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0《苏武传》第一课时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10《苏武传》第一课时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5 22: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苏武传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苏武事迹并感受其人格魅力。
3.分析人物性格,体会苏武忠贞为国的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4.鉴赏叙事艺术,领略本文“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特点。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1.了解班固、《汉书》及史书常见的体例。
2.研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积累文言词句,了解苏武出使的背景、目的及出使中发生的变故,感受其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凛然之气。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篇》
对于这样的赞语,苏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苏武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全节归汉。他崇高的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座永恒的丰碑。
作者介绍
班固(32-92 ),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就能属文,16岁入洛阳太学。性情宽和谦让,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 曾作《史记后传》65篇,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班彪死后,班固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多年努力,于章帝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窦宪骄横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作品介绍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汉书》的体例继承了《史记》,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分工明确,结构统一。
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文学巨著,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班固也成为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史学家。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背景介绍
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对照书中注释,初步了解大意,说一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梳理情节,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 出使匈奴
第二部分(2,3,4)因变被扣
第三部分(5) 卫律逼降
第四部分(6) 北海牧羊
第五部分(7,8) 李陵劝降
第六部分(9,10) 全节归汉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1)出使匈奴
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
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不是汉朝所期望的,具体指哪些内容呢?
第一部分(1)出使匈奴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文化常识:
1.少以父任: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文言文知识要点:
1.稍:渐渐 2.数:屡次 3.十余辈:十几批
4.相当:相抵 5.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6.币:财物
特殊句式: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第一部分(1)出使匈奴
思考: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出使背景: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汉亦留之以相当。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出使目的:答其善意。
第一部分(1)出使匈奴
思考: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不是汉朝所期望的,具体指哪些内容呢?
初衷:匈奴的初衷并非真心示好,而是缓兵之计。
结果:单于渐渐骄横自大,更无法达成汉朝希望增进友好的结果。
这也是后来单于敢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2,3,4)因变被扣
阅读第2至第4自然段,思考:
1.请简述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经过。
2.面对此次变故,为何苏武认为自己辱命负国呢?
3.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第二部分(2)因变被扣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文言文知识要点:
1.会:适逢
2.没:陷没
3.阴:暗中
4.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5.候:拜访
6.幸:希望
7.货物:财物
第二部分(3)因变被扣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文言文知识要点:
1.发:动手,发动
2.告:告发
3.生得:活捉
4.治其事:审理这个案件
5.发:暴露、泄露
6.状:情况,情状
特殊句式: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思考:1.请简述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经过。
准备:勾结卫律的部属,私下拜访张胜得到支持。
经过: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结果:被人告发,谋反失败。
思考:2.面对此次变故,为何苏武认为自己辱命负国呢?
原因如下
失察:副手暗中支持参与谋反,苏武不知,有对属下失察之过。
失职:出使任务不能完成,且有可能引发两国更深的矛盾,是为失职。
第二部分(4)因变被扣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文言文知识要点:
1.坎:坑
2.煴(yūn)火:没有火焰的微火
3.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
4.舆:车,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5.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6.收系:逮捕监禁
第二部分(2,3,4)因变被扣
思考:3.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苏武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现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第一、二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使(1):出使;使(2):使者。
2.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 。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汉的事,起事。
(3)恐前语发 发:泄露。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第一、二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今义:差不多。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被动句:
(1)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见犯乃死,重负国。
第三部分
因变被扣的苏武接下来会面对哪些人生的考验呢?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同学们再见!
谢谢观看!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苏武传》第一课时答疑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答案:D
解析:
A.“畔”同“叛”,反叛。B.“亡”同“无”,没有。
C.“去”同“弆”,收藏。D.无通假字。
二、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答案:D
解析:D.“阴谋”错误。应该译为暗地里。句意:(虞常等人)私底下一起图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三、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子卿尚复谁为乎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答案: C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
答案:D
解析:D.“是汉武帝的年号”错误,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五、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武出身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朝廷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 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 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 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动摇他的决心。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答案: C
解析:“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不对,而是“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即卫律举剑要刺张胜,张胜请求投降。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