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2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件(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06 22:1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章 第二节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自主阅读,归纳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过程及各阶段人地关系的特征。
2.运用资料和案例分析,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运用资料,认识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不同。
4.运用资料,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缘由。
学习目标: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01
02
目录
01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阅读P119-122第一部分内容,归纳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
时期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原始的平衡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崇拜和敬畏)
环境问题较少。
原因
采集狩猎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产业活动以采猎为主,人们主要依靠采集天然野果和打猎为生,生活资源主要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极为匮乏,且极不稳定,所以人口增长率极低。由于人类处于自然的众属地位,环境问题极少。
农业社会
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出现(崇拜和改造)
原因
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与广度都明显增大,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所以产业活动以农业为主,主要利用土地、 淡水、气候等自然资源,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环境问题亦有所呈现,但依然不是很明显。
①《礼记·王制》中有“广谷大川抑制,民生其间着异俗”的记载。
②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③苟况:“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④管仲:“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又道:“辨于土而民可富。”
贾思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天人相关论
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会(与外界)不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五谷不能因地制宜而种植,国家就会贫穷;土地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明察各类土地的特性,珍惜土地和合理应用土地就会使老百姓富裕 。 表达了人类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的思想
顺应天时,衡量地利,那么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 (如果)放纵情感违反规律,将徒劳而一无所获。
因地制宜
工业社会
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初期人类认为可以改造和征服自然,后来在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下,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出现了和谐论。
原因
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工业技术的大幅进步,产业活动以工业为主,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增长剧烈。
信息时代(后工业化社会)
时期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积极谋求人地协调,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进一步发展。
原因
较少,人地关系缓和。
由于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大力开发,产业活动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环境问题逐步缓解。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历史阶段 人地思想 人地关系 主要环境问题
采集狩猎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崇拜自然
原始的平衡关系
环境问题微弱
改造自然
人地关系开始不协调,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生态破坏
征服自然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和谐论”应运而生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向生态化、 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进一步发展
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活动1:
1. 阅读P121页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①大坝挡住了鲑鱼溯河洄游的通道,破坏了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
②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③该地区介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从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态度转变为人地协调的观点,积极谋求人地和谐。
0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一)概念: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内涵:
公平性原则
(三)基本原则:
本代人、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人与其它物种之间公平。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共同决策和行动。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公平的观念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人类生存。邯郸市政府把“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做好“碳中和”工作,建设美丽邯郸。随着对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减排降碳成效显著。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邯郸市大力发展(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D
B
1.下图为“愧对子孙”漫画图,读图完成下题。该漫画反映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的( )
对点演练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8年3月24日20∶30~21∶30,世界多地的地标性建筑再次熄灯,以参加全球性环保活动“地球一小时”。完成下面小题。3.材料中我国“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全球“地球一小时”活动分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双选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AC
2022年2月4日将在北京召开冬奥会,北京赛区冰上场馆15块冰面呈现出绿色环保属性,其中有7块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相比较常规制冷剂,该技术可以提升能效30%,在制冷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可回收利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没有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 )
A.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D.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5.北京冬奥会的制冰理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D
C
传统发展观念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把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人地关系不协调,
人地矛盾激化
造成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观念,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相协调的多目标模式转变。
(四)主要途径---转变发展观念
某生态脆弱区三种方案的农业用地构成
某生态脆弱区三种方案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比较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C方案。
理由: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
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
甲山村干部为了带领村民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办法:利用当地的草山草坡放养黑山羊,待黑山羊长大后再卖掉。刚开始时,每家只养几只羊。几年后,每家都有了一大群羊,经济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几十倍。村民手里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由衷地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但是,由于过度放牧,该村的草场都被破坏了,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乙山村的自然环境与甲山村差不多。该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大力种植中草药,并在山脚下种植优质葡萄。中草药和葡萄都获得了丰收,村民收入比以前大幅度提高了,而且村里的山仍是青的,水还是绿的。村民们纷纷说,这才是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1)上述两种生产致富方式中,哪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什么?
阅读P124页资料,完成相关任务。
乙山村。
因为乙山村的方案积极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中草药和葡萄的种植既发展了经济,产生了经济效益,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村里脱贫,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发展 模式
可持续发展模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
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四)主要途径---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地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形成能耗低、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读图5-14,并结合你的了解,说一说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处理原理。
粗格栅:打捞较大的渣滓; 细格栅:打捞较小的渣滓;
沉砂池: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将污水中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沉淀并排除;
混流池:稀释和混流,以便于生化处理;
生化池:采用活性污泥法去除污水里的BOD5、SS和以各种形式的氮或磷;
二沉池:排除剩余污泥和回流污泥;
人工池:可以存储处理后的水,资源化利用,通过溢流方式排入江河。
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
①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②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
③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
④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
⑤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湖面海拔188米,面积3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湖泊水体循环功能较差。1986年之前,滇池水质总体尚可。随后几年,滇池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1994年湖泊水质下降为V类水。到1998年,其水质进一步恶化,蓝藻危害频繁发生。
国家高度重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将滇池治理列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标志性工程。昆明市为治理滇池实施了六大工程,包括环湖截污、外域调水、农村污水整治、生态清淤等。“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累计投入资金420亿元。一方面通过牛栏江引水工程,为滇池寻找新鲜清洁的水源;另一方面,通过迁移周边工厂等污染点,截断滇池污染的源头。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污染持续减轻,水质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滇池可望恢复高原明珠”本色—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阅读P127-128页活动材料,找出建材行业利用了那些行业的废弃物?这种方式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什么作用?
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三废”综合利用后的再利用资源以及建筑、建材业的废弃物。
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有利于资源节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利用的结合,具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实现的潜力。
工业清洁生产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或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产出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简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
清洁的产品。包括:节约原料,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原料作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易处置、降解等。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生态农业
①调整产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综合、循环利用
③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⑤发展观光旅游业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如果这些废水不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到河流中,将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危害?在图示的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新的产品和效益?
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
危害:使氮、磷等物质富集,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鱼类死亡。
新的产品:产生了甲烷和动物饲料,提高了经济效益,
效益:减少了废物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猪—沼—鱼—肥—果—蔬
稻鸭鱼共生系统
生态价值: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减少农田污染;水稻等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沼气为当地农民提供清洁能源。
经济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基本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农产品品质好。
社会价值:增加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积极参加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
积极购买环保标志的商品;
实行垃圾分类;
减少过度包装;
倡导简朴生活;
拒食野生动物;
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等。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四)主要途径---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作用:
减少占地;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
一群牧民在一块公共草场上放牧。如果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通常都会多养些羊来谋取更高的收入,草场退化的代价则由大家共同承担。如此这般,悲剧就发生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结局是所有牧民都会破产。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假如你是上述材料中的当事人,你又会怎么做呢?
分析草场资源的承载力,控制放牧总量;
进行个体放牧量的合理分配;
建设人工草场,提高草场承载力;
鼓励因地制宜地发展奶制品和羊肉制品的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收入。
阅读P130页活动材料,议一议,国家为何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目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规划、节约土地,推动城市集约化发展、经济和环境可持续与均衡发展。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强制性保护,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
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石材加工主要包括“锯割加工—研磨抛光—切断加工—凿切加工—火烧加工—辅助加工及检验修补”等环节,生产过程水、电消耗量大。贵州安顺市(如图)致力于推动当地石材产业发展,但目前石材加工制成品多为单一板材,异形石材、家装家饰、文化雕刻等高附加值产品比较缺乏。现已初步探明安顺市石材共有17个品种,资源量约为6.98亿立方米。
分析石材产业发展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8分)
请对安顺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10分)
开采石材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石材加工过程中,会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
废矿堆放会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长期过度开发会引起石材资源枯竭等。
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率;
对石材开采区及时进行复垦或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延长产业链,开发多样化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强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增加市场竞争力;
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外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