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
【注】①靖郭君即田婴,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异母弟,孟尝君田文之父。“靖郭”是封邑,指古薛城;“君”是封号。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材料二:靖郭君善客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请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靖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大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请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衣威王之衣冠,舞其剑。
宣王自迎靖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靖郭君至,因请相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靖A郭B君C之D交E大F不G善H于I宣J王K辞L而M之N薛O与P齐Q貌R辨S俱T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指说的话。“说”与《氓》“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含义不同。
B.“善”指对人友好。“善”与《劝学》“善假于物也”中的“善”含义不同。
C.“类”指这些人。“类”与《屈原贾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类”含义相同。
D.“辞”指辞别。“辞”与《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中的“辞”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敢于冒死进谏,阻止靖郭君高筑薛邑城墙,是因为抓住了他的心理。
B.齐貌辨为人毛病不少,门客们因此都讨厌他,可靖郭君对他却非常友好。
C.靖郭君让齐貌辨住上等的客舍,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朝夕侍候不懈。
D.靖郭君劝齐貌辨不要去见齐王,是怕因为齐王不喜欢自己而连累齐貌辨。
4.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2)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
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靖郭君与门客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晋王羲之,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节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材料二: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瞻,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诣门生家,见柴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蔽儿幼令也”与《孔雀东南飞》中“便言多令才”的“令”意思不同。
B.骨鲠,本义指鱼骨、鱼刺,也比喻诗文的主旨或风格;文中指刚直。
C.“固求市之”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固”字意思不同。
D.“使人耽之若是”与《诗经·氓》中“无与士耽”的“耽”字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读了《笔说》之后,书法很快大有长进;卫夫人察觉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预言王羲之一定会比自己还有名。
B.王羲之书法遒劲有力,晋朝举行祭祀大典需更换祝版,工人发现他的字入木三分;王羲之的书法笔势被赞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王羲之书法水平超出世人,他的书法既受到王敦、王导、阮裕、王承、王悦的重视,也受到道士、门生等人的推重欢迎。
D.王羲之潇洒随性,不因高官择婿而矫饰造作、掩饰本性;他喜爱风雅,不留恋京师,希望终老于山水胜迹,喜爱与名人雅士交游。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2)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10.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古人在书法上取得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EKO句意: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
“靖郭君之交”是句子主语,可独立成句,起强调作用,应在其后断开,选E;
“大不善于宣王”状语后置句,“宣王”后断开,选K;
“辞而之薛”省略主语“靖郭君”,构成完整的主谓句,应在宾语“薛”后断开,选O。
2.C
A.正确。“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通“脱”,解脱。句意: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B.正确。“善假于物也”中的“善”是“善于”。句意: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C.错误。“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类”是“事例”。“类”含义不相同。句意:铲除你们这些人/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
D.正确。句意: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
3.C“并且派他去给长子驾车”错误。由原文“令长子御”可知,是让长子给齐貌辨驾车。
4.(1)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
(2)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
5.靖郭君对待门客非常友好,能听从门客正确的谏言;门客也愿意帮助靖郭君,积极进谏,成就靖郭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对传达人员说:“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超过三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召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你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不能阻止它,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现在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海’。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材料二:靖郭君对待门客齐貌辨非常友好。可是齐貌辨为人不拘小节,门客们都讨厌他。士尉为此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没有听从,士尉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私下劝说靖郭君不要亲近齐貌辨,靖郭君非常生气,说:“铲除你们这些人,毁坏我们的家业,如果能让齐貌辨满意,我也毫不推辞地去做!”于是靖郭君就给齐貌辨上等的客舍住,并且派长子去给他驾车,朝夕侍候不懈。几年以后,齐威王驾崩,齐宣王即位。靖郭君与齐宣王交往很不友善,就离开都城到自己的封土薛地,和齐貌辨一起居住在薛地。没多久,齐貌辨决定辞别靖郭君,请求回都城去拜见齐宣王。靖郭君说:“君王非常讨厌我,你前去拜见他,必定会被处死。”齐貌辩说:“我根本就不想活,请允许我一定去。”靖郭君无法阻止他。齐貌辨动身到达齐国都城,齐宣王听说后,满心怒气地等着他,齐貌辨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他说:“你是靖郭君言听计从宠爱的人吗?”齐貌辨回答说:“靖郭君宠爱我,却没有言听计从。当君王正做太子时,我曾对靖郭君说:‘太子面带不仁之相,不如把太子废掉,改立卫姬的儿子郊师为太子。’可是靖郭君竟然哭着对我说:‘不可以,我不忍心这样做。’靖郭君如果听我的话去做,一定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祸患。这是第一件事。靖郭君到了薛地,楚国令尹昭阳要用几倍的土地来换薛地,我又向靖郭君说:‘一定要接受这个请求。’靖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虽然与后王关系不好,(如果把薛地交换出去)将来死后我如何向先王交待呢?况且先王的宗庙就在薛地,我难道能把先王的宗庙交给楚国吗 ’又不肯听从我的。这是第二件事。”齐宣王听了不禁长声叹息,变了脸色,说:“靖郭君对我的感情竟然深到这种程度吗?我太年轻了,很不了解这些事情。你愿意替我把靖郭君请回来吗?”齐貌辨回答说:“好吧。”靖郭君穿上齐威王赐给的衣服,戴上齐威王赐给的帽子,佩戴齐威王赐给的宝剑。
齐宣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靖郭君,望着他哭泣。靖郭君到了朝廷,齐宣王就请他做国相。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句意: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
“比钟繇”对应“比张芝草”,“当抗行”对应“犹当雁行也”,所以应分别在“繇”“行”“草”后断句。
7.D
A.时令,时节;好。句意:恐怕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口才很好文才也比别人强。
B.句意: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C.执意、坚决地;实在。句意: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D.“‘耽’字意思不同”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沉迷”的意思。句意: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别和男人沉迷于爱情当中。
8.C“他的书法既受到王敦、王导、阮裕、王承、王悦的重视”错误。由材料二“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可知,原文说的是“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而不是“受到王承、王悦的重视”。
9.(1)父亲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
(2)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
10.①从幼年就开始读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王羲之十二岁就开始读;
②勤奋刻苦,东汉张芝在水池旁勤奋练字,一池水都变黑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朝王羲之,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 ”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父亲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恐怕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
(节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材料二: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孙绰、李充等人,皆凭借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
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高兴地写完后,用笼子把鹅装起来拿回去了,非常高兴。他曾经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筐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