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下期末考试考前模拟 单元练(三)
选择性必修3 第三单元 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单选题
1.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2.1515年,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下令,不管是白人还是印第安人,都可以自由地与他们中意的人结婚。1542年,西班牙王室颁布的《新法律》规定:“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西班牙的这些规定( )
A.推动了印第安文明的正常发展 B.促进了拉美自由平等社会发展
C.有助于拉美混合文明结构形成 D.受到了欧洲早期启蒙思想影响
3.每个国家都有一些重要节日,新加坡的节日有:西历元旦、农历新年、耶稣受难日、劳动节、卫塞节、开斋节国庆日、哈芝节、屠妖节、圣诞节等。这反映了新加坡( )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 B.是具有文化拼盘特征的国家
C.成为亚洲东部新兴经济体 D.是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国家
4.印欧人不断地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有的消失了,有的同化了,但却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这说明( )
A.不断地交融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B.各地社会发展落后使得无法抵抗印欧人的冲击
C.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印欧人的冲击是产生更高阶段文明的根本原因
5.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了( )
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 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
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 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
6.公元4至6世纪,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建立王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由此可知,日耳曼民族大迁徙( )
A.推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B.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
C.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D.促进了多种新族群的诞生
7.从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在整个欧亚大陆出现了一种以南俄草原为中心,向海岸线辐射的民族大迁徙的运动,正是这种民族大迁徙,使得诸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这表明印欧人的迁徙( )
A.解决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 D.传播了印欧民族先进的文化
8.孤悬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虽曾出现数个中心,但彼此之间互动乏力,加之海洋阻隔同欧亚诸文明断绝联系,长期处于发展缓慢状态之中,故当西方人驾船远来之时,无从应对。材料意在说明( )
A.美洲文明发展水平很低 B.欧洲殖民扩张中断美洲历史发展进程
C.地理位置决定历史兴衰 D.交往活动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9.3-6世纪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 )
A.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 B.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开发
C.阿拉伯文明传播到达北非地区 D.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
10.在夏墟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4件牙璋。牙璋是代表等级身份的重要礼器,扉牙龙形,长约50厘米。其后,在晚于二里头的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香港、四川等地区夏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同一风格的牙璋。这表明( )
A.夏朝政治势力已达华南地区 B.中原文明领先周边文明
C.夏商时期已经出现长途贸易 D.文明发展呈现文化认同
11.《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处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清政府前后移民政策的变化( )
A.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表明清政府主动改变适应国际形势
C.映射出晚清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有利于中国掌握外交主动权
12.北美印第安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方法,他们教会了早期来到美洲的白人船员服用白雪松叶子汤剂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得益于一个不知名的黑人奴仆所传授的西非家乡的经验。这说明当时( )
A.殖民扩张推动文化交流 B.土著居民的抗病能力高
C.北美大陆族群关系融洽 D.传染病促进了人口流动
13.中国人去南洋区域(东南亚地区)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之为“下南洋”。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下南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这一时期的“下南洋”( )
A.开启了中华文明对南洋的影响 B.开始改变了东南亚的人口结构
C.根源于国内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 D.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
14.16世纪后、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美洲肆虐。调查显示,仅18世纪70年代,至少有30%的西海岸印第安人死于天花。1780年,天花在密苏里河流域的印第安人中大流行,死亡率极高。这一时期,传染病的肆虐( )
A.刺激了欧洲殖民者到来 B.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C.推动了三角贸易的兴盛 D.抑制了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
15.下图为1890年美国部分外来移民的写照。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A.社会底层移民生存艰难 B.种族歧视制度依然存在
C.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完善 D.城市化进程中问题显现
16.清朝前中期继承了明朝对海外华人的政策,把华侨视为“弃民”。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设领事馆保护古巴华工。清政府这一转变( )
A.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体现了外交近代化理念
C.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D.表明国家开始关注民生
17.拉美独立后,各国的地主们宁愿在欧洲的赌场里倾家荡产,也不愿购买农业机器和现代设备。阿根廷牛羊饲养业大王们对于修筑急需的铁路消极怠工,反对建立肉类包装工业,而这些本可以使他们一夜暴富。这说明拉美当时( )
A.亟须启蒙思想以开启民智 B.传统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C.向往欧美者靡享乐的风气 D.通过发展单一农业抵御西方侵略
18.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是( )
A.殖民侵略的产物 B.非洲文明的代表
C.文化碰撞的结果 D.信仰多元的体现
19.近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全英575名化学教授中仅有1名是非洲裔,而非洲裔占英国总人口的3%。在科研资助方面,获得资助的少数族裔研究人员占12% ,其中非洲裔仅占1%。非洲裔化学教授罗伯特·莫卡亚表示,自己在诺丁汉大学执教15年期间,所有研究经费申请均被政府主要科学资助机构拒绝。这表明( )
A.冷战思维新形势下“僵而不死” B.英国深受美国种族主义的影响
C.英国仍然存在着种族主义歧视 D.西方国家人权理论极具虚伪性
20.1933—1944年,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22842~25535人。这场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 )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罗斯福新政的全面推行
C.德国行民族迫害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21.在每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
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马来人的数量最多
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各民族实现了平等
22.李光耀主张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理性、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统一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把东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融合在新加坡,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互动是贯穿新加坡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始终的主题。这体现了新加坡( )
A.经济高速发展的精神动力 B.发挥儒家文化的积极作用
C.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危机 D.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特征
23.下图为1990年以来世界难民和寻求庇护者流向分布情况,这反映了( )
A.中低收入经济体是难民主要输出国 B.新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局势剧烈动荡
C.高收入经济体缺乏吸纳难民的能力 D.中等收入经济体接纳了大部分难民
24.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超过千万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移民大多集中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和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可以同时获得接收国的市场优势和输出国的技术优势,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国际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状况说明( )
A.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B.中国日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劳务输出国
C.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移民浪潮的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里陆续来到北美的早期移民中,英国人是最大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构成了后来美国社会的基础。美国的英语就是在17世纪英国英语的基础上,借用吸收了印第安人、西欧移民和黑人等外来语言成分以及各移民民族的文化精华,发展成了美国人民自己的民族语言。
——摘编自李明月《早期移民对美国英语词汇的影响(17—19世纪)》
从1820年首批中国移民登上美国土地以来,中国移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近200年。早期的中国移民大多是为生活所迫到美国从事淘金、修铁路等艰苦的工作。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存,也带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形成了独特的“唐人街”“中国城”等文化。200年来,中国移民的足迹遍及美国的东西海岸,甚至许多内陆地区。
——摘编自周培粲《美国早期华裔移民文化遗产巡礼》
材料二 美国文化从它的创造主体分析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在美国经过初步形成,成熟定型进入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影响移民文化形成发展的三个主要要素是:移民祖籍国的文化传统、移民与新环境的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族裔移民间的融合。它对美国的双重影响,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杂交性,也有“故土文化”的顽固性,这成为某些美国社会问题产生的一个因素。
——摘自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的早期移民”与“中国移民登上美国土地”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化的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主要来源及存在的“社会问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刨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日耳曼人开始接二连三地移民罗马帝国,并开拓帝国外缘领域,罗马对北欧和西欧的控制在公元4世纪时走向衰落。当匈奴人开始从中亚向西部挺进时,他们驱赶了他们前面的哥特人,哥特人又加重了对罗马的压力。
——摘编自霍华德《全球通史从500万年至今天》
材料二 综观二百多年来的美国历史,移民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独立战争前、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后到一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后等阶段。早期来北美开拓的移民大部分来自英格兰,自1607年起陆续建立了(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居留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等。1641年北美殖民地外来移民约有五万人,到1760年增至一百六十万人,独立战争前夕更增至二百五十万人。在当时的移民中许多是作为契约奴隶过来的。黑人奴隶更是外来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到美国独立战争时,黑人已有五十万人,约占当时移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不仅成了南部种植园劳动力的基础,而且成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宏谊《美国移民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4、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罗马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移民活动的特点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变化。
28论述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六甲海峡的华人会馆简表
会馆类型 代表 简介
姓氏 邱公司 槟城开埠前,福建漳州海澄的邱氏族系分支便于17世纪定居于此,19世纪中期兴建邱公司,并命名建筑为“龙山堂”,以纪念邱氏祖地。由于这一带早时居住着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的人,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这可在建筑所表现出的折中处理手法和对建筑元素的折中运用上反映出来。
地域 天福宫 自1819年开埠以来,新加坡渐成英殖民者在东南亚的主要港口,与中国的关系益发密切。有很多福建移民此地。由于他们多信仰天后,“福建会馆”便设立在天福宫内。它不仅是祭祀天后之用的庙宇,同时也是福建移民的首脑机构。它是新加坡最重要的福建人的庙宇,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庙宇。
职业 鲁班行 槟城的鲁班行曾一度是马来西亚所有木匠行的祖庙。此会馆奉鲁班为神明,以儒家道德伦理为经,师徒授艺传统为纬,将所有建筑行当相关的建筑匠人、手工艺人及其他行会联结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庙宇及住宅建筑中表现的高超匠意就来自这些匠人之手。
——据梅青《马六甲海峡的华人会馆》整理根据以上材料,围绕“移民与文化”主题,提取信息、凝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6世纪(西班牙)。据材料“……印第安人是自由人,是西班牙国王的臣民,有权拥有他们自己的土地,保留他们的村社”,可知西班牙通过国王命令和颁布法律,促进了不同种族间的融合,有利于推动拉美混合文明的形成,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已经遭到西班牙等国的严重破坏,并未正常发展,排除A项;西班牙在拉美地区实行的是殖民统治,这些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排除B项;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的节日既有东方的传统节日,也有西方的传统节日,还包括一些国际节日,体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涉及新加坡的文化特点,未体现新加坡成为亚洲东部新兴经济体,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点,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印欧人……迁徙,使得世界各地的文明在更广大的范围内碰撞、交融,……产生了更多更高级的文明”可得出印欧人迁徙促进了文明的交流和发展,A项正确;各地被印欧人征服并非都是因为社会发展落后,而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古代人类的迁徙对区域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民族交融”不完全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产生更高阶段文明主要原因是各文明的相互学习和交融,而非因为印欧人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印度)。据材料“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断了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发展,同时建立了新的文化,并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雅利安人又属于印欧人,说明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印欧人迁徙对印度的影响,并不是亚欧民族迁徙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雅利安人对于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不能得出农耕文明的扩展状况,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宗教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4至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他们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未体现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排除B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建立起一系列国家,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未体现多种新族群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公元前两千纪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欧亚大陆)。据材料“使得诸区域文明之间的关系趋于空前的活跃和密切”,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对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变了亚欧大陆的人口布局,排除C项;印欧民族的文化,在当时并不先进,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洲大陆上的各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而且与其他大洲的文明缺少联系,故印第安文明发展缓慢,无法抵御西方文明的入侵,因此,材料意在说明交往活动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D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明交往活动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B项未体现,排除B项;地理位置影响历史兴衰,“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3—6世纪欧亚大陆。3—6世纪亚欧游牧部落开始了新一轮大迁徙,在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项正确;佛教成为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不属于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排除A项;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C项;查士丁尼在位时构建法律体系与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夏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在夏墟二里头发掘的牙璋与晚于二里头的南方其他地区出土的牙璋属于同一风格,这表明了南方地区与中原夏墟的文明发展存在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文化的认同,但不能得出夏朝统治势力就到达华南地区,排除A项;华南地区的考古遗址不能称为周边文明,因此不能得出中原文化领先周边文明,排除B项;材料中的牙璋是重要的礼器,不是商品,因此不能得出夏商时期中原与南方地区存在牙璋的长途贸易买卖,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政府移民政策从厉行禁止,到1860年《北京条约》后的允许,这并非主动求变做出的决定,而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下被迫做出的决定,因此映射了民族危机越发严重,C项正确;移民政策与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无关,排除A项;1860年《北京条约》的规定说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下,清政府被动同意华民出国,不是主动改变,排除B项;1860年《北京条约》后清政府允许华民出国,是因为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不会使中国掌握外交主动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美洲。根据材料“他们教会了早期来到美洲的白人船员服用白雪松叶子汤剂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早期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得益于一个不知名的黑人奴仆所传授的西非家乡的经验”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扩张的过程中学习到了美洲土著居民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相关方法,非洲黑奴的经验对北美科学家发明天花预防接种提供了重要帮助,这说明早期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印第安土著居民抗病能力高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美大陆族群关系融洽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人口流动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和东南亚)。据材料“出现了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掠夺和诱骗了大量华工出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下南洋”顺应了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潮流,D项正确;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就已经对“南洋”产生了一定影响,排除A项;“下南洋”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非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改变”说法错误,排除B项;此时“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劳动力的掠夺,国内战乱不是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至1780年(美洲、欧洲)。由材料中“天花等传染病开始在美洲肆虐”“死亡率极高”等信息可知,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后,传染病的肆虐导致了当地原住民的大量死亡,从而加速了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这是欧洲殖民者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传染病的肆虐与“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因果倒置,排除A项;美洲殖民地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才是三角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逻辑关系颠倒,应该说传染病的肆虐促进了西方殖民活动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90年(美国)。题干图片展示美国部分外来移民孩子,小小年纪就需要推车劳动、睡在街头等,这体现了社会底层移民生存的艰难,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移民的种族,排除B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也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亟待完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题干图片反映底层移民生存状况,而非体现城市中的贫富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77年晚清。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清朝前中期把华侨视为“弃民”,而1877年晚清政府与西班牙签订了《会订古巴华工条款》,并设领事馆保护古巴华工。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逐渐摒弃天朝上国外交观念,接受西方近代外交理念,可以运用国际法和领事馆保护中国或侨民合法权益。因此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近代化理念。B项正确;材料只是清政府运用近代外交制度来保护华工,但不能得出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摆脱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晚清政府没有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关注民生,比如在社会救济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的拉美。根据材料“各国的地主们宁愿在欧洲的赌场里倾家荡产,也不愿购买农业机器和现代设备”“阿根廷牛羊饲养业大王们对于修筑急需的铁路消极怠工,反对建立肉类包装工业”可知,拉美的地主和农场主们并不认可现代化机器生产,说明的是传统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传统生产方式对现代化进程的阻碍,非亟须启蒙思想以开启民智,排除A项;向往欧美者靡享乐的风气仅是材料的一部分表现,非本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发展单一农业抵御西方侵略的说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现代埃及。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C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但A项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现代埃及文化,没有充足的信息证明现代埃及文化是“非洲文明的代表”,排除B项;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表明现代埃及文化是文化碰撞的结果,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高校中少数族裔的人数占比远远小于白人,非洲裔尤为突出,且高校非洲裔教授科研经费申请受阻,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种族歧视,C项正确;冷战思维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对峙,“非洲裔”“亚洲裔”“白人”则表现为种族、肤色差异,排除A项;英国同美国一样,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种族歧视,尽管伴随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因此“英国深受美国种族主义的影响”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种族问题,“人权理论”范围过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33—1944年(美国)。据材料“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22842~25535人”,可知美国接收了大量欧洲犹太知识难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的难民是由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民族迫害导致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犹太知识难民的移民,与经济危机的爆发、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的扩大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1.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现代史(新加坡)。据材料“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可知在新加坡存在不同的语言,且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作用的定位,体现出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多元,并未突出英语,排除A项;仅从不同的语言状况,无法判定马来人数量最多,排除B项;“实现了平等”,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李光耀主张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理性、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统一在新加坡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加坡发展过程中,李光耀主张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西方理性、科学的思想结合起来,体现出东西文化的融合和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排除A项;B项是对材料的不完整解读,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与西方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认同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90年以来。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90年以来世界难民和寻求庇护者主要流向了中等收入经济体。D项正确;中低收入经济体是难民主要输入国,排除A项;“国际局势剧烈动荡”说法错误,1990年以来冷战结束,国际局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排除B项;高收入经济体具备吸纳难民的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C项正确;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在世界的比重,无法得出,排除B项;材料强调知识移民的兴起和发展,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5.(1)北美早期移民:主动方式迁移;中国移民:被动方式到北美,迫于生计。
(2)特点:多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移民文化;包容性强。来源:美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移民来自不同州和不同国家。问题:落后文化带来的安全隐患;故土文化的顽固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7-19世纪北美洲。北美移民:据材料一“17—19世纪里陆续来到北美的早期移民中”可知,主动方式迁移;中国移民:据材料一“早期的中国移民大多是为生活所迫到美国从事淘金、修铁路等艰苦的工作”可知,被动方式到北美,迫于生计。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7-19世纪北美洲。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二“美国文化从它的创造主体分析是一种移民文化。它在美国经过初步形成,成熟定型进入当前的多元文化发展阶段”可知,多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移民文化;据材料二“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杂交性”可知,包容性强。第二小问是来源,据材料二“移民祖籍国的文化传统、移民与新环境的斗争以及在此过程中不同族裔移民间的融合”可知,美国是移民组成的国家,移民来自不同州和不同国家。第三小问是问题,据材料二“‘故土文化”的顽固性’”可知,故土文化的顽固性。结合所学从落后文化带来的安全隐患来分析。
26.(1)影响:推动重庆地区社会生产和文化教育发展;促进巴楚等地的文化整合;巩固明王朝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新特点:因民族危机而引发;来源地更加广泛;涉及阶层更多。
评价: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给城市管理也造成了一些困难。
(3)认识:保障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铸就了爱国、拼搏、奉献、协作的三峡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可知,推动重庆地区社会生产和文化教育发展;根据材料“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可知,促进巴楚等地的文化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明王朝统治,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新特点:根据材料“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可知,因民族危机而引发,来源地更加广泛,且涉及阶层更多。
评价:根据材料“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可知,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根据材料“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可知,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根据材料“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可知,给城市管理也造成了一些困难。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3——2005年(中国)。
认识:根据材料“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可知,保障了三峡工程的建设,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根据材料“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可知,铸就了爱国、拼搏、奉献、协作的三峡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7.(1)影响: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游牧文明冲击了古代的罗马文化;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2)特点:阶段性;殖民性;移民来源的多样。
变化:推动了美国资源的开发、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及融合性;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详解】(1)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4、5世纪(罗马)。根据材料一“罗马对北欧和西欧的控制在公元4世纪时走向衰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对罗马产生的影响有,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分裂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根据材料一“当匈奴人开始从中亚向西部挺进时,他们驱赶了他们前面的哥特人,哥特人又加重了对罗马的压力。”可知游牧文明冲击了古代的罗马文化。结合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基督教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4、5世纪游牧民族的迁徙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与封建制度的确立;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二“移民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独立战争前、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南北战争后到一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后等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移民活动的特点有阶段性。根据材料二“早期来北美开拓的移民大部分来自英格兰,自1607年起陆续建立了(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居留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等。”可知具有殖民性。根据材料二“在当时的移民中许多是作为契约奴隶过来的。”可知移民来源的多样。
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二“早期来北美开拓的移民大部分来自英格兰,自1607年起陆续建立了(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居留地、马萨诸塞殖民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移民来到美国,推动了美国资源的开发、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1641年北美殖民地外来移民约有五万人,到1760年增至一百六十万人,独立战争前夕更增至二百五十万人。”可知引发美国族群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在当时的移民中许多是作为契约奴隶过来的。黑人奴隶更是外来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知造成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及融合性。根据材料二“不仅成了南部种植园劳动力的基础,而且成为美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28.示例:
华人移民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交融。
华人很早就来到东南亚,以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为当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会馆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传播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传统中国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体现;承担了族群管理、祭祀活动、扶助族人、宣扬教化等功能;承载了祖先移民的记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表现出了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与当地建筑手法和建筑元素相融通的特点,使得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和谐共生,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海外华人移民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又打上了中华文明的深深烙印。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7——20世纪(亚洲、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首先,围绕“移民与文化”主题,提取信息,提炼出观点,根据材料“建筑风格上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这可在建筑所表现出的折中处理手法和对建筑元素的折中运用上反映出来。......不仅是祭祀天后之用的庙宇,同时也是福建移民的首脑机构。它是新加坡最重要的福建人的庙宇,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国庙宇。......此会馆奉鲁班为神明,以儒家道德伦理为经,师徒授艺传统为纬,将所有建筑行当相关的建筑匠人、手工艺人及其他行会联结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见的中国庙宇及住宅建筑中表现的高超匠意就来自这些匠人之手。”等信息可提炼观点为:华人移民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交融。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华人移民推动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交融”,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中信息,进行详细的阐阐释,如:华人很早就来到东南亚,以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为当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会馆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传播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传统中国社会基本组织形式的体现;承担了族群管理、祭祀活动、扶助族人、宣扬教化等功能;承载了祖先移民的记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表现出了将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与当地建筑手法和建筑元素相融通的特点,使得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和谐共生,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海外华人移民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又打上了中华文明的深深烙印。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