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琵琶行》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3: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挤、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箱。小男孩只得哼哼直叫,拼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挤。但是,他得到的唯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砸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父亲弯下腰,抱起岩石,将岩石搬出了沙箱。
人互有短长,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你的朋友或亲人而言或许就是轻而易举的,记住,他们也是你的资源和力量。修身名句·品行
为善则预,为恶则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有事》
赏读:预:参与。去:离开。好事就积极参与,坏事就立即离开。做人要明辨是非。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唐·王勃《上刘右相书》
赏读:源:水源。流:下游。水源洁净,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则影子也直。品行正是为人的根本。
士穷乃见节义。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赏读:穷:困苦。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穷困之时愈发显现出来。越是艰难的处境,越是看出人的节操。
嫉恶如仇雠,见善若饥渴。
——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
赏读:嫉:痛恨。仇雠:仇敌。痛恨坏人坏事像仇敌,看见好人好事像饿而求食、渴而思饮一样迫切需要。做人要是非分明,立场坚定。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2.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3.审美视窗
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里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抒发了诗人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歌女的身世展开线是明线,反映了民间的变化,为实,从具体形象反映主题;诗人的感受线为暗线,反映了朝政的动乱,是虚,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叙事,就是歌女“凄凉话身世”,由此展开歌女前、后半生的对照描写;抒情,就是诗人“听”“思”“感”“联想”,不仅推动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的主题,升华诗的内容。
双线虚实相映,交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不仅使全诗内容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且层次上显出一种变化的、流动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活,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也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他还不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情感,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了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1.文本审美
(1)善于描写音乐。
①运用比喻:音乐诉诸听觉,缥缈飘忽,过耳即逝。诗人用音强、音高、音乐、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用象声词和双声词。“嘈嘈”“切切”“间关”“幽咽”等象声词与双声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③用衬托。用衬托手法写出了音乐产生的效果。如,“东船西舫悄无言”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2)善用衬托手法。
①诗歌第一段,诗人直抒胸臆,突出一个“惨”字。除此之外,作者还借助于自然环境衬托这一点。“夜”色之浓,更使人惆怅惜别;枫叶荻花,秋风萧瑟,更显荒凉寥落;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正像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心绪正像破碎动荡的江中月影一样零乱。这些描写,也为悲剧性人物琵琶女的出场,营造了悲凉的氛围。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听众的反应和环境描写来突出琵琶女演奏的音乐效果。它证明了乐曲的引人入胜,听众还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眼前是江水茫茫,万籁俱寂,天空中一轮明月倒映江中,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以景结情。
③用反衬手法写琶琶女的不幸身世。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2.写作迁移
【角度】 《琵琶行》一诗,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把琵琶声摹写出来,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请你选取几种声音,用比喻的手法描摹出来。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诗的首句描绘了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增添了温暖的情调。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好奇开窑
我被放进了那黑色的巨大窑窖中等待着烈火的焚烧。然而,我不畏惧,美丽的背后一定会有付出。我的命运就是这重重烈火的燃烧,我流泪……
这一切都被那名年幼的孩子尽收眼底。他好奇地扭过头,望着我流着泪却坚毅的背影,眉头皱着,悲哀地目送我进入了炉窑。
他应该在好奇为何连陶器也会哭泣。我笃定,他看见了我流下的泪水。一滴又一滴地在这闷热难耐的炉窑中,一点又一点地蒸腾又蒸腾,在我的眼中结成一缕薄薄的茧。
孩童受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在一个四下无人的午后悄悄地打开了这扇重重炉火烧炙的铁门。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狂野的火舌吐着流泻出来,在午后的沁凉的清风中慢慢平息了怒火。
孩童惊奇地瞪大了眼睛,“陶瓷哭了!”他大声喊道,童稚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庄镇。美丽积淀
那一瞬,我听见丝丝缕缕的裂响在我周身响起,听见老师傅生气地拂袖而去:“顽童,你的好奇误了它的美!”而后,是孩童的辩解:“陶瓷哭了!”然后的然后,我慢慢地睁开了疲惫的眼睛,世界上第一件薄丝云缕裂纹陶器便诞生了。
人们惊奇于我的美丽。那交错分布的裂纹,如丝如缕,纵横阡陌,如同肆意流过的泪痕那般清晰可见。
我微笑,在阳光下展现我晶莹剔透、水润明净般湿润的身躯。我感谢那孩童的好奇心,是他的理解,他的单纯,他的好奇,成就了我今世的惊叹!在一阵惊喜与称赞声中,我闭上眼睛。历经了千年,在这森然寂寞的博物馆中延续着千年以前的梦。梦中一名孩童悄悄地打开窑门,看见我微笑的嘴角后惊呼。我望见他纯澈的眼眸,那里灵动着两个字——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