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北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1:40:11

文档简介

北海市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项,“亦即通俗公共文化空间的建造”曲解文意,原文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再造”。C项,“创意经济的
范围就是与创意直接相关的工作范围”分析错误,原文是“除了与创意直接相关的工作内容外,它包括更为广
泛的传统职业领域”。D项,“公共文化空间的选址都存在较大问题”过于绝对,原文是“很多公共文化空间选
址存在较大问题。或许大部分城市都具有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城市用地较为紧张”。)
2.D(“如果…就”,过于绝对,条件关系不成立,)
3.D(A项,侧重强调公共文化空间公益性空间和市场化经营空间的融合,材料二中无此观点。B项,侧重诠释
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与材料二的主要观点不符。C项,侧重强调格局老套,设施陈旧,设计感弱,不能支撑
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D项,侧重强调文化空间要紧凑,与材料二第二自然段的观点相近。故选D项。)
4,①首先提出观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再造。②接着论证了公共文化空间的
营造是一个将物理空间上升为有意味的场所的过程的观点。③然后指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与业态结合,
要与产业环境充分融合。④最后分析了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嵌人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观点。(每点1分)
5.新型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内容丰富,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②有可持续发展的软
体的注入,与产业环境充分融合。③能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选址合理,能融合成城市文化圈。(每点1分,
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6.D(“写到国家发展”“意在表明祖国像芦苇一样生机勃勃”错误,过度解读。)
7.B(“第一次全部呈调零状,第二次全部呈直立貌”不正确,第一次看时,有部分芦苇调零,但还有很多挺立起
来。第二次几乎所有都直立起来。)
8.①从叙述上看,打豉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叙述富于变化,跌宕多姿,增加了艺术感染力。②从内容上看,交
替叙述,便于读者理解芦苇的映衬和象征作用,突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深化了文章主题。(每点3分)
9.①芦苇的形象是美的。芦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风狂雨横,冰雪摧残,它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具有
悲壮之美。②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她仍像芦苇一样,坚
韧勇敢而美丽地前行。③表姐和芦苇一样,能给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带来力量,鼓舞我们从不地
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不蹉跎岁月,不堕落,使我们挺直腰杆向善向美,产生光谱一样的精神价值。(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10.FHN(原文标点符号为:重荣闻彦之叛,大惧,退匿于辎重中。官军从而乘之。)(3分)
11.C(C项“婴城自守”的“婴”是“围绕”的意思:“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是“缠绕”的意思。)
12.C(C项“心里充满遗憾”理解错误。由“重荣待遇甚厚,使彦之招募党众,然心实忌之,及举兵,止用为排陈
使,彦之恨之”可知,安重荣对待赵彦之很优厚,让他招募军队,然而内心其实猜忌他。等到举兵造反时,只
任用他当了一个排陈使的小将,于是赵彦之心里十分怨恨安重荣。故选C项。)
13.(1)杨彦询回答说:“这就好比家中出了一个不孝之子,父母管不住他,那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恶子”“不能
制”“如之何”各1分,句意顺畅1分。)
(2)现在却南下协助安重荣叛逆,安重荣已经被天下所唾弃,早晚要失败灭亡。(“乃”“助”“为…所”各1
分,句意顺畅1分。)
14.①为了把白承福争取过来,要用更丰厚的财物贿赂他。(2分)②刘知远听从了郭威的建议。(1分)
15.D(“实写”错,所写并非所见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684B北海市2023年春季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远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中、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城市承载着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经济业态、生活方式、文化面貌,以及对未来人类生存的多
元想象。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再造,正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重视,也给越来越多城市中的人带
来获得感。这是一个从物理空间到有意味之场所的营造过程。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尤其需要这样一种文化的“场域”,这样的场域构建应该成为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再造的目标。
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是将一个一般意义的物理空间上升为一个有意味的“场所”的过程。
其关键在于有内容,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等等。不同尺度的物理空间在营造有意味的场所过
程中,运用的方法和目标各不相同。大尺度包括区域的整体政造,新区规划与建设、美丽乡村建
设、特色小镇建设等;中尺度包括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广场再造、街道改造;小尺度则包括社区
活动室、商业综合体的某个空间甚至某件公共艺术装置。这些不同尺度的物理空间,都有一个
共同的目标,即形成集建筑的物理性基础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整体性策划与设
计,其中还会包含超越空间物理功能的系统性设计的改造。换言之,这样的改造会从物态延伸
到非物态。向非物态的延伸符合“公共文化”的特质,因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具有很强的社
会属性,而这样的社会属性建立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其软体性、系统性、传播性等特
质会更加明显。这样的延伸又会与社会性设计、服务设计等产生交集。
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与业态结合,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创产业的大环境。在此过程中,如何
将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与产业环境充分融合,也是为空间赋能的重要手段。当下,创意产业正经历
向创意经济的转变过程。“创意经济”的外延远超过“创意产业”的范围,由内而外的分析,除了与
创意直接相关的工作内容外,它包括更为广泛的传统职业领域,例如常规制造业、一般商业、零售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
23684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