年法。
3.B “同样悠然”错误。“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表明“悠然”独在“兹山”,即马鞍山。
4.答案 (1)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语作为亭子的名字。
(2)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每到一个地方做官,多有显著的名声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
解析 (1)“作亭其中”,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中作亭”;“以为”,作为。
(2)“负”,依恃,凭仗;“妒媢”,嫉妒。
5.答案 ①淀山公罢官后建筑庭园,在园中修建亭子,有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情趣;②淀山公从现居的自然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淀山公想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悠然自得,所以用陶渊明的诗句给亭子命名;根据“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可知,淀山公的悠然自得只寄托在这座山(马鞍山)中,即他能从现居的环境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
  [参考译文]
  我外祖父家世代居住在吴淞江南边的千墩浦边上。表兄淀山公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外做官二十多年,罢官回来后开始在昆山县城租房居住。嘉靖三十年,在马鞍山的南麓、娄水的南岸定居。
  回忆起我小时候曾经住在外祖父家,大概离县城三十里,遥望马鞍山坍塌得如一堆堆积的土灰一样,云雾缭绕,似有若无。如今淀山公一天比一天喜欢这座山,在山上建了高大的楼阁、曲折的栏杆,台几、座席、门窗随处可见。又在房子的后面建了一座小园子,在园子中建了一座亭子,取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语作为亭子的名字。陶渊明的诗,不像晋代、宋代那些刻意修饰文字的人所作的。而悠然的意蕴,常常体现在言外,不只是一时的闲适。而心中无阻塞之处,看到天地间的万物,到了哪里能不自得呢 我曾经认为悠然的人确实能够和道成为一体。说陶渊明不懂得道,是不对的啊。
  淀山公依仗杰出有为的才能,每到一个地方做官,多有显著的名声和功绩,因而不被嫉妒他的人容纳。然而到现在,朝廷谈论可以重用的人才,一定推崇淀山公。淀山公大概没有被世人忘怀,然而,他自己却忘怀到这种地步。
  陶渊明已经远去了,我无法跟随他来向他请教。我将要跟随淀山公向他请教“悠然”的原因。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诗句,陶渊明未能说出“悠然”的原因,淀山公哪里能够说出它呢 淀山公游历天下,曾登上泰山,游览邹山、峄山,游历嵩山、少室山,涉游东海和南海,进入闽、越两地深险难行之地,这马鞍山与泰山上的一块大石有什么不同呢 回想淀山公悠然的原因,只寄托在这座山中吧!庄子说:“自己的祖国和故乡,看到它心里就舒畅。即使丘陵草木丛生,昏昧不分,进入于丘陵草木所掩蔽之中,见十识九,心里仍然舒畅。何况是看到曾看到过的,听到曾听到过的呢 ”我获得陪同这座亭子的主人的荣耀,代淀山公写作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