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病
2.传
3.业
4.性
5.本
6.且
7.故
8.则
9.而
10.以
11.然
12.若
13.焉
14.已
15.其
二、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2.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古义:
今义:认为。
4.其实害之
古义: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5.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古义:
今义:对人体有保养作用。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
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
7.既然已
古义:
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驼业种树
2.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5.非有能硕茂之也
6.鸣鼓而聚之
7.名我固当
8.早实以蕃
9.移之官理
10.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11.病偻,隆然伏行
12.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13.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4.旦视而暮抚
四、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理,非吾业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特殊句式:
译文:
4.故不我若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不知始何名。
特殊句式:
译文:
6.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特殊句式:
译文:
7.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
特殊句式:
译文:
8.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特殊句式:
译文:
9.不亦善夫!
特殊句式:
译文:
五、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这位先生家世代行医,到他这里已是第五代。据说他有橐驼之技,能起死回生。( )
2.医学研究发现,浓度75%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好,浓度95%的酒精反而起不到杀菌的作用,过犹不及。 ( )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唐宋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韩愈、柳宗元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
2.豕、豚、彘,都是“猪”的意思。其中,豕是猪的统称,豚是大猪,彘是小猪。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桐叶封弟辩
柳宗元
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 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 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 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 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注],亦将举而从之乎 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 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有删改)
[注] 妇寺:妇侍,宫中的妇女近侍。
1.第3段括号中的虚词是 ( )
A.且 B.虽 C.而 D.则
2.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子开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
3.文章第2段的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摘编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柳宗元以书信的形式所写的一篇文论。本文开篇,他先概括了韦中立来信的内容,并直接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
B.韩愈因批判不事师的不良风气,抗颜为师,而遭到攻诘,甚至被逼得不能安居长安。柳宗元以此说明师道之衰,以及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
C.柳宗元不仅赞美了韩愈敢于提倡师道的精神,斥责了那些群怪聚骂反对从师的人;也表达了自己不敢为师的苦衷和怕连累后学的心情。
D.第3段中,柳宗元用了三处比喻(“蜀之日”“越之雪”“吠犬”)和三个反问句,表达了对士大夫之流压制“从师”这一做法的愤慨与沉痛之情。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B.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D.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6.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2)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B.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C.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D.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梓人,古代木工的一种。既可指专造乐器悬架、饮器和箭靶等的木工,也可泛指木工、建筑工匠。
B.寻、引,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寻”,十丈为“引”,此处的“寻引”指度量长短的工具。
C.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京兆尹一般情况下为从三品官佚,手下有两名京兆少尹及其他官员。
D.“计其毫厘而构大厦”中的“而”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早缫而绪”的“而”的用法一致,均表并列关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听罢梓人的自我介绍,又发现他连自己的床腿都不能修理时,作者觉得他十分可笑,认为他是没有实际能耐却贪图财利的小人。
B.适逢京兆尹整修官署,作者看了梓人指挥众工匠施工的过程,发现最后在梁上刻写姓名的只有梓人,感到惊骇。
C.建造之功完全被梓人据有,这引发了作者“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的慨叹,对于社会中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作者只能无奈叹息。
D.作者由梓人联想到位居相位的高官,认为他们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应干涉官吏们的具体工作,而应与天下英才讨论治国的大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2)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
5.作者借梓人指挥整修官署这件事,向辅佐国君的当权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基础过关练
一、
1.①患病 ②困苦
2.①传记,一种文体 ②记载
3.①以……为业 ②职业
4.①性质、方法 ②本性
5.①根 ②考察,探究
6.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让步 ③将近 ④副词,姑且,暂且
7.①连词,所以 ②旧
8.①连词,表示出乎意外,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却” ②连词,表承接 ③副词,用于加强判断
9.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顺承 ③连词,表并列
④代词,你们的
10.①连词,表并列 ②连词,表目的 ③连词,表修饰
④介词,把 ⑤介词,依靠
11.①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 ②指示代词,这样 ③连词,表转折
12.①如同,像 ②如,比得上 ③连词,假如,如果
13.①语气词,无实义 ②代词,代指百姓
14.①完成 ②副词,已经
15.①代词,他的 ②副词,表推测
二、
1.两个词,其,代词,指栽种的树木;实,果实。
2.两个词,不,副词,用于动词前面,表示否定;过,超过。
3.把……作为。
4.两个词,其,代词,那;实,实际上。
5.两个词,养,治理;人,民。
6.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
7.两个词,既,副词,已经;然,代词,这样。
三、
1.意动用法,以……为业
2.使动用法,使……早/使……多
3.使动用法,使……繁盛/使……安定
4.使动用法,使达到
5.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6.使动用法,使……发声/使……集聚
7.名词作动词,用这个名字称呼
8.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9.名词作动词,做官
10.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11.名词作动词,患病
12.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3.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14.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四、
1.特殊句式:判断句,“非……也”表判断。
译文: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2.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后省略“之”。
译文:(我)记载下来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3.特殊句式:省略句,“居”后省略“于”。
译文: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喜好多发政令。
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故不若我也”。
译文: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啊。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始名何”。
译文:不知道他最初的名字叫什么。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译文:又依靠什么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7.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应为“凡长安为观游豪富人”。
译文:凡是长安城里(种树)以观赏游览的有权有势的人家。
8.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其……乎”,表揣测,译为“大概……吧”。
译文:那么这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类似的地方吧
9.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不亦……夫”,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译文:这不也很好吗
五、
1. 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使用错误。
2.√ 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六、
1.√
2. 豕、彘都是猪的统称,豚是小猪。
片段阅读练
1.A “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 )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中,括号前的句子是针对周公对成王的辅佐方式提出的建议,括号后的句子是以“家人父子”关系为例来对比君臣关系,从而论证自己的论点;“尚不能……况号为君臣者邪”在语意上与前文呈递进关系,故应选表递进关系的虚词。四个选项中,只有“且”可以表递进关系,符合语境。B.“虽”,表假设或让步关系,不符合语境。C.“然”,表转折关系,不符合语境。D.“则”,表承接、转折、让步、假设关系,不符合语境。
2.D 文章是通过评论“桐叶封弟”这个故事,来推论像周公这样的贤臣面对此类事应该如何做,目的是指出重臣应该如何辅佐君王,即“宜以道……急则败矣”,且不能失“君臣”之分。
3.答案 使用归谬论证,假设周成王跟妇女近侍开玩笑,以反问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突出了把君王的言论绝对化、君王无戏言的荒谬性,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进一步批判了“天子无戏言”这一谬说。
解析 由“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可知,语境是说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随便便罢了,难道一定要听从并促成这件事吗 故“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是假设成王拿梧桐叶子跟妇女近侍开玩笑,周公也打算全部听从照办吗 作者以反问推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突出了把君王言论绝对化、君王无戏言的荒谬性,使论证更加有力。
[参考译文]
古代编写史书的人有这样的说法:周成王拿着一片梧桐叶子给年幼的弟弟,同他开玩笑说:“凭着这个来封赏你。”周公进来祝贺。成王说:“这只是开玩笑。”周公说:“天子不可以开玩笑。”于是成王把年幼的弟弟封在唐地。
我认为不是这样。成王的弟弟应该受封吗 (如果该受封,)周公应及时向成王进言,不应等到成王开了这样的玩笑再去祝贺来促成这件事;成王的弟弟不应该受封吗 (如果不该受封,)周公竟促成了成王这个不恰当的玩笑,把土地和人民交给年幼的人,让他成为那里的君主,这难道算得上是圣人吗 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能随随便便罢了,难道一定要听从并促成它吗 假如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梧桐叶子跟妇女近侍开玩笑,(周公)也打算提出来并听从照办吗 大凡君王的德行,在于如何实行它。如果实行起来不得当,即使更改十次也不为过;关键在于实行得当,(得当)就不能使它更改,更何况用它来开玩笑呢 倘若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奉行,这是周公教唆成王放任自己的过错了。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正道(加以引导),让他从容自得、悠然和乐,总之归于中正之道罢了,一定不要迎合他的过失并为他找借口开脱。又不应当束缚他,催逼他,像对待牛马那样驱使他,过急就会坏事。而且家人甚至父子之间,尚且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号称君臣的人呢 这不过是庸俗而识短又有小聪明的人干的事,不是周公应当采用的办法,所以不可信。
有人说:封唐叔这件事,是史佚促成的。
4.A “并直接谢绝了韦中立‘欲相师’的要求”理解有误。由“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可知,并不是“直接谢绝”,而是“委婉谢绝”。
5.D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是在批判那些攻诘为师的人,不属于作者“不敢为人师”的理由。
6.答案 (1)韩愈因此得到了狂妄无知的人的名号。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被外放而)急切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次了。
(2)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错吗 (感到奇怪而)乱叫的只是狗罢了。
解析 (1)以是,因此;暇,空闲;挈挈,急切的样子;东,名词作动词,向东奔去。
(2)过,过错;顾,只是;耳,罢了。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说: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我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认为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估量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假如有可取之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又怎么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好为人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认为他是狂妄无知的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被人们的嘲笑和侮辱的风险,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态度严正地做起老师来;世人果然聚集在一起对他口出恶言,指指点点使眼色,互相拉扯示意,而且添油加醋地议论。韩愈因此得到了狂妄无知的人的名号。他住在长安,饭都来不及煮熟,又(因被外放而)急切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多次了。
屈原的赋里说:“城镇中的狗成群地乱叫,叫的是它们感到奇怪的东西。”我从前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狗就会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正遇到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雪融化了才停止。这以后我才相信以前听到的传闻。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是要因此而遭受侮辱吗 人们不仅会侮辱我,也会因此而侮辱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错吗 只不过是狗(感到奇怪而)乱叫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怪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敢在众人眼前显扬那些怪异的事,以致招惹人们的吵闹和谴责呢
模拟试题练
1.A “佐天子相天下者”指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人,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规矩绳墨”作“有”的宾语,都是木匠的工具,与“有”之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A。
2.D “用法一致,均表并列关系”错。“计其毫厘而构大厦”中的“而”为连词,表顺承;“早缫而绪”中的“而”为代词,你们的。
3.C “对于社会中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作者只能无奈叹息”错误,原文“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是作者在感叹梓人的技艺,并未认为不公。
4.答案 (1)(只见那里)积蓄了许多木材,聚集了众多工匠。有的拿着刀斧,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朝着那个木匠。
(2)他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夸耀自己的名号,不亲自操劳小事,不侵犯各级官员的职权,每天与天下杰出的人才讨论治国的大道。
解析 (1)“委”,积蓄;“会”,聚集;“或”,有的。
(2)“衒”“矜”,炫耀,夸耀;“亲”,亲自;“侵”,侵犯。
5.答案 ①要有“纲”可依,依“法”办事。②要预先估算,有全局观念。③当权者自身要不贪图功名(妄自尊大),事不必躬亲,不越俎代庖;要选出真正的人才,知人善用。
解析 由原文“条其纲纪……以定制也”可得出第①条;由原文“视都知野……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可得出第②条;由“能者进而由之……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可得出第③条。
[参考译文]
裴封叔的家宅在光德里。(一天,)有个木匠到他家,表示希望租他家的空屋居住。这位木匠持有寻引、规矩、绳墨,但他居室中却没有积储磨光、砍削的工具。问他有什么本领,他说:“我善于衡量木材,审察房屋的规模,以及高深、圆方、短长的适配情况,我指挥工匠们干活。没有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如果在官府做工,我得到的俸禄是一般工匠的三倍;如果在私人家宅做工,我收取工钱的大半。”一天,我走进他的房中,见他的床缺了腿却不能自己修理,说:“将要请其他工匠来修理。”我耻笑他,认为他是个没有能耐却贪图财物的人。
后来京兆尹将要整修官署,我去那里探看,(只见那里)积蓄了许多木材,聚集了众多工匠。有的拿着刀斧,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朝着那个木匠。那个木匠左手拿着引,右手拿着杖,站在中间。他估量房屋的负荷,审察木头的承受力,然后举杖一挥说:“斧那里!”拿斧子的人便跑到右边;又回头一指说:“锯那里!”拿锯子的人便跑到左边。一会儿,拿斧子的人砍起来,拿刀锯的人削起来,都看他的脸色,等他发话,没有敢自作主张的。其中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他便愤怒地将他们撤下,也没有谁敢怨恨。他在墙上画出房屋的图形,仅一尺见方却能详尽周到地绘出它的规模,计算出房子的一毫一厘,据此建成大厦,竟没有一点出入。建成后,他在屋梁上写“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就是他的姓名。凡是他所用的工匠都不在列。我环视后大吃一惊,这之后才知道他的技艺的精深博大。
那些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人,推荐人才加以任用,指挥并派遣他们,整顿纲纪,充盈亏损,规范法制而加以整顿。就像那位木匠有规矩、绳墨来确定规模一样。他们选择天下的士人,使他们能够称职;他们安顿天下的百姓,使他们能够乐业。他们看了京城的情况便能了解京城郊外的情况,看了京城郊外的情况便能了解封地的情况,看了封地的情况便能了解全国的情况,那远近小大的地方,他们都可以手拿地图考究出来,就像那位木匠在墙上画好房屋的图形,(按图建筑)就可取得建成的功绩一样。进用有才能的人,让其发挥才干,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贬退没有能力的,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夸耀自己的名号,不亲自操劳小事,不侵犯各级官员的职权,每天与天下杰出的人才讨论治国的大道,就像那位木匠善于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技艺一样。这样之后就得到了做宰相的方法,那么整个国家也就得到治理了。得到了做宰相的方法,国家得到治理之后,全国百姓都会抬起头景仰地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世人遵循他的功业而仰慕道:“这是宰相的才能啊。”就像那位木匠在房子建成后在屋梁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一样,而那些被役使的工匠却不能列名一样。伟大啊为相之道!通晓这些道理的人,就是所谓的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