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症候(zhēng) 渌(lù)水 长嗟(jiē) 休戚相关(qī)
B.颔联(hàn) 秦塞(sài) 石栈(zhàn) 飞来横祸(hèng)
C.枭(niǎo)雄 赝(yàn)品 抚膺(yīng) 奔走相告(bēn)
D.屏弃(bìng) 崔嵬(wéi) 咨(zī)嗟 擢发难数(shǔ)
解析 A项“症”读zhèng;C项“枭”读xiāo;D项“屏”读bǐng。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瀛洲 烟涛 微芒 渌水
B.层巅 霹雳 鼓瑟 魂悸
C.长嗟 秦塞 横绝 石栈
D.扪参 猿猱 攀援 峥嵘
解析 A项芒—茫。
答案 A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B.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越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事:侍奉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去
解析 D项去:距离。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C.难于上青天
D.使人听此凋朱颜
解析 D项使动用法,使……凋。其余各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D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
(4)人生在世不称意,____________。
答案 (1)势拔五岳掩赤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明朝散发弄扁舟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6~8题。(15分)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6.诗歌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感叹日月不居、时光难驻的惋惜,和现实生活中的心烦意乱、忧愤郁悒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苦闷难堪的基调。
7.“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飘然欲飞的豪放旷达的情怀。
8.“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远离尘世、归隐江湖的向往。
二、课外阅读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9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解析 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答案 A
10.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1~12题。(10分)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1.古诗常用“折柳”表达思乡之情,本诗主旨是否为抒发戍边战士的思乡情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思乡之情”并非本诗的主旨。诗歌虽然使用了“折柳”的典故,但主要用意在于造成江南春色与边塞雪景的对比,突出环境的艰苦;战士有思乡之情,这是自然,但显然,诗歌的场景里战士的戍边保家卫国的精神是更激昂的。
12.成语有“枕戈待旦”,据此,有人主张“宵眠抱玉鞍”的“抱”字改为“枕”字更好。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宵眠枕玉鞍”虽然更合乎情理,但不如“抱”有气势。“抱”字烘托出军营高度警备、紧张的气氛,将士们随时整装待发,去保家卫国。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3~14题。(10分)
桃 源
李 白
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
至今不出烟溪口,万古潺潺一水斜。
桃花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3.两首诗取材相同,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试简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桃源》表现的是对“桃花源”成因的探究,是对暴虐的统治者的谴责。《桃花溪》表现出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心驰神往,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
14.清代蘅塘退士批注张旭《桃花溪》说:“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记》。”请从《桃花溪》的构思和意境两方面谈谈他这样说的道理。(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桃花溪》借陶潜《桃花源记》的意境写成。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询渔人,寻找桃源。诗的构思婉曲,意境若画,有景有情,趣味深远,寥寥数语道出《桃花源记》的主要故事,意境逼似,故曰“抵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