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
高一语文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校: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分数:
课 题 谏太宗十思疏 编 号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时 3 使用时间 审批人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 难 点 重点: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难点: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树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蓄养自己的德行。水源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树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极其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位于天下的最高地位,应该推崇帝王的威权,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思想不能克服欲望,这是砍伐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谁(在创立基业时)不深深地忧虑因而德行显扬,可是功成名就于是道德衰退,好好开头的实在很多,能够完美到最后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难了吗?当初夺取天下还有余力;如今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已经实现心愿就放纵性情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乍不起别人那么骨肉亲人也会变成陌路人。即使用严刑监督他们,用盛怒吓唬他们,最终人们只是苟且免除犯罪,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统治民众的人,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欲望的东西,就想到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之类,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权高位险,就想到要谦虚琮修养自我;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松懈,就想到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忧虑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来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弘扬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听从它。有智慧的人就会用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奉献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争着效力,君王大臣之间没有烦心的事情,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不必发布诏令,百姓就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治世原则呢! 文学常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文学常识积累】 奏议的五种方式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自学指导】 1.正字正音 载舟(zài) 殷忧(yīn ) 懈怠(xiè dài ) 浚其泉源( jùn ) 黜恶(chù ) 谗邪(chán ) 戒奢以俭(shē) 谬赏( miù) 壅蔽(yōng) 垂拱(gǒng ) 2.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覆,颠覆。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择善而从:从,追随,引申为学习。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波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3.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初读文章,概括文段大意: 第1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 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中探究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分数: 课 题谏太宗十思疏编 号课 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课 时3使用时间审批人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 习 目 标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重 难 点重点: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难点: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解释词语 臣闻求木之长(长得好)者,必( 一定)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行和道义)。源不深而(表转折,却)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明智的人 )乎!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高峻),永保无疆之休(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行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 帝王),承天景( 大)命,莫不殷( 深)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衰减)。有善始者实繁( 多),能克终者盖( 表推断)寡( 少 )。岂(难道)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连词,来)待下;既( ……以后)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人)。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 监督,管理 )之以严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终( 最终)苟( 苟且)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 );奔车朽索(绳索 ),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建造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谦虚 )而自牧( 养,),惧满溢(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 )则思江海下( 居于……之下)百川,乐盘( 快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准则,法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慎)终,虑(担心 )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罢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不恰当的 )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 光大 )兹( 这)九德,简(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仁爱,宽厚),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当堂探究 1.研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思考第1段证明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文章一开头运用了浅近的比喻,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一通俗的现象中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并逐步归结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上,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本段在运用比喻论证的同时又采用了对比论证,固本-伐木,浚源-塞源,积德义-德不厚等都是对比,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积德义”和“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3.研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②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第3段的内容是什么?请进一步概括其内容。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 5.研读第3段,思考本段的“五戒”“十思”的内容及好处。 [答案] 五戒分别是:1、戒奢侈:思知足以自戒,思知止以安人。2、戒骄躁:思谦冲以自牧,思江海而下百川。3、戒放纵:思三驱以为度,思慎始而敬终。4、戒小人:思虚心以纳下,思正身以黜恶。5、戒赏罚不公: 十思分别是:1、见可欲——思知足以自戒,2、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3、念高危——思谦冲以自牧,4、惧满溢——思江海以百川,5、乐盘游(狩猎)——思三驱以为度,6、忧懈怠——思慎始而敬终,7、虑壅蔽——思虚心以纳下,8、想谗邪——思正身以黜恶,9、恩所加——思无因喜以谬赏,10、罚所及——思无因怒以滥刑。 好处: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6.总结魏征的劝谏艺术。 ①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②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 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7.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如:魏征劝唐太宗对天下黎民要竭诚以待,赏罚分明。 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与魏征的观点是一致的。 如: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这些句子,对我们的修身养性极有启发性,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三、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1)臣虽下愚 古义:最愚昧无知的人 今义:无此词 (2)承天景命 古义:大 今义:景色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5)凡百元首 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今义:走路 3、一词多义 (1)长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成长,增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形容词用做动词,流得长远) (2)诚 必竭诚以待下(名词,诚心) 诚能见可欲(连词,果真) (3)终 终苟免而不怀仁(副词,最终) 能克终者盖寡(动词,坚持到底,保持到底) (4)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5)信 信者效其忠(诚实)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忌不自信(相信) (6)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时候,安定的境遇)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7)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治罪) (8)者 求木之长者(语气词,不译)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代词,……的人) (9)盖 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表示推测语气) 今已亭亭如盖矣(名词,车盖)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 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 居安思危(安乐的时候;危难的时候)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的人) 择善而从之(好的意见)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帝王的地位) (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以……为乐) 忧懈怠(以……为忧)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使……稳固) 宏兹九德(使……光大) 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 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 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 动词使动用法。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 鸣琴垂拱(使……鸣) 何必劳神苦思(使……劳) (6)动词作名词 想谗邪(说人坏话,造谣中伤) 诚能见可欲(引起喜好的东西) (7)形容词作动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达到远方) 塞源而欲流长者(流得长远) (二)文言虚词 1.以 (1) 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必竭诚以待下 (3)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纵情以傲物 (4)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 则思知足以自戒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 介词,把。 则思三驱以为度 (7) 介词,用。 虽董之以严刑 戒奢以俭 2.而 (1) 连词,表转折。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 连词,表因果。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 连词,表承接。 择善而从之 (4) 连词,表并列。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 连词,表目的。 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 动词,作为。 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 动词,成为。 则吴越为一体 (3) 介词,表被动。 为天下笑 4.之 (1) 代词。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臣闻求木之长者 (3)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 代词,作定语成分。 必固其根本(它的) /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 指示代词。 知其不可(这些)/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3)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高一语文导学案
(练习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C )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4、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默写与翻译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则________________,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高中部
高一语文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校: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分数:
课 题 谏太宗十思疏 编 号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时 3 使用时间 审批人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 难 点 重点: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难点: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树根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蓄养自己的德行。水源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树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极其愚笨,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位于天下的最高地位,应该推崇帝王的威权,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用节俭戒除奢侈,道德不能保持深厚,思想不能克服欲望,这是砍伐树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源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谁(在创立基业时)不深深地忧虑因而德行显扬,可是功成名就于是道德衰退,好好开头的实在很多,能够完美到最后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难了吗?当初夺取天下还有余力;如今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已经实现心愿就放纵性情傲慢地对待别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乍不起别人那么骨肉亲人也会变成陌路人。即使用严刑监督他们,用盛怒吓唬他们,最终人们只是苟且免除犯罪,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可是内心不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 统治民众的人,如果看见能引起(自己)欲望的东西,就想到知道满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之类,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权高位险,就想到要谦虚琮修养自我;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松懈,就想到要慎始慎终;担心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忧虑谗佞奸邪,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来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弘扬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听从它。有智慧的人就会用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奉献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争着效力,君王大臣之间没有烦心的事情,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不必发布诏令,百姓就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治世原则呢! 文学常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还有“成康之治” 、“文景之治” 、“康乾盛世”)。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3、文体知识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文学常识积累】 奏议的五种方式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诽:背地里议论)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自学指导】 1.正字正音 载舟( ) 殷忧( ) 懈怠( ) 浚其泉源( ) 黜恶( ) 谗邪( ) 戒奢以俭( ) 谬赏( ) 壅蔽( ) 垂拱( ) 2.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 垂拱而治: 戒奢以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人心向背: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长治久安: 3.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初读文章,概括文段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中探究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分数: 课 题谏太宗十思疏编 号课 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课 时3使用时间审批人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 习 目 标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重 难 点重点:1、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掌握文中的重要闻言现象。。 难点:3、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解释词语 臣闻求木之长( )者,必(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 )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 )乎!人君当( )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 ),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 )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 )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 ),承天景( )命,莫不殷( )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 )寡( )。岂( )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 既( )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 )之以严刑,振( )之以威怒,终( )苟(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 )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 )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 )兹( )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当堂探究 1.研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思考第1段证明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研读第二段,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4.第3段的内容是什么?请进一步概括其内容。 5.研读第3段,思考本段的“五戒”“十思”的内容及好处。 6.总结魏征的劝谏艺术。 7.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些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三、知识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2、古今异义 (1)臣虽下愚 (2)承天景命 (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5)凡百元首 (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一词多义 (1)长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诚 必竭诚以待下( ) 诚能见可欲( ) (3)终 终苟免而不怀仁( ) 能克终者盖寡( ) (4)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不求闻达于诸侯( ) (5)信 信者效其忠( ) 愿陛下亲之信之(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忌不自信( ) (6)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 不念居安思危( ) 则思知止以安人( ) (7)治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8)者 求木之长者(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9)盖 能克终者盖寡( ) 今已亭亭如盖矣( )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 ) (2) 形容词作名词。 择善而从之( ) 简能而任之( ) 居安思危(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择善而从之(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3) 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 ) 忧懈怠( )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 宏兹九德( ) 则思虚心以纳下( ) 则思正身以黜恶( ) 何必劳神苦思( ) (5) 动词使动用法。 则思知止以安人( ) 鸣琴垂拱( ) 何必劳神苦思( ) (6)动词作名词 想谗邪( ) 诚能见可欲( ) (7)形容词作动词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塞源而欲流长者( ) (二)文言虚词 1.以 (1)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 必竭诚以待下 (3) 纵情以傲物 (4)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 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 则思三驱以为度 (7) 虽董之以严刑/戒奢以俭 2.而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 择善而从之 (4)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 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 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 则吴越为一体 (3) 为天下笑 4.之 (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 臣闻求木之长者 (3) 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 必固其根本( ) /则智者尽其谋( ) (2) 知其不可( )/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3) 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 )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 )为度( ) (2)( )终苟免而不怀仁。( ) 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 ) (2)将崇极天之峻( )
高一语文导学案
(练习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4、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默写与翻译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不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择善而从之,则________________,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