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学生用)
学习目标
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
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3.通过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认识到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
观察地图,指出两河分别指那两条河流?并在课本上将其描红画。两河流域又在什么方位?位于今天的哪里?
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两河流域地区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如何,这样的地理位置会带来哪些影响?
【活动二 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
运用时间轴梳理两河文明的发展历程? (文明出现、统一、灭亡三阶段)
列举两河文明的成就?
【活动三 认识《汉谟拉比法典》】
第一一七条 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权,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三年;至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
第二八二条 倘奴隶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之主人",则此主人应证实其为自己的奴隶,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
根据法典的部分条文和课本内容说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有何特点?法典中的奴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法典维护的是那个阶级利益?
【当堂检测】
1.《圣经》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在这里曾经孕育的文明国度是( )
A.古巴比伦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下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A.金字塔 B.象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四大发明
3.“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古代某一法典的条文。该法典的实质是( )
A.维护该国的种姓制度
B.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
C.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D.确保分封制的实行
【课后检测】(1-2题为必做题,第3题为选做题)
1. 《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该法典主要维护( )
A.外邦人的利益 B.奴隶的利益
C.奴隶主的利益 D.法老的利益
2. 文献是解读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巴比伦
B.《天方夜谭》——古代印度
C.《查士丁尼法典》——古代希腊
D.《荷马史诗》——古代罗马
3.材料一 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古城苏萨遗址发现一根黑色的玄武岩石柱。石柱上端是浮雕,下端刻满法典条文。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正文部分共282条,其中有35条已经磨损,但根据在苏萨及其他地方发现的泥板文书上的法典抄本片段,大部分得以补上。石柱现存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材料二 该法典规定: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的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指就要被砍掉。
( 1)材料描述的是哪个国家的哪部法典,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2)石柱上的文书使用的是哪种文字?
材料二中该法典的规定反映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