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
1. 了解作者李密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体知识;
2. 研读第 1-2 自然段,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3. 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陈情中的苦情之源。
二、基础知识和题目内涵。
1.“表”是一种实用性文体。
从汉代开始,由臣下写给君主的文章被区分为章、奏、表、议四体,在《文心雕龙
章表》中提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也就是说,“章”是
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
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2. 《出师表》以忠著称,《陈情表》以孝感人,堪称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3. 《陈情表》题目简单明了,自述陈情,但细细体会,均有内涵。表,是文体。
陈,是陈述之意,情,包含三个层面的理解,最表层的是情况,进而展现出其中的苦情
及背后的情理。
三、了解李密其人
李密,224 至 287 年,他出生在三国蜀汉,历经晋朝建立,这种特殊的时代更迭也
给他创设了特殊的人生经历。李密出生在犍为大族,但他的父亲并不出名,且很早就去
世了,母亲也随后改嫁。李密从小依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所以他侍奉祖母十分孝顺,
《晋书孝友传》将他列在首位。除了“以孝谨闻”,李密还很有才华。他曾任蜀汉的尚
书郎、太子洗马等职,因为口才出众,曾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国君臣的称赞。
四、写作背景
晋朝建立后,晋武帝为加强统治,收拾人心,大力推崇怀柔政策,开始起用亡国旧
臣,先任命李密为郎中,后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为什么司马氏灭蜀之后一再征召李密出仕呢?第一,李密是个有一定影响的政治人
物,他在蜀汉担任过尚书郎,曾多次出使东吴,能言善辩,对司马氏而言,征召李密,
既可笼络安抚蜀汉旧臣,又可以吸引东吴官员归心于晋,减少以后征吴的阻力;第二,
李密学识渊博,少时曾拜当时名儒谯周为师,博览五经,在儒林中有一定的影响;第三,
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
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但是,李密对晋武帝的征召一直辞不赴任。《陈情表》就是他为辞洗马之任而写的
一封辞表。
五、具体研读文段。
1. 第一段字词疏通。
2. 第一段总结。
李密围绕“闵凶”自述悲惨身世,层层道来。那么,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又是怎
样的呢?开篇这样写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语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这是从时间纵向角度展开的,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近亲;内无照应。这是从横向角度展开的,一纵一横,交错展现了家门举目无亲,
孤苦伶仃的状况。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
易。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
“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铺垫。
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总结第一段,李密不直陈其事,先诉惨况,引起同情。
3.第二段字词疏通。
4.第二段总结。
在这一部分,需要积累一些与官职有关的文化常识;
(1)与“征召”有关的动词:察、举、拜、除、当;察、举,是考察推举,拜,除,
是朝廷授予官职,不一样的征召。这几个动词的词义都有细微的差别,放在这段,运用
恰到好处。由郡太守的察荐到州长官的推举,由地方官的授职到皇帝的亲自任命,级别
不断提升。
(2)有关的职位名称: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这四个职位,最高级别的是太子
洗马一职。只有政治上极可靠,学识上十分渊博的渊博的人才能胜任,晋武帝让李密担
当此职,显然是对李密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3)说明:“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
“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如果明白了这些文化常识,在解读文言文时
就很快能做到疏通文意。
思考:这一段写屡次征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朝廷征召的级别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高,这既突显了李密本身
的才华,更是显出朝廷征召之殷切。而朝廷征召越是殷切,越是加深了赴命上任与孝养
祖母的矛盾,突出了自己两难的境地,为下文提出请求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