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边塞诗鉴赏+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边塞诗鉴赏+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08:2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边塞征战诗
古来征战几人回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高适《塞上》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
军 城 早 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妇泪。
——《渔家傲》范仲淹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 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边塞诗的产生
边塞诗词的特点
㈠、在诗的意象上,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音乐。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1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3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㈡、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4有久戍边关的乡愁,出征将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2有帝王黩武的不满、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多用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四)、风格
雄壮豪迈 苍凉悲慨 凄凉悲愤 豪放旷达 慷慨悲壮 委婉清丽
㈢、在表达技巧上
这首诗突出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之气,请抓住前两句诗的关键词透过意象分析这一特色。
(一)
1、分析意象的方法:
抓关键词——揣摩特征——渲染场面——表达的情感
方法点拔: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欢快宴饮的场面
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抓关键词——揣摩特征——
渲染场面——表达的情感
巩固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结合第一、二句描写的景物特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二)
2、分析意境的方法:
解释词句——构成的图景——表达的情感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描绘了一幅苍凉壮阔,迷蒙暗淡的边陲大漠图。
写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和环境的艰苦,借以衬托将士们不畏艰苦、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诗表达了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叹,结合词的下片分析诗歌表达的感情。
(三)
3、分析诗情的方法:
描写的形象——构成的意境——抒发的感情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形象:忠勇报国的将军
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诉忠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根据所学方法,自选角度分析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四)
诉忠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内心痛苦、失望;对朝廷的不满、愤慨。
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报国无门,有志难伸!
有的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
课堂分析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青海
答案:⑴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⑵点出边境的荒凉,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敌军的凶残。第三句的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报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高考链接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⑵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高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⑶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和不同?
蓟(jì)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答:(1)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 。
⑵运用了曲笔,王诗表现征人思乡怀人的感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也可以从虚实或者对比衬托的角度谈);高诗用典故,表现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3)王诗表达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高诗表达了自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006年高考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问题: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⑵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王昌龄
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
黄昏独坐海风秋。
烽火城西百尺楼,
归纳特征
内容
景——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鉴赏方法
  第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第二 、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
主要特点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 ( 穷兵黩武)、将士 (生活艰苦)。
(2)情感: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词语: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