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2023年上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考试
语
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
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恽、沈佺期
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
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
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千以及
黄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递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
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
叶”》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
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
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
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
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
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
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
了。但我要转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
改为“珍树郁苍苍”“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
改,我看是不妥当的。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
高一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8页)2023 年上学期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1 2 3 6 9 10 11 14 19
答案 A C B A D C B A C
4.(4 分)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
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2 分)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
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2分)
5.(4 分)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
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
“树叶”庄重些。) 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答对一点给 1分,答对 4 点给满分)
7.(6 分)①借画写人,以画中的景物表达画家不被理解而痛苦凄怆、焦躁不安的内心
世界,侧面表现画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艺术的执着。(2 分) ②以人衬人,借记者之口来
叙述画家生前的经历,以记者不屑和嘲讽的态度来反衬画家不被世人理解却能坚守自我创作
风格的艺术家形象。(2 分) ③以“我”观人,用“我”审视画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来
侧面表现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为艺术献身的牺牲精神。(2 分)
8.(6 分)①“沼泽地”隐喻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画作能让人感受到试图
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艺术家形象,画家独特的审美倾向,熔铸了画家的强烈情感,使人产生
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②“沼泽地”象征画家所处的恶劣的艺术创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具
有吞噬一切的力量,压抑和埋没了有着独特追求的天才画家。 ③“沼泽地”是画家痛苦凄
怆、焦躁不安的内心世界的写照。其色调晦暗,反映了画家不被理解、不被承认的孤独凄怆
的心境。 ④“沼泽地”暗含对以记者为代表的审美主流群体的嘲讽。画家的作品受到人们
的漠视与藐视,而“我”却认为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我”对画家及其作品的高度肯定就
包含了对当时标准单一、盲目从众、苍白平庸的社会主流审美的暗讽。 ⑤“沼泽地”象征
着画家顽强的抗争精神。画作虽然色调晦暗却充满了生机和不屈不挠的力量,反映了画家虽
不被理解,却仍然坚持个性创作的执着精神。(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2.(10 分)(1)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据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
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鲰生”1 分,“距”1 分,“内”1分,文意畅通 2 分) (2)
再在各山上张挂旗帜,作为疑军,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诸”1 分,“重
宝”1分,“啖”1 分,文意畅通 2分)
13.(3 分)①忠心耿耿。甲文中项伯告诉张良有危险,要张良随他一起离开,但张良
选择留下,并谋划帮助刘邦解除了危机。 ②足智多谋。乙文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将,
拿下咸阳。 ③不贪名利。乙文中刘邦分封功臣,要分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自认为没有战
功,只接受“留”作为封地。(答对一点给 1 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bYQEogggAAAAAAACEwUQCgGQkhCCAAgGxFAUMEAAyBNABCA=}#}
15.(6 分)①借用景语。前四句通过描写裴舍人在宫中日常活动所见景象,暗示裴舍
人特殊的身份地位,恭维对方的位高权重,隐含请求提携之意。 ②运用比喻。“常怀捧日
心”中“日”比喻皇帝,以此含蓄表达自己一直怀有为朝廷效力的忠心,希望被任用。 ③
用典寄情。尾联化用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自伤不遇,因此羞对裴舍人,以此打动对方,希
望得到提拔。(答对一点给 2 分)
16.(6 分)(1)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2)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3)示例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示例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 3:酒入愁肠 化
作相思泪(任答一组含有“酒”这一意象的古诗词都可以)
17.(3 分)完美无缺 独一无二 依然如故(每空 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18.(3 分)人们甘心被一件物“奴役”,里面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意义——仿佛不是人而
是瓷进入了历史。(改对一处给 2 分,改对两处给 3 分)
20.(6 分)①必然以红为主色 ②“红”就属于女性了 ③雪芹却把情从箱框里放出
来(每句 2分)
21.(6 分)答案示例: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指出社会关系都是以“己”为
中心推出去的,“愈推愈远,愈推愈薄”,这就是一个差序。(2 分)刘女士表现出的“双重
标准”与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特点是一致的。(2 分)刘女士以自己为中心画了一个
圈,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而邻座乘客与自己的关系远,所以她用不同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
人。(2分)(如用其他章节观点评析,言之有理亦可)
22.(60 分)参照 2022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乙】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
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
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
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
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
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
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
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
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张良未曾在战场上立功,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
谋划,在千里之外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
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
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候。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bYQEogggAAAAAAACEwUQCgGQkhCCAAgGxFAUMEAAyB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