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命题说明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畏葸(xǐ) 玉玦(jué) 央浼(měi) 前合后偃(yǎn)
B.朱拓(tà) 言荃(quán) 蹙缩(cù) 抢呼欲绝(qiānɡ)
C.剽掠(piāo) 惙然(chuò) 讪讪(shān) 千乘之国(shènɡ)
D.狡狯(kuài) 觇视(chān) 褊小(biǎn) 彼节有间(jiān)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字形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 字音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和易读错的字,字形涉及形近字。B选项中的“言荃”的“荃”正确字形为“筌”;C选项中“讪讪”的“讪”正确读音为shàn ;D选项中“彼节有间”的“间”正确读音为jiàn。
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危士臣 ②蚕食诸侯 ③轻暖不足于体与
④则思正身以黜恶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籍吏民 ⑧曾皙后 ⑨四海一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B.①④/②⑧/③⑤/⑥⑦/⑨
C.①⑤/②⑧/③/④/⑥⑦/⑨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⑨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①④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使……端正。②⑥名词作状语,像蚕吃东西一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暖的衣服。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⑦⑧名词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走在后面。⑨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冀君实或见恕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百姓之不见保 苟以天下之大
多于机上之工女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良曰)长于臣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C介词,比。A副词,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介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B代词,指金玉珍宝;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认为;“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当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③思厥先祖父
④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⑤视为止,行为迟 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⑦行李之往来 ⑧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⑨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A.①③⑤⑥⑧ B.③④⑤⑦⑨ C.②③⑤⑥⑨ D.②④⑦⑧⑨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词语古今异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①“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②“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③“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④“不行”古义:不行刺;今义:不可以。⑤“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⑥“富强”古今同义,富足强盛。⑦“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行所带的东西。⑧“聊赖”古今同义,精神或生活上的寄托。⑨“行路”古义:不相干的路人;今义:走路。
5.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竖子不足与谋 ⑨不然,籍何以至此?
A.①⑥⑨/②④/③/⑤⑦/⑧ B.①⑥⑨/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⑨/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⑨/⑦⑧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 ①宾语前置句②状语后置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⑤被动句⑥宾语前置句⑦判断句⑧省略句⑨宾语前置句
6.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讲求文采、韵律。如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B.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君实”是司马光的字,“介甫”是王安石的字。
C.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鸿门宴》中“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一句,表明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所以称为“季父”。
D.明清科举时代,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如“童子六七人”(《论语》)、“操童子业”(《促织》)中的“童子”均为此意。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试题分析】“童子六七人”中“童子”指少年。
二、课内外阅读(61分)
(一)《红楼梦》专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7.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如“甄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存”之谐音,“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霍启”即“祸起”之谐音等。
B.《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逗大家笑时,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如果对宝钗的反应进行描摹,可以是:一直笑,笑的都快岔气了,伏着桌子只叫“哎哟”。
C.“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首曲子说的是贾探春。
D.“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这段话以叙述者口吻引刘姥姥出场。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掌握、人物性格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这是黛玉的笑,宝钗稳重端庄、举止娴雅甚至隐忍,即使想笑,也会有所顾及自己在众人心中的形象而有所克制。本题考查《红楼梦》基本知识点如情节、人物、环境等。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3分)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嬷嬷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以上这段文字作为“宝玉挨打”前的“插曲”,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在“误会”“巧合”“伏笔”“悬念”“对比”这几个常见的小说技巧中,你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哪一个技巧,请简要说明理由。
我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_________,理由如下: 。
【参考答案】
①巧合 理由:恰巧焙茗不在身边,出来个老嬷嬷又偏是聋子,使故事再生波澜。
②误会 理由:老嬷嬷把“要紧”误听成“跳井”,紧张诙谐。
③伏笔 理由:聋子老嬷嬷拖延了时间,为贾母迟来做伏笔。
④悬念 理由:宝玉与老嬷嬷沟通不畅,为宝玉是否挨打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⑤对比 理由:宝玉急的跺脚,老嬷嬷笑着不紧不慢,形成对比,让人忍俊不禁。
(只填第一空不给分。答出手法内涵2分,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这段文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分析鉴赏其中的一种,答案不拘泥给出的五种,其余答案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符合当下开放鉴赏的考查态势。
9.同学在对《红楼梦》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以下三则材料,请仿照“青春悲剧说”的形式,给每则材料拟一个小标题。(3分)
材料一: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文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材料二: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材料三:吴调公说:“《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以贾家的矛盾斗争图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的书。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参考答案】材料一:政治隐喻说 材料二:爱情悲剧说 材料三:阶级斗争说
(答对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的答题,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试题分析】整本书阅读考查方式多样,教材本单元任务要求撰写综述,摘取关于《红楼梦》主题综述的部分内容,考查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主旨的掌握,体现教考衔接的要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定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并列入必修课程。通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本试题采用双文本组合方式,材料一摘编自张法先生的《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一书,材料二摘编自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一书,命题时根据考查的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了摘编和整合。本试题选材聚焦“悲剧”这一文艺理论,贴近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把握悲剧的特征和意蕴。设题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以及运用文中观点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文化的成长,而文化的性质又决定了该文化中悲剧意识的形态。
西方文化是一个在剧烈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文化。从古希腊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是真,假是假,来不得滑头。实验科学更是钉是钉、铆是铆,都充满了一种刚性。荀子说:“强自取柱”。柱,折也,断也。太硬的东西就容易折断。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毁灭和新生的历史,学说上不断地一个否定一个。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精神,黑格尔的哲学思辨更能反映西方精神。西方文化不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吗?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帮助文化成长的西方悲剧意识的形态。它描摹故事,是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刚勇地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往往是双方的毁灭,以尸体加尸体落幕。西方的文化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在这种文化中只有通过悲剧能弥补哲学、宗教之不足,使人承受毁灭,询问毁灭,不断发展。黑格尔说,在双方的毁灭中是绝对理念的胜利。西方悲剧是有助于西方文化的进取性的。
与西方不同,建立在农业社会和血缘宗族制度上的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理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文化,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文化的气质与西方文化比起来,显现为一种柔性,一种韧性,荀子说:“柔自取束”。束即放不开,没有超越性。中国文化本身就不需要超越,不需要标新立异,而就是要“束”,要稳定,要延续,要保存。为了使这种保存型文化得以保存,中国的悲剧意识是柔性的,是内心的,是情感的,是悲诗。中国悲剧意识作为悲剧意识,也同样暴露文化的困境,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强烈的询问和怀疑。但作为文化的悲剧意识,它又弥合着这种询问和怀疑。与文化的其它意识一道,保存着中国的保存型文化。
总之,中西悲剧意识虽有着形态、特征、内容、韵味的差异,但二者都一样具有悲剧意识的两种功能(暴露困境和弥合困境),也都同样地帮助着各自文化的生长。在悲剧意识和文化的关系上,中西方也是同构的。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中国人遇到人的命运这个问题时,是既不会在智能方面表现出特别好奇,也不会在感情上骚动不安。因为面对命运,中国人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认为人必须自己救自己,不能依靠鬼神。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道德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是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的。此外,他们的文学也受到他们的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说来,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德目的。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他们不愿触及在他们看来有伤教化的题材。中国观众看见俄狄浦斯成为自己母亲的丈夫、费德尔对继子怀着私情,都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快。中国剧作家最爱写的是名誉和爱情。剧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赶考的穷书生,金榜题名时中了状元,然后是做大官,衣锦还乡,与相爱很久的美人终成眷属。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权势的奸臣迫害,受尽折磨,但终于因为某位钦差或清官大老爷的公正而能够报仇雪恨。他们强烈的道德感使他们不愿承认人生的悲剧面。毕竟善者遭难在道德家眼里看来是违背正义公理,在宗教家眼里看来是亵渎神圣。在他们的文学神庙里没有悲剧之神的祭坛,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希腊人却不是那么容易满足于宗教或道德,他们创造的悲剧是异教精神的表现,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另一方面又看见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于是感到困惑不解。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仅以近代悲剧而言,我们可以说,希腊异教精神战胜了基督教精神。莎士比亚尤其是这样子,他通过塞内加和英国本国的前辈剧作家,间接地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悲剧的形式。莎士比亚并不相信神的正义公道,在悲剧里,好人和坏人都同归于尽。如果剧情发展中,既有基督徒,又有异教徒,莎士比亚的同情常常不在基督徒,而在异教徒一边,像夏洛克和奥赛罗的情形就是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崇尚个性和自由,体现了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在否定中前进的文化。
B.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悲剧意识有自己的特征,具有暴露文化困境的功能,体现出怀疑和询问。
C.在悲剧意识和文化的关系上,中西方是同构的,都体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文化互相影响的关系。
D.中国人因为有自己的道德信念,所以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的不合理性,对人生悲剧性感受不深。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试题分析】A项依据材料一第二段,表述正确。B项依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悲剧意识作为悲剧意识,也同样暴露文化的困境,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强烈的询问和怀疑”可知,与西方相同。C项依据材料一第一、四段,表述正确。D项依据材料二第一、二段,表述正确。
11.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人对命运看法的一项是(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夫妻巧遇林冲,欢喜道:“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
B.《红楼梦》中,曹雪芹曾作《留余庆》咏贾巧姐,其中写到“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C.《祝福》中,祥林嫂死前向“我”提出“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能否相见”的询问。
D.《雷雨》中,繁漪生活在周公馆,目睹了周家的种种罪恶,在她看来周家“永远是不干净”。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可知,中国人对命运存在“善恶有报”的看法。A项强调李小二夫妻的喜悦之情。B项强调善恶有报。C项强调祥林嫂对命运的不确定。D项强调繁漪对周家的厌恶之情。故B项正确,是本题答案。
12.哈姆莱特复仇后中毒而死,窦娥死后沉冤昭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部戏剧结局差异的理解。(6分)
【要点】
①两者的文化性质不同。哈姆莱特毁灭的结局体现西方文化的进取性,窦娥大团圆的结局体现中方文化的柔性和韧性。②两者的思想意识不同。哈姆莱特毁灭的结局受到希腊异教精神的影响,窦娥大团圆的结局受到中国人的道德感束缚。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的答题,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以及信息加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理解文外的文学现象,体现了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考生需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思辨能力,即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本题题干强调理解“这两部戏剧结局差异”,旨在探究结局差异的本质和产生的原因。结合材料一可知,哈姆莱特毁灭的结局体现西方文化的进取性,窦娥大团圆的结局体现中方文化的柔性和韧性,两者的文化性质不同。结合材料二可知,哈姆莱特毁灭的结局受到希腊异教精神的影响,窦娥大团圆的结局受到中国人的道德感束缚,两者的思想意识不同。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这段文字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节选部分与必修下册教材的第八单元关联,通过《谏太宗十思疏》的学习,学生对唐太宗的为政之道并不陌生。此段节选文字涉及了唐太宗在刑罚、纳谏以及评价大臣等方面的内容,从整体看,太宗对不同事情的看法以及做法正体现了教材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理性的声音”,具备良好的正面导向作用,且节选部分字数657字,篇幅适中,适合对高一学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日刑网稍密,何也?”对曰:“此在主上不在群臣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无辜,失出更获大罪,是以吏各自免,竞就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故耳。陛下傥一断以律,则此风立变矣。”上悦,从之,由是断狱平允。十八年夏四月,上谓侍臣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长孙无忌等皆曰:“陛下无失。”刘洎曰:“顷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马周曰:“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上皆纳之。秋八月壬子,上谓司徒无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对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上曰:“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朕欲面举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皆拜谢。上曰:“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此A在B主C上D不E在F群G臣H人I主J好K宽L则M宽N好O急P则Q急
【参考答案】D H N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文实词、句式和衔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此题采用学生自行断句的形式。句意:这关键在于君主,责任不在于臣下。君主喜欢宽大那么刑罚就宽大,喜好严苛刑罚就严苛。“此在主上”句子结构完整,断在D,“不在群臣”与前面的句子结构一致,因此断在H,“人主好宽则宽”此句主语为“人主”,句子结构完整,断在N。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出鼠窃”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意思不同。
B.“牧守苟能抚以恩信”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牧”意思不同。
C.“诸公其直言无隐”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隐”意思相同。
D.“事朕三十年”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意思相同。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实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对其理解,并与教材中的实词相联系,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时出鼠窃”的“窃”意为“偷窃”;“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中的“窃”意为“谦辞,称自己”,故两者意思不同。B项“牧守苟能抚以恩信”的“牧”解释为“州牧”;“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的“牧”解释为“养”,故两者意思不同。C项“诸公其直言无隐”的“隐”解释为“隐瞒”;“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的“隐”解释为“痛惜、哀怜”,故两者意思不同。D项“事朕三十年”的“事”解释为“侍奉”;“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事”解释为“侍奉”,故两者意思相同。故C项不正确。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轨请求发兵攻打獠民,太宗认为应该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而不应轻易动用武力,最终没有答应。
B.刘德威建议太宗在刑罚方面都应该坚持依法决断,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断案注重公平公正。
C.太宗向臣子们询问自己的过失,刘洎指出太宗没有做到广开言路,而长孙无忌等说太宗没有过失。
D.太宗赞赏长孙无忌待人接物反应敏捷;高士廉文章广博,文字明达;岑文本性情敦厚,善于论理。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主要根据节选部分的时间顺序,对节选部分的事件进行概述。D项“高士廉文章广博,文字明达”与原文不符,根据原文“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这部分内容分析可知,选项对“心术明达”的理解有误,“心术明达”应解释为“心胸明正豁达”而非“文字明达”。故D项不正确。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5分)
(2)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5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参考答案】
(1)陛下近来的赏罚,稍因个人的喜怒而有高低的不同,此外没什么过失。
我问你们我的过失,你们竟然曲意奉承取悦我。(或:我拿我的过失问你们,你们竟然曲意谄媚讨好我。)
(3)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根据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增加了一题教材篇目《鸿门宴》中的语句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句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比来”“微”两处。“比来”有“近来”的意思, “微”有“稍微”“略微”的意思,文中根据语境可以翻译为“稍”“稍微”。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乃”“谀悦”两处。“乃”有“竟然”之意,如《桃花源记》中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谀悦”在文中根据语境可译为“奉承取悦”或“谄媚讨好”。第(3)小题的关键词语“非常”,判断句,各1分。“非常”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意外的变故”,这个句子是典型的判断句,应翻译出。另外本句中“出入”是偏义复词,大意为“进入”,翻译中应加以体现,具体评卷中可作为补充得分点体现1分的分值。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本试题选用杜牧的《江上逢友人》为鉴赏材料。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此诗为杜牧所作(也有一说为唐代许浑所作)清人冯集梧编《樊川诗集注》,收此篇入“补录”。具体写作时间难以确定,但从诗意上看,应是作者少壮未仕时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投赋计①,还凭殷浩寄书回②。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注]①相如投赋: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为武帝赏识,因得召见。②殷浩:晋人,诗中借指友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偶逢故乡友人的场面,“徘徊”一词表明二人许久未见,表达心事时流露出犹豫不决的情态。
B.颔联描绘诗人与友人置酒话别时的情景,将远处的村庄和三峡景色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辽阔的画面。
C.第三句中“暮”字点明时间是傍晚,而“云”这一意象为作品增添压抑氛围,与下句的“寒雨”相呼应。
D.颈联用司马相如及殷浩的典故使诗词意蕴丰富,诗句凝练,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故国归人指回乡去的同乡人,故国即故乡。杜甫《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兰棹,棹本义为船桨,古诗词中常以之代船。兰即为兰木,作修饰语。“徘徊”此处有“留连”“逗留”之意,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相见时互叙的心事,不愿作别的心情,同时也流露出偶逢的喜悦。A项将“徘徊”一词理解为“犹豫不决”有误,应是偶逢友人,内心喜悦。故选A。
18.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与友人重逢的喜悦。江上偶遇故乡友人,停舟置酒叙话,内心充满愉悦之感。②渴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运用相如投赋的典故,表达对有所作为的期盼。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托友人带信回乡,表达思乡之情。④对高洁品行的追求。通过“东篱菊”寄托高洁心志。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作者在江上遇到即将归家的同乡友人,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相见时互叙的心事,流露出偶逢的喜悦。颈联中上句运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想凭借自己的才学去求取一官半职。表现出诗人渴望为国效力,期待自己有所作为。下句中“殷浩寄书”语出《晋书·殷浩传》,殷浩,晋人,官至都督扬、豫、兖、青、徐五州军事。率军征姚襄,为襄所败。遂被权臣桓温免职。废居家中,中日以手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桓温拟复起殷浩为中书令,先遣人持书告之,浩得书,大喜过望,神魂颠倒,复信时竟误送空函。桓得空函,疑浩有意捉弄,遂不复召。后二年,浩病死。所谓“殷浩寄书”,即指寄空信封之事,后世引用此典,每喻指无书可寄。此诗中即是不写家书,以殷浩代指友人,只托友人带个口信回家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中“东篱菊”,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之典,自己如菊一般历经“秋霜”依然保持高洁品格,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行的追求。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交代了作者之前简略回信、不做辩解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借乱丢珍宝,尽显秦奢;而“ ”一句感慨搜刮,突出秦贪。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巧用对比,突出洞庭的阔大与自己的渺小。
(4)在古代诗文中,“鹧鸪”是常见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蕴,常被用来寄托情思,如“ , ”。
【参考答案】
(1)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2)弃掷逦迤 奈何取之尽锱铢
(3)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4)示例一:新贴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示例二: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示例三: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每答对一处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该处0分;字迹辨认不清,0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给出了一定的语境,学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古代诗文中的名句名篇,达成课标的要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意思的是,“光污染”这一概念最早是出自天文学家的“抱怨”——他们头顶上不完美的暗夜、越来越亮的夜晚,对他们的天文观测形成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对人类来说又如何呢?人体与地球的昼夜节律有着很深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暗合昼夜更替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就像我们生命的脉搏。生理学家常常告诫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调控能力。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光污染就是真正的污染,光污染的治理①。只有引导更多人关注暗夜星空,关爱自然环境,才能及时止损。2023年,深圳西涌社区②,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城市规划者将各区域夜景亮度、光色分为不同的等级,让照明既满足生活、安全、审美等需求,又不对当地的夜空环境造成污染。“花香蝶自来,林幽鸟相投”,以星空和暗夜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为西涌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打造诸如国际暗夜社区、“暗天空”保护区,给公众创造越来越多仰望星空的机会,使城市的夜晚亮得璀璨、暗得深沉,让灯光与星光③,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参考答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率先垂范(一马当先) 相得益彰(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选择恰当的成语。根据语境,①处强调的是治理光污染十分紧迫,且后文提到了“及时止损”,则填“迫在眉睫”等成语较为合适;②处根据后文“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可知,此处强调“第一个”,故可填写“率先垂范”等成语;③处结合后文“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可知,此处强调两者共同达到最佳结果,故可填写“相得益彰”等成语。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
“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变形记》)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试题分析】选项的句子都来自新课标教材,要求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A 表示语意的转折,B表示话语的中断,C表示对上文的总结,D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暗合昼夜更替的节奏,就像我们生命的脉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分)
【参考答案】原句把“自然而然地”单独成句(状语后置),更强调了人体与地球昼夜节律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非外力所致。(每点1分,答对2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言之有据,析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考查的是倒装(单独成句)的效果。答题要指出倒装的内容,“自然而然地”是句子的状语,后置。倒装的表达效果是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3. 校团委拟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一则征稿启事,因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被退回,请你找出并修改。(3分)
为弘扬文明新风,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校团委打算举办征文活动,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讲出身边的感人故事,以展现当代青年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样子。等着你的来稿。
【参考答案】①“打算”改为“计划”;②“样子”改为“风貌”;③ “等着”改为“期待”。(每改对一处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语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征稿启事。启事是指向公众说明某事的一种短文,通常张贴在公共场所或者刊登在报纸、杂志上。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不合书面语体”的提示。“打算” “样子”“等着”都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是手捧着作物栽种的样子,强调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在这一自然规律基础上加“力”,给植物适当的照顾,它就会长得更好。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
(一)整体分析
本试题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材料聚焦中国汉字,引导学生参悟汉字玄机,学习为人处世之妙招,充分发挥作文命题的积极导向功能。
(二)材料解读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手捧着作物栽种,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植物便会自然生长。第二部分分析汉字“势”下半部分“力”,给植物适当的照顾,植物就会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知,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写作要求
在写作任务上,试题设定了自然与人力、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要求考生不得忽视材料、脱离材料;独立思考,表达真知。
【立意参考】
(一)敬自然,尽人事;
(二)遵循规律,适当干预。南平市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课内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畏葸(xǐ) 玉玦(jué) 央浼(měi) 前合后偃(yǎn)
B.朱拓(tà) 言荃(quán) 蹙缩(cù) 抢呼欲绝(qiānɡ)
C.剽掠(piāo) 惙然(chuò) 讪讪(shān) 千乘之国(shènɡ)
D.狡狯(kuài) 觇视(chān) 褊小(biǎn) 彼节有间(jiān)
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危士臣 ②蚕食诸侯 ③轻暖不足于体与
④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籍吏民 ⑧曾皙后 ⑨四海一
A.①⑤/②⑥/③④/⑦⑧/⑨ B.①④/②⑧/③⑤/⑥⑦/⑨
C.①⑤/②⑧/③/④/⑥⑦/⑨ D.①④/②⑥/③/⑤/⑦⑧/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D
.
) (
A
.
C
.
) 冀君实或见恕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百姓之不见保 苟以天下之大
多于机上之工女 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良曰)长于臣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于反覆不宜卤莽 ③思厥先祖父
④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⑤视为止,行为迟 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⑦行李之往来 ⑧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⑨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A.①③⑤⑥⑧ B.③④⑤⑦⑨ C.②③⑤⑥⑨ D.②④⑦⑧⑨
5.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良庖岁更刀,割也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⑤戍卒叫,函谷举 ⑥技经肯綮之未尝
⑦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竖子不足与谋 ⑨不然,籍何以至此?
A.①⑥⑨/②④/③/⑤⑦/⑧ B.①⑥⑨/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⑨/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⑨/⑦⑧
6.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讲求文采、韵律。如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B.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所以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君实”是司马光的字,“介甫”是王安石的字。
C.古代兄弟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鸿门宴》中“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一句,表明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所以称为“季父”。
D.明清科举时代,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如“童子六七人”(《论语》)、“操童子业”(《促织》)中的“童子”均为此意。
二、课内外阅读(61分)
(一)《红楼梦》专题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7.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很多人名展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谐音艺术。比如“甄士隐”即“真事隐”之谐音,“贾雨村”即“假语存”之谐音,“甄英莲”即“真应怜”之谐音,“霍启”即“祸起”之谐音等。
B.《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逗大家笑时,宝钗也在现场,但作者没有描写她的反应,如果对宝钗的反应进行描摹,可以是:一直笑,笑的都快岔气了,伏着桌子只叫“哎哟”。
C.“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首曲子说的是贾探春。
D.“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这段话以叙述者口吻引刘姥姥出场。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3分)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正盼望时,只见一个老嬷嬷出来。宝玉如得了珍宝,便赶上来拉他,说道:“快进去告诉: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聋,竟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作“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宝玉见是个聋子,便着急道:“你出去叫我的小厮来罢。”那婆子道:“有什么不了的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衣服,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
(节选自《红楼梦》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以上这段文字作为“宝玉挨打”前的“插曲”,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在“误会”“巧合”“伏笔”“悬念”“对比”这几个常见的小说技巧中,你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哪一个技巧,请简要说明理由。
我认为本段文字出彩,应归功于_________,理由如下: 。
9.同学在对《红楼梦》主题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以下三则材料,请仿照“青春悲剧说”的形式,给每则材料拟一个小标题。(3分)
材料一: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一文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
材料二: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他进一步说曹雪芹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听见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终身误》里,就告诉了我们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将是不幸的。
材料三:吴调公说:“《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以贾家的矛盾斗争图景作为当时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的书。封建社会的一系列制度,包括官僚制度、宗法制度、科举制度、家庭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都触及了,都暴露了,也都批判了。当然,作者因为阶级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否定得不彻底,而批判的同时也有所维护,但是从批判的精神和揭露的广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
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文化的成长,而文化的性质又决定了该文化中悲剧意识的形态。
西方文化是一个在剧烈的斗争中发展进步的文化。从古希腊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真是真,假是假,来不得滑头。实验科学更是钉是钉、铆是铆,都充满了一种刚性。荀子说:“强自取柱”。柱,折也,断也。太硬的东西就容易折断。西方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地毁灭和新生的历史,学说上不断地一个否定一个。浮士德的追求精神代表着西方文化的精神,黑格尔的哲学思辨更能反映西方精神。西方文化不就是在不断地追求,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进发展的吗?西方文化的性质决定了帮助文化成长的西方悲剧意识的形态。它描摹故事,是悲剧:强调行动,轰轰烈烈的行动,刚勇地抗争,它的结局是毁灭,往往是双方的毁灭,以尸体加尸体落幕。西方的文化是在否定中前进的,在这种文化中只有通过悲剧能弥补哲学、宗教之不足,使人承受毁灭,询问毁灭,不断发展。黑格尔说,在双方的毁灭中是绝对理念的胜利。西方悲剧是有助于西方文化的进取性的。
与西方不同,建立在农业社会和血缘宗族制度上的中国文化是内陆型的。它的政治思想是稳定,它的哲学理想是中和,它不是一种进取性文化,而是一种保存型的文化,“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国文化的气质与西方文化比起来,显现为一种柔性,一种韧性,荀子说:“柔自取束”。束即放不开,没有超越性。中国文化本身就不需要超越,不需要标新立异,而就是要“束”,要稳定,要延续,要保存。为了使这种保存型文化得以保存,中国的悲剧意识是柔性的,是内心的,是情感的,是悲诗。中国悲剧意识作为悲剧意识,也同样暴露文化的困境,也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强烈的询问和怀疑。但作为文化的悲剧意识,它又弥合着这种询问和怀疑。与文化的其它意识一道,保存着中国的保存型文化。
总之,中西悲剧意识虽有着形态、特征、内容、韵味的差异,但二者都一样具有悲剧意识的两种功能(暴露困境和弥合困境),也都同样地帮助着各自文化的生长。在悲剧意识和文化的关系上,中西方也是同构的。
(摘编自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材料二: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中国人遇到人的命运这个问题时,是既不会在智能方面表现出特别好奇,也不会在感情上骚动不安。因为面对命运,中国人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认为人必须自己救自己,不能依靠鬼神。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道德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是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的。此外,他们的文学也受到他们的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说来,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德目的。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他们不愿触及在他们看来有伤教化的题材。中国观众看见俄狄浦斯成为自己母亲的丈夫、费德尔对继子怀着私情,都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快。中国剧作家最爱写的是名誉和爱情。剧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赶考的穷书生,金榜题名时中了状元,然后是做大官,衣锦还乡,与相爱很久的美人终成眷属。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权势的奸臣迫害,受尽折磨,但终于因为某位钦差或清官大老爷的公正而能够报仇雪恨。他们强烈的道德感使他们不愿承认人生的悲剧面。毕竟善者遭难在道德家眼里看来是违背正义公理,在宗教家眼里看来是亵渎神圣。在他们的文学神庙里没有悲剧之神的祭坛,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希腊人却不是那么容易满足于宗教或道德,他们创造的悲剧是异教精神的表现,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另一方面又看见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于是感到困惑不解。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仅以近代悲剧而言,我们可以说,希腊异教精神战胜了基督教精神。莎士比亚尤其是这样子,他通过塞内加和英国本国的前辈剧作家,间接地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悲剧的形式。莎士比亚并不相信神的正义公道,在悲剧里,好人和坏人都同归于尽。如果剧情发展中,既有基督徒,又有异教徒,莎士比亚的同情常常不在基督徒,而在异教徒一边,像夏洛克和奥赛罗的情形就是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化崇尚个性和自由,体现了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在否定中前进的文化。
B.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悲剧意识有自己的特征,具有暴露文化困境的功能,体现出怀疑和询问。
C.在悲剧意识和文化的关系上,中西方是同构的,都体现出了悲剧意识与文化互相影响的关系。
D.中国人因为有自己的道德信念,所以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的不合理性,对人生悲剧性感受不深。
11.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国人对命运看法的一项是(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夫妻巧遇林冲,欢喜道:“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
B.《红楼梦》中,曹雪芹曾作《留余庆》咏贾巧姐,其中写到“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C.《祝福》中,祥林嫂死前向“我”提出“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能否相见”的询问。
D.《雷雨》中,繁漪生活在周公馆,目睹了周家的种种罪恶,在她看来周家“永远是不干净”。
12.哈姆莱特复仇后中毒而死,窦娥死后沉冤昭雪。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两部戏剧结局差异的理解。(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十二月己巳,益州大都督窦轨奏称獠反,请发兵讨之,上曰:“獠依阻山林,时出鼠窃,乃其常俗。牧守苟能抚以恩信,自然帅服,安可轻动干戈。渔猎其民,比之禽兽,岂为民父母之意邪!”竟不许。上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近日刑网稍密,何也?”对曰:“此在主上不在群臣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失入无辜,失出更获大罪,是以吏各自免,竞就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故耳。陛下傥一断以律,则此风立变矣。”上悦,从之,由是断狱平允。十八年夏四月,上谓侍臣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长孙无忌等皆曰:“陛下无失。”刘洎曰:“顷有上书不称旨者,陛下皆面加穷诘,无不惭惧而退,恐非所以广言路。”马周曰:“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上皆纳之。秋八月壬子,上谓司徒无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过,卿可为朕明言之。”对曰:“陛下武功文德,臣等顺之不暇,又何过之可言。”上曰:“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朕欲面举公等得失,以相戒而改之,何如?”皆拜谢。上曰:“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唐俭言辞辩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无言及于献替。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愆违,而情实怯懦,缓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质敦厚,文章华赡,而持论恒据经远,自当不负于物。刘洎性最坚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诺,私于朋友。马周见事敏速,性甚贞正,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称意。”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此A在B主C上D不E在F群G臣H人I主J好K宽L则M宽N好O急P则Q急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出鼠窃”与“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谏逐客书》)两句中的“窃”字意思不同。
B.“牧守苟能抚以恩信”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牧”字意思不同。
C.“诸公其直言无隐”与“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隐”字意思相同。
D.“事朕三十年”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两句中的“事”字意思相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轨请求发兵攻打獠民,太宗认为应该用恩德信义安抚他们,而不应轻易动用武力,最终没有答应。
B.刘德威建议太宗在刑罚方面都应该坚持依法决断,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断案注重公平公正。
C.太宗向臣子们询问自己的过失,刘洎指出太宗没有做到广开言路,而长孙无忌等说太宗没有过失。
D.太宗赞赏长孙无忌待人接物反应敏捷;高士廉文章广博,文字明达;岑文本性情敦厚,善于论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陛下比来赏罚,微以喜怒有所高下,此外不见其失。(5分)
(2)朕问公以己过,公等乃曲相谀悦。(5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江上逢友人 杜牧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
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
已作相如投赋计①,还凭殷浩寄书回②。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
[注]①相如投赋: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为武帝赏识,因得召见。②殷浩:晋人,诗中借指友人。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偶逢故乡友人的场面,“徘徊”一词表明二人许久未见,表达心事时流露出犹豫不决的情态。
B.颔联描绘诗人与友人置酒话别时的情景,将远处的村庄和三峡景色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辽阔的画面。
C.第三句中“暮”字点明时间是傍晚,而“云”这一意象为作品增添压抑氛围,与下句的“寒雨”相呼应。
D.颈联用司马相如及殷浩的典故使诗词意蕴丰富,诗句凝练,言近而旨远,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8.这首诗歌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 , ”两句交代了作者之前简略回信、不做辩解的原因。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借乱丢珍宝,尽显秦奢;而“ ”一句感慨搜刮,突出秦贪。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巧用对比,突出洞庭的阔大与自己的渺小。
(4)在古代诗文中,“鹧鸪”是常见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蕴,常被用来寄托情思,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意思的是,“光污染”这一概念最早是出自天文学家的“抱怨”——他们头顶上不完美的暗夜、越来越亮的夜晚,对他们的天文观测形成了很大的障碍。那么,对人类来说又如何呢?人体与地球的昼夜节律有着很深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暗合昼夜更替的节奏,自然而然地,就像我们生命的脉搏。生理学家常常告诫我们:不要高估自己的调控能力。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光污染就是真正的污染,光污染的治理 ① 。只有引导更多人关注暗夜星空,关爱自然环境,才能及时止损。2023年,深圳西涌社区 ② ,成为我国首个国际暗夜社区。城市规划者将各区域夜景亮度、光色分为不同的等级,让照明既满足生活、安全、审美等需求,又不对当地的夜空环境造成污染。“花香蝶自来,林幽鸟相投”,以星空和暗夜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为西涌社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有效带动了城市夜经济的发展。
打造诸如国际暗夜社区、“暗天空”保护区,给公众创造越来越多仰望星空的机会,使城市的夜晚亮得璀璨、暗得深沉,让灯光与星光 ③ ,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B.“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祝福》)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装在套子里的人》)
D.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变形记》)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们的生活自然而然地暗合昼夜更替的节奏,就像我们生命的脉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请简要说明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好。(2分)
23.校团委拟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一则征稿启事,因有三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被退回,请你找出并修改。(3分)
为弘扬文明新风,切实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校团委打算举办征文活动,现面向全体同学征集优秀稿件。参赛作品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以展现当代青年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样子。等着你的来稿。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是手捧着作物栽种的样子,强调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在这一自然规律基础上加“力”,给植物适当的照顾,它就会长得更好。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