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课 社戏 习题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3: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第1课 社戏
第1课 社戏
1
2
3
4
5
6
课前导学
积累运用
新题专列
课内精读
课外赏读
创新微写作
1.本课聚焦。
(1)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经常使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描绘环境,刻画人物活动细节。
所谓的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动静结合的种类:一是动静组合式;二是以静写动;三是以动写静。鲁迅写《社戏》时,其中描述孩子去看戏的途中,就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写法:“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种错觉,只有孩子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大人都是熟知的,在文章中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能够凸显孩子的天真可爱和愉悦的心理,也能够表现成人童心不改的生活境界。
(2)行文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组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2.自主阅读。
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 jié(______)。
皎洁
(2) 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qī wǔ(______)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欺侮
(3) 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 shuǐ(______)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凫水
(4) 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cuān duo(______)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撺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应抓好教育。
B. 讨论会上,大家都对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表意见,而他却一直默不作声。
C. 这次商品交易会参展的商家很多,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D. 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依依不舍,期待着能在新的校园再次相逢,共享天伦之乐
D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份倡议书的对象是全市健身爱好者提出的。(删去“提出的”)
B. 这是一幅珍贵的爸爸从杭州带回来的中国画。(把“一幅珍贵的”移到“中国画”的前面)
C. 在今年世界杯期间,卡塔尔世界杯组委预计,世界杯期间将有超过120万左右外国球迷入境卡塔尔。(删去“左右”)
D. 某中学八年级组在学校报告厅举行了隆重“学习二十大,筑梦新征程”朗诵比赛。(把“举行了”改为“开展了”)
D
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留学日本时,看影片,看到中国人被杀,旁边看热闹的中国人竟漠然以对,鲁迅受到刺激,决定弃医从文,救治国民的精神。
(1) 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弃医从文”。
(2) 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朝花夕拾 拯救 和蔼师长 弃医从文 书写 国民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弃医从文拯救国民精神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给大众的国学读本,着重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作品。班级开展“读国学经典”主题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 任务一:阅读《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在下面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______、指事、______、______、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______,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_____,宋代形成楷书。现在通用的是楷书,同时为了便利的缘故,行书、草书也同时流行。
象形
会意
形声
隶书
行书
(2) 任务二:阅读《经典常谈》之“四书”,概括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 “四书” ,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 请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
甲:__________ 乙:__________
夏夜行船
月夜归航
2.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 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踊跃”原为动词,在句中作形容词用,把静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山”连绵起伏的形状。既写出了航船速度之快,也表达了“我”欢快迫切的心情。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航船比作大白鱼,化静为动,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快,又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高超的驾船技术。
3. 甲文段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写出了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 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理。看社戏只是全文的线索,作者要表现的是“我”与农家少年的美好友情和他们纯朴的品质,而看社戏前后的情节正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重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4题。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为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八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地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 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 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3. 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雷剧,原名大歌班,因早期以雷州歌曲调为声腔,曾名“雷州歌剧”,广东省雷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雷剧唱做并重,尤重唱。唱腔属于以板腔体为主的综合体,兼具曲牌体的戏曲声腔体制。唱腔分“雷讴”“高台”“混合”三大体系,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复板五种板式。雷剧唱白用雷州话,唱词分传统、变格两类。
段落作用
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
位置 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
开篇 ①记叙了/描写了/写了……(概括段意); ①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统摄全篇,总领下文;③引出下文……内容;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形成对比);⑤营造……气氛(渲染……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⑥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续表
位置 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
中间 ②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品质/形象; ①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物→人等);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为下文……作铺垫;③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
续表
位置 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
结尾 ③表达了/表现了……的思想感情/主题,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篇末)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①总结上文(全文)/收束全文;②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③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④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⑤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续表
《社戏》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多处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显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耐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写一个设置悬念的片段,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150字左右。
[答案]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