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节 第一课时
气温指什么的温度?
那么既然大气有温度,那大气温度的热量直接来源是什么呢?
大气的受热过程
01
2、太阳辐射由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组成。
4、太阳辐射是一种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1、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
由实验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各种辐射波长范围
紫外线0.15-0.4微米
红外线0.76-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单位:微米(μm)
0.2
0.4
0.75
1.5
4.0
400
可见光
红外线
紫外线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可见光0.4-0.76微米(红橙黄绿青蓝紫)
太阳辐射
大气
吸收、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1.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大气
吸收、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逸出
大气吸收
2.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太阳辐射
大气
吸收、散射
大气反射
地面吸收
地面辐射
逸出
逸出
(大气辐射)
返回地面
(大气逆辐射)
大气吸收
3.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地
面
辐
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吸收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
太阳辐射
射向宇宙空 间
反射
散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 面
大气上界
大气增温
地面增温
地面反射
地面吸收
削弱作用
保温作用
被CO2 H2O气体吸收
一个根本原因(根本热量来源):
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两种热力作用:
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的三个环节: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白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晚上)
(1)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下列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数码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 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
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 D.大气逆辐射作用—③
答案:(1)B (2)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02
1、吸收作用(19%)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臭 氧 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紫外线
红外线
臭氧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地 面
可见光
可见光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主要为可见光。
吸收红外线
选择性
O3
CO2
水汽
——吸收紫外线
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
⑴特点:
无选择性
⑵影响因素:
云
越厚
越多
反射越强
2、反射作用(最强)
夏季,多云的白天,
气温不会 太高 。
反射作用是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具有反光镜的作用,把投射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
不同地面的反射率
厚云:70%-80%
薄云:25%-30%
草地:5%-25%
森林:5%-10%
湿耕地:15%-25%
雪:50%-90%
沙滩:20%-40%
水面:5%-80%
沥青路面:5%-10%
浅色屋顶:35%-50%
深色屋顶:10%-15%
3、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
细小尘埃
(1)晴朗的天空为何呈现蔚蓝色?
(2)交通信号灯为何是红灯?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
红色光的波长较长,不易被散射,穿透力强。即使是雨雾天也能很远地看见以确保交通安全。
有选择性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
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悬浮颗粒,散射光长、短波混合
这是由于太阳光在到达人眼之前所经过的大气路径太长所造成的。在光线传输过程中,大部分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紫色波长的光被散射掉,结果是到达眼睛的光线基本就只剩下橙色和红色波长的部分。
日出、日落时太阳为何呈现出橙色和红色的色彩?
红日东升
室内无阳光照射也明亮
阴天时天空呈灰白色
试解释以下常见的自然现象
1.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沉的天空呈灰白色
2.日出的黎明天已亮,日落后的黄昏天不黑
3.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
散射
反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最强
次之
最弱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并不显著,约一半的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面
地 面
太阳高度越大的地区,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反之越少。
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短的关系
4.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长短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案例1:青藏高原
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丰富?
独特高原红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海拔高
空气稀薄
大气削弱作用弱
太阳辐射丰富
内陆地区为什么太阳辐射丰富?
案例2:内陆地区
气候较干旱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大气削弱作用弱
太阳辐射丰富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四川盆地为什么太阳辐射少?
案例3:四川盆地
气候湿润
多阴雨天,污染物不易扩散
大气削弱作用强
太阳辐射匮乏
盆地地形
(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辨析
判断下列描述正确与否,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对地面起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波段属于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指的是将地面辐射反射还给地面。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
大气中云层既可以增强削弱作用,也可以增强保温作用。
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03
现象1:“高处不胜寒”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二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高处大地距离热源远。
一是高处大气稀薄,导致保温作用差。
换句话说:首先,地球表面覆盖着大气,大气可以保存热量,像衣服一样发挥保温作用。但大气厚薄不一:离地面越近就越厚,也越暖和;离地面越远就越薄,因此越冷。
其次,大气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大地辐射(而不是阳光)。高层大气离地面比底层大气远,所以温度更低。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出现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当地14点钟?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呢?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解释其主要原因?
白天,正午12点太阳辐射最强烈的,此时地面温度先达到最高。而后地面辐射使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个过程持续2个小时,所以大气温度在14点才达到最高。
现象2:
夜晚,地面缺少太阳辐射获得热量,但仍旧源源不断向大气释放热量,故而地温越来越低。直到第二天重新获得热量来源。
地温≠气温
现象3: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白天,月球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月球表面的温度可降至-183℃。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于地球?
白天,月球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月面升温快,温度高。
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面热量损失快,温度低。
故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
白天,大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会太高。
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降得过低。
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晴天与阴雨天相比,昼夜温差更小的是?为什么?
现象4:
白天多云,大气削弱作用强,温度低。
夜晚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度高。
因而昼夜温差小。
阴雨天昼夜温差小
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C
现象5:塑料大棚、玻璃温室
思考:北方农民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为什么温室大棚会有保温效应?
地面和大气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可以进入大棚加热地面和大气;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却难以穿透大棚,故而减少了大棚内热量的损失,提高了室内温度。
温室大棚和地膜保温作用差别
温室大棚:保气温
思维拓展
地膜:保地温
地膜可减少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保地温。
有利:保温,保湿,保肥,抑制杂草,增加光照(反光地膜的作用),节水抗旱等
不利:影响农作物品质,阻碍地表水下渗
现象6: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
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观看视频: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带领村民抗霜冻
现象7: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思考1:霜冻易出现在晴天还是阴天的夜晚?为什么?
晴天。因为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使得深秋、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低,水汽凝结,易出现霜、雾、露。
古谚:
早上地上霜,尽管洗衣裳;
十雾九晴;
露重见晴天。
思考2:深秋利用烟雾为什么可以防霜冻?
现象7: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人造烟雾能增加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从而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葡萄树
鹅卵石
其他农业覆盖技术及作用:
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庄稼:减少热量散失。
铺设沙子或者石头:利用吸热放热差异,影响昼夜温差。
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地势
②天气
③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天气晴朗
→
→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
→
昼夜温差大
阴天
相反
下垫面
比热容大
→
→
白天增温速度慢
夜晚降温速度慢
→
→
昼夜温差较小(如海洋)
比热容:取相同质量物体,初温相同,加热相同时间,温度升高越多,比热容越小;温度升高越少,比热容越大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C
课堂练习:
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B
(2015·广东文综,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误区:很多同学误以为火山灰增多,会增强大气逆辐射,误以为地温会上升。但要注意,地温变化取决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多少。
例题精讲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