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高二—统编版—语文—第三单元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1.研读鉴赏,理解史学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培养以史为鉴的思维。
2.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在比较阅读中学会辩证思考。
《五代史伶官传序》
剪裁详略,用意深远,
得《史记》《汉书》之风神!
研读鉴赏
一
认识历史人物
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
简略的人物年表,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年代 年龄 主要事迹
908年 23岁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
913年 28岁
923年 38岁
926年 41岁
认识历史人物
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
简略的人物年表,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
年代 年龄 主要事迹
908年 23岁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 (继承父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骁勇善战)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建立后唐)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兵变身亡)
15年
3年
得天下
失天下
难
易
史论特点:以论带史,以史证论(选择典型事例进行例证)
逸豫亡身
忧劳兴国
鉴赏说理艺术
对比论证是本文最鲜明的说理特色,品味以下语句,领悟正反对比中的深刻警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成败之迹,皆自于人
盛
衰
理解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伶官传》作的序,为何不评论伶官,
却以庄宗为重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伶,在乎宠伶之君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1.(庄宗)常身与俳优(伶人)杂戏于亭,伶人由此用事。
2.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
3.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伶官郭从谦),焚以乐器。
——《伶官传》
联系现实
统治集团:土地财富高度集中
朝廷官员:日益腐化安于享乐
民族矛盾:少数民族不断进犯
统治集团: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北宋王朝
内
外
借古讽今
欧阳修想通过后唐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居安思危 力戒奢欲 善用贤人 勤政治国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
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黑格尔
明熹宗
木工皇帝
宋徽宗
花鸟皇帝
清咸丰帝
四贪皇帝
以 史 为 鉴
比较阅读
二
试以下表小结两篇史论的特点
篇 目 《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写作目的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开宗明义 精选典例 对比分析
总结教训 提出忠告
铺陈史实 点明亡国原因
得出结论
选取一个典型事例
后唐庄宗的盛衰、兴亡对比
多个角度举例进行对比
秦之强盛与速亡
六国之威与陈涉之弱
劝诫北宋统治者,要防微杜渐,
励精图治,实现国家的复兴。
建议汉朝君主推行仁政,
巩固新生的汉朝政权。
史论中可商榷之处,就是论述中的局限,比如立论基础和论述方式。请查询、比较、查验相关史料,总结两篇史论在这两方面存在的不足。
篇目 《五代史伶官传序》 《过秦论》
立论 不足
论述 漏洞
后唐灭亡的原因很复杂
宠信伶人、贪图享乐
后宫所行之令各不相同,令出多门,政治紊乱
所重用的孔谦执法严苛,赋税太重,民众穷困
对大将李嗣源心存猜忌,最终导致其谋反作乱
秦朝灭亡的原因很复杂
施行暴政不仁义
法制僵化,未能与时俱进
治理体系落后,不适应大一统的局面
横征暴敛,大兴土木,百姓难休养生息
史料与观点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如:庄宗盛衰的史实也可证明
“不辨忠奸而致灭亡”的观点
明显忽略历史细节的真实性
如:六国并非铁板一块
内部也有各种矛盾斗争
学习总结
三
文 以 明 道
1.满招损
谦得益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自然之道
治国之道
治学之道
处世之道为人之道
修身之道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论文》
谢谢观看!
答疑解惑
《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
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1.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2.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或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重要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问题1
问题2
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举例分析。
1.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2.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3.语言平实,言简意丰
本文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娓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文章从“呜呼”起笔,寄寓感慨,其后“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一叹再叹,语重心长。叙庄宗功业辉煌,语含敬佩;述其迅疾陨落,则充满叹惋,叹其未能善终,悯其勃兴忽亡。论其败因,先用反问,再以疑问呼应观点,最后以“岂独伶人也哉”收尾,更是使说理委婉而富恳切之意。
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呜呼!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岂独伶人也哉?
本文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文章语势波澜起伏。开篇亮出观点,突兀而起,随后阐发立论根据,叙述“晋王三矢”故事,节奏为之一缓;第3段写其成败反转,涉及论述核心,语势猛然一升,先写其成,慷慨激昂,达到高潮,后写其败,仓仓皇皇,语势紧迫;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再举其盛衰不同,从另一角度阐发教训,并以反问作结,余音袅袅,启人深思。
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语言平实,言简意丰
与《过秦论》相比,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议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
其中一些格言式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