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0:2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语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教案
学科 三年级下册语文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会写“梅、溪”等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清诗人出游的路线,掌握“却”“阴”等课下注释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声朗读、展开想象、联系课下注释等方式,品读关键词句,初步感受诗歌中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以读促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在梅子成熟时节游览三衢山时的怡然自得之情,以及对三衢山景致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句,从文字中体会到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诗人对画沿途所见之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高涨的游兴,体现了诗人此时明丽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堂初始,教师出示三衢山的风景图,请一位学生谈谈看到此图的感想。 随后,其他学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曾经游山的经历,并介绍一下自己见到的、曾经去过的山林的风景。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人世界,看看宋代诗人曾几是如何记自己一次游山经历的。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理解诗题 1.讲解本首诗的作者,以及相关讯息 2.全班朗读诗歌,结合课文下方注释理解诗句。 3.教师:“三衢”是什么意思 解释:“三衢”是一个地方,浙江三衢山。 (二)解决生字词 1.自主探究:学生自读,读通诗歌,对不懂的诗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2.详细讲解 3.检查反馈: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指导汉字结构书写,“梅”是左右结构,偏旁部首是“木字旁”,可以组词为“梅花”等。 (三)教师范读,划分节奏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教师领读,帮助学生学习诗歌诵读,感受诗歌内容。 三、研读诗歌,深入分析 (一)欣赏第一句 赏析句子:梅子黄时日日晴。 1.教师: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什么 解释: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 2.教师:诗人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日日晴”呢 解释:因为梅子成熟季节一般多雨,恰逢多日不见的连续晴天,很难得。 3.教师:“晴”字在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释:“晴”为全诗赋予了明丽的色彩,奠定了明朗愉快的感情基调。 4.朗读体会:学生齐读第一句,注意以叙事的口吻开始朗读“梅子黄时”,重点读好“日日晴”中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微长一点儿,稍微重一点儿,最后以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的意外之喜。 (二)赏析第二句 赏析句子:小溪泛尽却山行。 1.教师:第二句又写诗人做什么了呢 解释:写了诗人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出游路线。 2.教师:“泛尽”的“泛”是什么意思呢 解释:“泛”指的是乘小船。 3.教师:诗人在出游的路线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解释:乘小船来到了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4.教师:这里的“却”是何意 解释:“却”是“再、又”的意思。 5.教师: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说“却”山行呢 解释:“却”山行是再走山路继续前行,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6.朗读体会:学生大声齐读第二句。第二句写了诗人溪尽,因而改走山路,游兴高涨,注意要读出他的开心之态。 (三)赏析第三句 赏析句子:绿阴不减来时路。 1.教师:这句中“绿阴”是何意 解释:是绿树成荫之意。 2.教师:诗人是如何描写“绿阴”的 解释:山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之路。 3.教师:那么这句诗向我们提示了诗人的出游进入到哪一个环节了呢 这一环节的景致有什么特点呢 解释:“不减来时路”暗示我们诗人游玩结束;“绿阴不减”描绘出了诗人在归途中看到的景致并不比来时少。 4.教师:从本句我们可以猜测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 解释:诗人此时已在归途中,但是并不觉得累,反而游兴未减,兴致更浓。 5.朗读体会:学生齐读第三句,语速可加快,把重音落在“路”字上,结尾语调上扬。 (四)欣赏第四句 赏析句子:添得黄鹂四五声。 1.教师:最后一句,诗人在归途中又遇到了哪种动物 解释:黄鹂。 2.教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绘黄鹂的呢 解释:树林中不时传来黄鹂悦耳的鸣叫。 3.教师:诗人是如何描述黄鹂的叫声的呢 解释:树林里“添得”了“四五声”鸣叫。 4.教师:诗人为什么在归途中可以听到这寥寥的“四五声”的鸣叫呢 大家由此可以猜测出此时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呢 解释:此时的树林应该是幽静的,正因为周围环境的幽静,诗人才可以清楚地听到这悦耳的鸣叫。 5.教师: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解释: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之景的喜爱之情,以及高涨的游兴,体现了诗人此时明丽的心境。 6.朗读体会:学生齐读最后一句,可以以轻松且稍快的节奏朗读,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四、品读诗歌,体会手法 1.教师:正因为树林里寂静的环境,使得诗人在归途中可以听见黄鹂鸟的几声悦耳的鸣叫。那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两种描写,哪一种是“静”,哪一种是“动” 解释:黄鹂鸟的叫声是“动”,而树林的寂静是“静”。 2.教师:通过诗人对黄鹂鸟的描写,大家可以感受到哪一种更深层次的感觉呢 解释:通过几声黄鹂鸟的声音,更加能够感受到树林的静谧。 3.教师:那么,这种透过有声音的事物能感受到无声事物的写法就叫做“以动衬静”。那么这种写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解释:这是一种衬托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从而烘托出一种更静谧的氛围。诗中就是用黄鹂鸟的声音烘托出树林的更加静谧的氛围。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同桌两两合作,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展开想象,背诵诗歌。 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背诵诗歌提高学生以读促悟的能力,增强有关节日尤其是关于景色描写的诗歌的积累。 六、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教师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学完诗歌后的感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写了诗人在梅子成熟时节游览三衢山时的见闻感受。诗人不仅在游览的路上见到了梅子和小溪,也在归途中听到了黄鹂鸟的叫声,悠闲、自在。 七、开放演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再次完整地描绘本诗中所描写的春景; 2.搜集其他冬春交换时节的生物知识,下节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