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07:54:20

文档简介

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中、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属于文化形态,主要存在于民间。这种民间戏曲具有质朴的、非艺术化的倾向,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的参与和共融,而非纯艺术的审美咀嚼;另一种则属于艺术形态,是士大夫文人在民间戏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表现手段,使其更趋向雅致,具有了较高的审美性和审美价值,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戏曲艺术。而我们常常所说的戏曲现代化,更多的是戏曲外部形式的现代化。但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戏曲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表现上,而忽视了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所具有的本质特征。
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决不仅仅为戏曲题材是否属于现代的生活,戏曲的思想内容是否曲折生动感人。换言之,一方面,现代生活题材当然是现代戏曲艺术应该表现的内容之一,甚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通过古代生活题材同样也可以反映当代人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而另一方面,戏曲艺术的本体在于其形式的表达,即戏曲艺术之所以成为戏曲艺术,在于它独特的戏曲表达形式。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其可以反复欣赏的独特的形式美,是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时下戏曲艺术的现代追求在“形式美”上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力度显见不足,也缺乏系统性,其更多着眼于强调反映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甚至把内容也局限在主旋律的范畴之内,而应该重视的形式、艺术的继承传统和现代化革新却步履艰难,这正是戏曲艺术现代化的主要困境所在。
无疑,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摆脱这种困境、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戏曲是一种大众艺术、大众文化,它的根、它的脉、它的代谢机制都在民间,戏曲艺术的每次发展、繁荣,民间大众都发挥了积极、能动的作用,是改革、创新的主体,是戏曲发展的推动力,是戏曲一次次转型和新旧代谢的资源库,每一次革新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反观当代有一种越来越不尊重和漠视民间的趋势,这不仅让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失去可资借鉴的力量,同时也破坏了具有悠久历史的 戏曲文化生态链,让戏曲与广大民众愈来愈隔膜,这正是我们戏曲现代化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缺失,也是学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当然,民间戏曲决不会因为我们忽视它而自动消亡,因为它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它就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它的生命绵延不绝。某些方面民间戏曲在追求其现代转型的道路 上走得更远更稳,在一些地区,它甚至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现代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他们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间的重新发现和本质回归,对21世纪孜孜以求的戏曲人来讲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会是实现传统戏曲现代转型和步出困境的一把密匙。
(摘编自刘桢《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
材料二:
“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求变图存”“舌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进入新时期尤其是新千年以来,反映当下生活、回应现实热点的现代戏越来越成为创作焦点,与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共同构成了当代戏曲舞台的繁荣样貌。在此进程中,戏曲的现代性求索从未止步。
那么,究竟何谓戏曲的现代性 它不单是一个时间概念或时段界定,而是融入了现代文化与 环境特点,在当下所呈现出的精神价值、审美认知等。除直面现实的题材外,像历史的、外来的故 事都可以具备当下感、呈现现代性。戏曲的现代性体现在主动观照现代文明成果、现代审美意识、 现代价值观念的创作进程中,不只是表现在现代生活的题材拓展方面,也非为现代戏专属。
厘清一系列关系问题,我们会更清晰地发现,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仍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题材本身不自备现代意识,但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者自身应有现代观念,一方面,要理性对待当下创作中博题材、押主题、砸大钱等诸多问题,冷静、科学遵循艺术规律进行创作创新,不能将艺术 作品等同于宣传品;与此同时,还需要创作者充分鉴别、发掘、提炼、反思,在从素材到作品、从生活 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过程中,大胆取舍、合理进行艺术再加工,同时,不断丰盈那些体现当代价值观、符合当下审美的元素,加以本门类的技术技巧、前沿理念等,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戏曲现代戏如何更具现代性,同样绕不开戏曲本体与现代元素的关系问题。除观念、角度、题旨外,音乐、表演、布景等整体舞台呈现都与当下观众的审美直接关联,亦是现代性探索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源于生活”让现代戏更容易与观众亲近,但“高于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也决定了其在唱念、表演等方面的拓展尚需守住戏曲本体。当然,我们可以广泛吸收现代音乐元素、形成生活化的新表演程式,但也应该是在对某一剧种形态探得来龙、知晓去脉的基础上,以虚实互动、新老交融的具体实践为前提,否则,盲目进行现代性开掘,只会带来更多的误读。
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任何一个创作者都不是旁观者。未来或将有更多书写时代巨变、反映百姓生活的现代戏作品涌现,相信随着追求现代性的种种努力,现代戏创作能向更深更广迈进,真正做到为人民书写、为时代而歌。
(摘编自孙丛丛《在现代性求索中走向深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戏曲表现为两种形态, 一种属于文化形态,另一种属于艺术形态,前者具有质朴倾向。
B. 戏曲追求形式与内容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而戏曲在现代的形式意义尤其显著。
C. 民间戏曲的生命绵延不绝,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大众基础。
D. 百年来,中国戏剧(曲)历经“求变图存”等一系列探索,终于从模仿走向了新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戏曲创作实践中,可以通过改编现代文学经典、借助于演绎西方文学戏剧名著等发掘现代性。
B. 厘清并解决好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的关系问题,必能实现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C. 由于戏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可以画等号,因此,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的戏曲天然具备了现代性。
D.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决定了戏曲的艺术化追求,决定了艺术拓展时必须坚守戏曲本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的一项是(3分)
A. 当下,戏曲的发展有雅化的明显趋势,有些戏曲宛如空中楼阁,成为少数人津津乐道的雾里花。
B. 有些新剧常以美丑、忠奸、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或者道德评判标准处理人物关系和情节的走向。
C. 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在现代审美观照下成为舞台经典,人性光辉跨越时空仍具现实意义。
D. “文革”中的一些“样板戏”刻意关注社会环境、政治变革的需要,但其音乐创作上颇有建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作者认为“关注和回归民间是戏曲实现现代转型的根本”,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其
理由。(4分)
(二)现代文Ⅱ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木匠杨树林
王振东
黄土洼有个巧木匠,叫杨树林,人称杨木匠。
行内的人都知道,木匠是做木工活儿的人的统称,有大木匠和小木匠之分,大木匠就是建房木匠,打家具的叫小木匠。若细分,还有耧匠、犁匠、棺材匠,等等。会做一两样物件,就是一个合格的木匠了;会三种以上的,便是巧木匠。杨木匠不但能建房,还会打家具,打耧,打棺材,梁檩椽枋门窗、犁耙耧秒桌柜,样样精通,是不折不扣的“全科木匠”。
杨木匠做活儿,能根据木头的粗细、质地、数量,制作相应物件。比如盖房,他能根据东家所 盖房屋大小、数量,在一堆木料中挑选出梁、檩、橡、门窗、过木所用的料,等房屋建成,木料不多不少,刚好用完,边角废料还能做个小凳子、小盒子啥的,一点都不浪费。除了“估料”准,他的注 意力全在眼、手之上。闭上一只眼,瞄上几眼,心中便有数了,不像别的木匠还得用铅笔、墨线在 木板上标记。举起斧头掂起锋,也就心到手到。有人说,他的眼光已将那木头划了直线。久而久之,他连尺子都很少用了,用手卡,拇指和食指叉开、拇指和中指叉开是多长,两根手指并拢、 三根四根手指并拢是多宽,心里有数。 一斧砍下去,毫厘不差。他常说,你要建房,心里首先要有一座房;你要打家具,脑袋里家具的样子就要活起来,然后用心去做,这样做出的东西才会让人满意。
凭着这手艺,这态度,他在十里八乡都有名气,人们都能以请到他而脸上有光。
有一样物件,杨木匠不做。他一直认为,凭自己的手艺,做那玩意儿有点大材小用,玷污他巧木匠的名声。这物件就是棺材。无论谁请,不论出多高价钱,他都一口回绝。
但事情很快起了变化。
似乎在一夜之间,人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再盖房,大都是平房楼房,很少用到木匠了。家具也不请木匠做了,到家私城,要啥有啥,美观,华丽;播种也改用机械了,耧成了历史文物。杨木匠成了闲人,听起来非常亲切的沙沙的拉锯声响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间,他叼着烟卷儿,在烟雾缭绕中盯着某个地方沉思。
这一沉思,他醒悟了:自己是一家之主,不能光在家里吃闲饭,得另寻个挣钱门路。
妻子知道了他的心思,鼓动道:“活人的钱挣不了,咱就挣死人的。我看咱就做棺材。”
杨木匠手摆得像风中杨柳:“不中,我曾起过誓, 一辈子不做那玩意儿。”
“起过誓咋啦 国家政策还会根据形势调整哩,何况你这小手艺 ”
“做那玩意晦气。”
“啥晦气不晦气 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做吧,我给你打下手”
杨木匠不再坚持,建起了棺材铺。
棺材有高中低档之分,低档多用杨木、柳木锯板,村人叫“土板”,中档用松木、柏木,高档则用梓木和楠木。档次高低还体现在底、帮、顶的厚度上,低档为“三、四、五”,即底厚三寸,帮四寸,顶五寸;中档为“四、五、六”或"六、七、八";高档为“八、九、十"。高档中的高档为“四独”,这 里所说的独,即"一块板"的意思,四独就是四块板,顶、底和双帮都是用独木锯成。这就需要很粗的树木了,没个几十年,是长不了这么粗的。
那时候人们穷,老(死)了能占个薄棺就算不赖,不敢有占好棺的奢望。可如今富裕了,有人去世,大都要占个好棺,这样显得后辈孝敬,死者也体面。好棺材赚头多。杨木匠抓住人们的这一心理,做的大多为中高档货。若遇到嫌贵而犹豫的人,他就做来人的思想工作:“你爹(娘)为了你们兄弟姊妹几个,没少吃苦受累,老了,连个四独棺材都占不上,你们不怕乡邻笑话 ”这样一说,来人一般都会接受。假如还没接受,他会继续说:“先拉走用,钱随后再说。”话说到这个分儿上,再不接受就显得那个了,只好买下。方圆数十里哪家老了人,都来他这里买货。当然,他也挣了不少钱。
忽一 日,黄土洼实行了火葬,棺材没了市场,棺材铺只好关门。
人一闲下来,爱胡思乱想。杨木匠想,自己和木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毁掉多少棵大树啊!罪过,罪过! 一天,杨木匠闲逛到九头岗,眼前尽是光秃秃的山头,很少有树木生长。他心里一震,倏地冒出一个念头:自己虽已年过半百,但还有气力,何不上山栽树
回家一说,妻子第一个站出来反对:“都土埋脖子的人了,还瞎折腾啥 ”
杨木匠说:“只想留下一片树林,减少一点罪孽!”
“你一个小木匠,有啥罪 ”
“我做了这么多年棺材, 一口少说也得一方多木材,这得糟蹋多少棵树啊!好端端的木材被埋在地下,这不是罪 ”
"你不糟蹋,别人也糟蹋呀!"
“那我管不了,我只管自己。
子女们也劝:“爹,我们姊妹几个都成家立业了,不缺你吃不缺你喝,你就在家享清福吧。”
"别劝爹了,你们要是孝顺,就跟我一起上山。”
杨木匠真就背上镢头上山了。
......
二十年过去了,九头岗近千亩山坡林木茂盛, 一片翠绿。杨树林静卧在这片树林里,默默地守护着。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木匠杨树林"为题,交代杨树林从事的职业,同时也暗示他是本篇小说的主人公。
B. 小说中刻画杨树林多用正面描写和客观陈述,偶用侧面描写,如写乡民多以请到他做活为荣。
C. 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在描述棺材种类时用了一 串串的数字,令读者真切可感。
D. 小说中使用的对比,丰富了小说内涵,如九头岗今昔对比、杨树林夫妇对做棺材态度前后不同。
7.小说开头说杨树林是个“巧木匠”,下列不能作为其称得上“巧木匠”理由的一项是(3分)
A. 杨树林做木工活经验丰富,眼、手、心、脑并用,成竹在胸。
B. 杨树林棺材做得好,善于动员死者家属买价高的棺材。
C. 杨树林木工活样样精通,是不折不扣的“全科木匠”
D. 杨树林做木工活能因“材”制宜,绝不浪费一点木料。
8.从村民富起来后,杨树林的木匠手艺失去了用武之地到篇末,杨树林的思绪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结合小说有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9.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请结合小说最后一段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齐,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①,而秦不受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复东苏奏,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 · 魏策》)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跨,负书担 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 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 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 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 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 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奏之隆黄金万道为用转縠连骑炫横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楼枢之士耳,伏轼搏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 ·秦策》)
【注】 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B.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C.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D.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横/于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走,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 书,书籍。与《春望》中"家书抵万金”的“书"不相同。
C. 封,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 除,指宫殿的台阶。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 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 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 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倦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4分)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4分)
14.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夔州重阳①
陆 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
但忆社醅接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②
山川信美吾庐远③,天地无情客鬓衰
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④不禁吹。
【注】①陆游46岁时,任夔州通判,前后近一年半时间,此诗写于其到任后次年重阳节。②语出杜甫《九日五首》:“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谓君恩难得。③语出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④纱帽:古代君主或官员戴的帽子,后代指官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是实写:重阳日暮,自己于“凄悲”的鼓角声中勉强起身,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颔、颈联,化用杜甫诗句和王粲赋文,丰富了诗歌的韵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C. 尾联语带调侃,实则沉痛,末句交代了“佳日掩门”晚起之因,也暗含理想难以实现之憾。
D. 本诗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均以重阳节为发端,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也基本相同。
16.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诗人内心“凄悲”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 , ”两句,运用事实对比揭露出军队中苦乐 不均、生死迥异的现象,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 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以客观求真的研究态度来观照书法,历经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书法艺术,大略存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世俗境,就是尽合古法,以技术胜,不需要自己创造。如果说我们对书法有兴趣,传统经典选一家,一年365天,天天临摹,时间精力到位,则 ① 。若勤奋,方法得当, 投入一定时间,一步一步,也可以于书法一途登堂入室。第二重境界是艺能境,这是艺术家的境界,以学识胜。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却也不必 ② 。毕竟如果技术学得太精致,精致的技术本身或会出现"固化效应"。第三重境界是哲人境,类似于哲学的境界,贯通天人,灵性融入,把个人的性情,内在的精神气质,生理和心理构成,通过书法的视觉语言加以表现。
性情融入,人书合一,是中国书法艺术最独特的地方。在先民的精神向度里,书法是其生命的外延符号。唐代颜真卿,是人书合一的典范。他用生命精神,诠释了他的浑厚博大的书法。北宋朱长文说:“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①以书为心画,于鲁公②信矣。”对颜真卿书法的生命气象作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注】① 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撰有《法言》,认为书法作品是作者的德行、品性的反映。②鲁公:唐朝大 书法家颜真卿。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封“鲁郡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一组较短的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 4 分 )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5 分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北京时间11月21 日零时,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赛。从1930年在乌拉圭首次举办开始,到如今世界杯已走过92载春秋。这92年间,足球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除了 一代代足球人的付出与努力外, ① 也有重要影响。回顾世界杯比赛用球的发展史,足球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
本届世界杯的亮点之一就是比赛用球—— “旅程”,它将是历届世界杯中飞行速度最快的足球。与往届世界杯用球相比,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比赛用球“旅程”的重量更轻,可以 ② 。除此之外,通过表面内嵌式的设计细节,"旅程"设计者大大提升了足球飞行的稳 定性。“旅程”的又一亮点设计,是应用了创新技术系统—— CTR-CORE,即在足球内部植入一枚中央芯片,其能够以500次/秒的速度记录足球运动相关数据。类似的技术早已被应用在篮球上了,不过很少被应用在足球上。
在制作工艺方面,“旅程”表面的20个 SPEEDSHELL模块是通过热黏合拼接技术贴合在一起的;而不是被缝在一起的。 ③ ,缝线处就会增加球的运动阻力。而贴合的设计,就几乎不会存在这一问题。同时,这是第一款完全使用水性涂料和水基胶的世界杯用球。
2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加点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狗是人最早驯养的动物,这一点毋庸置疑。
B. 雷锋同志待人诚恳、热情,值得大家学习。
C. 比赛开始,主持人向观众介绍了所有评委。
D. 这两天,人一直不大舒服,请假在家休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如ChatGPT的发明和使用,令人欢欣鼓舞,但同时也令人忧心忡忡。
作为当代青年,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与观点。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河池市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D项“终于从模仿走向了新生”曲解文意,原文是“‘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历经
·求变图存’‘古为今用,祥为中用’等一系列探索,中国戏剧(曲)获得了从古典走向新生的现代性底色”。]
2.A(B项不合逻辑,根据文意可知“厘清并解决好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的关系问题”是“实现戏曲·创造性转化、创
新性发展”的必要条件,B项误将其理解为充分条件,表述过于绝对。C项中“戏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可以画等号”
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据此作出的推断也就失去了支撑。D项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源于生活让现代戏更容
易与观众亲近,但‘高于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也决定了其在唱念,表演等方面的拓展尚需守住戏曲本体”。)
3.C(本题需要精准把握文中“戏曲的现代性”之内涵,内涵具体见于材料二中。大体上归纳一下,“戏曲的现代
性”包含以下内容:关注现代题材,但不惟现代题材:关注戏曲内容,更要关注戏曲之为戏曲的艺术特质:向民
间、从传统中汲取养料等。A项的表述,说明当下有些戏曲作品失去了生活土壤,脱离大众,B项的表述,说
明有些新剧题旨陈腐,与时代格格不人。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中“戏曲现代性”的内涵要求。D项有一定迷
惑性,现代戏曲是要关注生活的,且其在音乐创作上还颇有建树,但是“刻意关注”,似有将戏曲作为政治运动
的工具之嫌,且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仅在音乐方面有建树,其现代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应当也属实情,相较
于C项,D项亦非最能体现“戏曲的现代性”内涵的选项。综上,本题选C项。)
4.①首先,指出“戏曲现代化”是百年来尤其是进人新时期以来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命题,戏曲的现代性求索从未
止步。②然后,阐释戏曲现代性的内涵:融人了现代文化与环境特点,在当下呈现出的精神价值、审美认知。
③接着,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者观照“从现实题材到现代艺术”“戏曲本体与现代元素”角度阐述戏曲现代化路
径。④最后,呼吁现代戏创作者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努力创作出具有现代性的戏曲精品。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①关注和回归民间可以帮助当下现代戏曲摆脱重现代生活,轻戏曲艺术的继承传统,革新的困境。②戏曲作
为大众艺术,根脉在民间,民间大众是戏曲艺术发展、繁荣的动力和改革、创新的主体。③民间戏曲与民间生
活息息相关,融进现代精神文化生活,在追求现代转型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每点1分,答出3点,另加1
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6.D(D项中所举对比之例“杨树林与妻子对做棺材态度前后不同”的说法欠严谨,因为,在做棺材这件事情上,
杨树林与妻子一开始观点不一致,但后来妻子说服了杨树林,杨树林不仅开了棺材铺,还把生意做得风生水
起,“方圆数十里哪家老了人,都来他这里买货。当然,他也挣了不少钱”,说明杨树林与妻子对做棺材态度没
有多大差别,并不形成对比。)
7.B(B项有两处不合题意:一是杨树林“棺材做得好”没有文本依据,因为杨树林曾发过誓一辈子不做棺材,因此,做得
好不好无从知晓:二是杨树林“善于动员死者家属买价高的棺材”只能说明他有经济头脑,与他手艺巧无关。)
8.①一开始,杨树林陷人了沉思,他寻思自己是一家之主,不能在家吃闲饭,得另寻个挣钱门路。②妻子给他出
主意:做棺材挣死人的钱。杨树林以自己曾经发过誓、做棺材晦气坚决不背答应。③在妻子启发下杨树林不
再固执己见,他开起了棺材铺,还做工作让死者家属尽量买上好棺材。④推行火葬后杨树林的棺材铺没了生
意,他反思自己浪费了太多木材,坚持上山植树弥补过错。(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意思相近即可。)
9.陆机这句话大意是说写文章时,在关键处安排一两句精辟的话,就能够很好地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
点。小说最后一段较好地体现了陆机的这一主张,其具体表现如下:①凸显主题。杨树林后悔做棺材出售浪
费木材,他用余生种树补过,凸显了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是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基础的主题。②丰富形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