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警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跑警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3:1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进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没有那么幸运,自分手后就没了音讯。有的说已经葬身鱼腹,有的说已经回了墨西哥。直到50年后,一个重2.7公斤的自然金块在匹兹堡引起轰动,人们才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当时,匹兹堡《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曾对这块金子进行跟踪,他写道:“这颗全美最大的金块来源于阿肯色,是一位年轻人在他屋后的鱼塘里捡到的,从他祖父留下的日记看,这块金子是他的祖父扔进去的。随后,《新闻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的:昨天,我在溪水里又发现了一块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块更大,进城卖掉它吗?那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向这儿,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圆木搭建的棚屋,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狗,美味的炖肉山雀,树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珍贵的静逸和自由都将不复存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鱼塘时荡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18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开始创造百万富翁的年代,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可是, 这位淘金者却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直到现在还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可是我始终认为它是真的。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这位淘金者是一位真正淘到金子的人。 修身名句·爱国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
赏读:匹夫:普通平民百姓。焉:于此。保卫国家,虽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责任。
寸寸山河寸寸金。
——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赏读:极言祖国山河之可贵。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寸土不让,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吴研人《痛史》
赏读:国家兴亡大事,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赏读:人谁能不死,为国捐躯,大忠大义。
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陆游《病起书怀》
赏读: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为国事忧心。爱国是每个人的事,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都有忧心国事的义务。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喜爱。他的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2.写作背景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大学。1937年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1946年7月返回北方。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人才辈出,如朱自清、杨振宁、邓稼先、吴宓、汪曾祺、沈从文、金岳霖、钱钟书等一大批科学家和文学家在此学习或任教,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做出过卓著的贡献。3.审美视窗
《跑警报》鉴赏
可能正是缘于一种独特吧,汪曾祺的作品总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成分。《跑警报》便是一篇奇文。最先看到这标题的时候,有点不知所云,看了后,才知道是关于抗日战争中躲避日机空袭的。正如文中所言,“逃警报”“躲警报”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往下,就介绍了“跑警报”中西南联大师生的各种轶事奇闻:有用第六感觉先行预告警报的,有利用警报做小食品买卖的,有忙里偷闲谈恋爱的,更有运用逻辑学推理捡到金戒指的!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真令人景仰。两副对联的引用更是锦上添花:“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用数学名词的双关效果来描述空袭下的爱情,既浪漫又睿智,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即兴的诗意来调侃轰炸的恐怖,简直是妙笔生花,把汉语和革命英雄主义运用到了极致。《跑警报》简直就成了西南联大师生与日机游击式的快乐周旋。
但也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汪曾祺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就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空袭是相当恐怖的。1940年10月13日这一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任何一天都刺耳,白泥山被震得一耸一耸,树上的落叶纷纷雨点般落地,突然有人惊叫:‘学校中弹了!’”给校长看办公室的老校工尹师傅被炸死,校长办公室被炸毁。为了保命,绝大部分人不得不跑。三位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校长要跑,“梅贻琦、蒋梦麟都选择跑,张伯苓虽然年迈体胖,能跑的时候也绝不留下”;残腿的华罗庚总跑在最后;费孝通的家在妻子临产时被炸,他不得不背着妻子四处到农民家中求助。在汪曾祺这里则不同。单从文字上,我们也看不到一点恐怖的影子。比如写郊外马尾松那一段:“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字里行间不像在躲避空袭,反而像在谈恋爱,一种悠然自得、见物生情、世界多美好的感觉。《跑警报》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似,经过回忆的过滤,把残酷的生活写得温情脉脉,把恐怖搞成了狂欢,与40年代众多的“见机而作”的国防文学相比,与那些愤怒的声讨和悲痛的呼喊相比,它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浪漫情致。
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经验有关。汪曾祺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一是在那里经历了青春时光和消闲的生活,比如说,他在当时颇有才气,按他儿子汪朗的说法,“博得了不止一个女同学的好感”,“还有一个女生和他的关系相当密切”,尽管有情人最终没成眷属。同时,他是当时学生中“泡茶馆”的能手,有《泡茶馆》一文专写此事,说他有一门哲学课的考试卷就是在茶馆里答好再交上去的,还称“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二是在学业上遇到了沈从文这样的知遇者,正是在沈的指引和影响下,汪曾祺踏上了终其一生的文学道路。昆明既可以看做汪曾祺人生道路的一个美好起点,又可以看做他人生理想的一个归宿。据统计,汪曾祺的全部作品中,有关昆明的小说9篇、散文12篇(包括《跑警报》)。在后来的《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文章中,对昆明早年生活的回忆,美好和舒适的感觉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普通人,长久地在内心中存留这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是自然而然的。在性格上,《跑警报》所演绎的那种中国平民惯有的“不在乎”态度,以及它所散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符合汪曾祺本人的性格。他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对生活却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生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从民间吸取了这种“不在乎”的营养,使他能从复杂的时事中解脱出来。正是那些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情,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与灵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平凡的人性美,成为汪曾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和陆鸭,《受戒》中的明海和小英子、故里三陈……一个个都活脱脱,仿佛是身边人物。《跑警报》中的人物同样具有这些角色的影子。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恐慌之后,再来看《跑警报》中的西南联大师生,不能不生敬佩与仰慕。在那硝烟弥漫、大敌当空的时代,中国人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甚至“恐中作乐”,真是羡煞我辈。
讲述战争年代的非常历史,发掘生活中的浪漫与诗意,宣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总结中国人“不在乎”的民族心理,无论哪一方面,《跑警报》都是令人叹服的。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西南联大师生面对日军轰炸,仍泰然处之,采取“不在乎”的心态而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坚韧生命力的体现。(2)马姓同学跑警报:背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从中看出他悠闲惬意,从容稳重,该干啥就干啥,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书,空袭来临,我自岿然不动。
(3)侯姓同学: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从中可看出他的敏感、神经,久经空袭已成预报专家。(4)马帮:细致介绍驿道、马锅头和吹口哨的吹法及呈贡调的内容,看似与跑警报无关,实则体现了坚忍乐观的民族精神。不惜笔墨对马锅头的装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马帮押运面对沿途的艰难和不测却是如此的沉稳、乐观,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民族的“不在乎”精神。
(5)西南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听到空袭警报后,选择的地点特舒适(见文本中马尾松林的描写),详细介绍了“丁丁糖”的做法和吃法,让我们觉得这更不是躲警报,倒像是有点空闲体味生活,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6)与空袭警报有关的小山沟,防空洞上的两副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更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浪漫情怀,借汉语的妙处把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艰险从容不迫、坚忍乐观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7)看书、闲聊、打桥牌,从不仓皇失措,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对小日本的蔑视。
(8)谈恋爱,侯生送伞。越读越觉得不是在躲警报,此情此景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浪漫,养眼,有情调,有骑士风度,怜香惜玉,温馨感人。
(9)不跑警报的:罗姓女生洗头,郑姓男生煮莲子,如此镇定自若,神定气闲,风雨不动安如山,令人惊叹不已,五体投地!(5)妙用哲学逻辑推理。例: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6)庄谐化用。例: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人如其信);“腻歪”“凑四合六”“被甩”等方言的运用。(7)悠闲自在朴实的描写。例:在马尾松林吃“丁丁糖”。佘树森说:“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一篇散文作品,语言形象生动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入其境,如若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散文就没有魅力。鉴赏散文语言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3)生活遭际。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1.文本审美
(1)汪曾祺作品的素朴美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和谐、艺术形象和语言三个方面。其中和谐是素朴美的灵魂,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结构、格调中,而且渗透到作品的每个生命细胞中,使之浑然天成、毫无斧痕。艺术形象是素朴美的核心和重要体现,语言是素朴美的重要因素,是载体。(2)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按汪曾祺先生的话说,他是受古人的影响,“从我的小说里可以看出归有光和桐城派的影响,桐城派讲究文章的摆放,断、连、疾、徐、顿、挫,讲‘文气’。正如中国画所讲‘血脉流通,气韵生动’”(汪曾祺《两栖杂述》),这些话也适合本文的语言特点。2.写作迁移
【角度】 “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是《跑警报》中防空洞上的两副对联,一语双关,妙笔生花,让我们体会到西南联大师生面对警报的闲情逸致和浪漫情怀。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每年8月15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请你为此写一副对联。【示例】
血战八年,歼敌卫炎黄,民族安危悬一发
挥师万里,同仇纾国难,英雄生死重千秋
万众怒吼,万众抗争,万众欢呼,华夏光复赖万众
百年屈辱,百年奋斗,百年崛起,神州希望看百年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葩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毋绝兮终古。”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