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第一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9《屈原列传》第一课时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2:5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写作背景和屈原生平经历,领略屈原的人格风采。
3.理解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以史为鉴,培养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任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了解屈原生平,领略屈原的人格风采。
3.研读1-3自然段,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初步认识本文夹叙夹评的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诗文导入】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大节仰忠贞,气吐霓虹,天问九章歌浩荡;
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知人论世】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楚国贵族排挤,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汩罗江怀石自沉,传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忌日。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完整的史料。
《史记》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楚王对待屈原态度变化的词句,说说屈原的一生可概括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部分(1): “王甚任之”阶段。
第二部分(2-7):“王怒而疏”阶段。
第三部分(8):“放流”阶段。
第四部分(9-10):“王怒而迁”阶段。
第五部分(11-1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及司马迁对其评价。
【研读文本】
第1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1.……者,……也 :判断句。
译为: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2.为:担任,动词。
3.闻:学识,名词; 志:记忆,名词。
4.入、出:对(在)内,对(在)外,名词作状语。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译为:对内就跟楚王一起谋划计议国事,发布号令;对外就接见外国宾客,应付各国诸侯。
思考:根据第一段内容,楚王为什么“甚任之” ?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任”的原因:
(1)“楚之同姓”(楚国王族)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杰出的才能)
屈原:出身贵族,学识渊博,善于治国理政。
第2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1.同列 :位次、地位相同。
2.害:嫉妒。
3.造为:制定。
4.属:撰写。
5.不与:不给。
6. 因:于是,就; 谗:诋毁,说陷害别人的话。
7. 伐:自夸,炫耀。 (伐功矜能: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
8. 疏:疏远。
【研读文本】
思考:根据第二段内容,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平”?屈原的人物形象又有什么特点呢
“疏”的原因:
(1)“争宠而心害其能” “因谗之”(小人的嫉妒诋毁)
(2)王怒:“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楚王的昏庸)
屈原:刚正不阿。
第3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疾 :痛心。 聪:明察。
译为: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
2.谗谄、邪曲、方正:名词。三者分别指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品行不正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
3.离:同“罹”,遭受。
4.始、本:开始,根本。 ……者,……也:判断句。
5.穷:困窘,处于困境。 反:同“返”,返回。
6.惨怛:忧伤,悲痛。
【研读文本】
(接第3段)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正道直行 :遵循正道,行为正直。
2.竭忠尽智:互文,竭尽忠心和智慧。 事:侍奉。
3.间:离间。 见疑、被谤:被怀疑、被诽谤。
4.兼:兼有,同时具有。
5.上、中、下:就历史纵向而言,名词作状语,往远处,在中间,往近处。
刺:讥刺。
6.明:阐明。 治乱:安定与动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
见:同“现”,表现。
【研读文本】
(接第3段)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指 :同“旨”,意旨。译为: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
2.迩:近。与“遐”相对。 见:同“现”,表现。
3.疏:疏远,远离。
4.蝉:像蝉一样,名词作状语。 蜕:脱壳,脱离。
5.皭:清白、洁净。 泥:同“涅”,染黑。 滓:污染。
6.推:推赞,推许。 虽:即使。
【研读文本】
思考:第三段和前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夹叙夹评:
先是创作论:《离骚》创作缘由:“忧愁幽思而作 ”“盖自怨生也”
次为作品论:《离骚》的整体风格、内容宗旨、文章特点;
风格: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好色而不淫”“怨诽而不乱”。
内容宗旨和特点:“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最后是作家论:屈原高洁的品质:“其志洁,其行廉”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三段表达了对屈原作品及其志洁行廉品质的高度评价。
谢谢观看!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屈原列传》第一课时答疑
问题一:文言文的判断句式有什么特点?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例如“我们是中国人”。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作述语,而是基本上用名词性成分作谓语,用判断句式本身来表达判断,并且多用句末语气词“也”来协助表达判断。例如本文中的一些判断句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天者,人之始也。
秦,虎狼之国。
此不知人之祸也。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类型 例句
1.“……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者”“者也”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劝学》)
4.无标志句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等副词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
问题二:文言文的被动句式有什么特点?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即单纯在意义上表示被动的被动句,另一种是带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不带标记的被动句古今汉语都很普遍,带有标记的被动句古今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不带标记的被动句里,动词不借助任何专门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自身就可以直接表示被动意义。
而带有标记的被动句,不仅在意义上是被动的,而且在形式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标记,构成了被动句型。现代汉语多以“被”作为被动句的标记,古代汉语里有标记的被动句十分丰富。
文言文被动句式常见类型:
类型 例句
1.动词+“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2.“见”+动词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动词+“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6.“被”+动词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7.无标志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本文中的被动句也多为带有标记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而自令见放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见”+动词,“被”+动词
“为”+动词
“见”+动词
动词+“于”
“为……所……”
“见”+动词
动词+“于”
问题三:司马迁是怎样认识《离骚》的?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悲其志”又是为什么?
《离骚》是屈原忧愁幽思时所作的,体现了他洁身自好、志洁行廉的品质。
屈原之志既是一种政治抱负、治国宏图,更是一种理想主义激情,一种特立独行的精神。
司马迁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马迁的泣涕就不仅仅是针对屈原一个人,而是为天下所有怀有远大志向而难以实现的人而哭泣。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