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二单元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 时 导 学
知 识 梳 理
重 点 研 习
[时空坐标]
课 时 导 学
目 标 素 养
1.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学习,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对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的基本史实的学习,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梳理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基本史实,认识两大帝国兴衰的规律,加深对文明的多元性这一观点的认识
知 识 概 览
知 识 梳 理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1)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2)基本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封君封臣制度 、庄园与
农奴制度 。
2.封君封臣制度
产生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 自然经济 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含义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 土地 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 封君 ,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结果 土地被 层层分封 ,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 司法 、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影响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 封君封臣制度 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 封建主 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 分裂割据 局面
3.庄园
(1)含义: 庄园 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 领主自营地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 农奴份地 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3)农奴制: 农奴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 庄园法庭 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中古西欧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国王作为国家 名义 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③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2)王权的加强
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 都铎 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借助 通婚 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③15世纪末,在 伊比利亚半岛 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封建城市的发展
3.基督教会
(1)地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什一税 。
②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
等级制度 。
③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概况 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 拜占庭 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
经济与 扩张 拜占庭帝国境内 工商业 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 东西方 的桥梁
6世纪 查士丁尼 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罗马 法 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的《 查士丁尼法典 》,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 罗马民法大全 》
帝国 的衰 落 拜占庭的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 游牧部族 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1453 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的兴起
重 点 研 习
一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材料】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层,他们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固定于土地上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随之消失。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许多已形成的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始实行城市自治。正如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说:“当西欧封建社会的乡村耕作者仍然受到贵族的种种迫害时,在城市中已经建立了秩序和良好政府,确保了人民的自由与安全……每个人以他的城市为骄傲,并且自觉地献身于城市的繁荣。”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建立起在城市中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思考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提示:特点: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斗争形式多样;争取自由和法治;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历史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阶层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
[重难归纳]
西欧城市自治运动
1.特征
(1)自由:人身自由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前提,如果没有人身自由,便很难从事工商业活动。
(2)司法独立:城市摆脱领主司法权和传统法律的束缚,成立了自己的法庭,制定了符合商业关系的法律程序。城市居民只能由自己的司法机关审判。
(3)行政自治:城市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和公职人员,组织行政自治机构,建立独立的税收财政系统来实现自己对城市的管理。
2.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3.方式: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的方式争取自治权。
4.影响
(1)形成了市民阶层。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他们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的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
[跟踪训练]
1.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上述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
A.城市自治 B.殖民扩张 C.君权神授 D.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市政官”“小型城市‘共和国’”“市政体制”,可知反映的现象与城市自治有密切关系,且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 罗马法
【材料一】 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法典不断推出。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订了《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古罗马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古罗马社会经常使用的“债权”“继承权”“契约”“借贷”“租赁”等法律术语,注重协调经济和社会关系,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
——摘编自王加卫《古希腊与古罗马法律制度的差异及其成因》等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法律发展的特点。
提示:特点:时间长;体系完善;影响深远;关注经济和社会关系(或私法发达)。
【素养解读】
通过阅读材料,可得出罗马法具有时间长、体系完善、影响深远和关注经济与社会关系等特点,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皇帝不但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而且能采取法律手段排除违法分子的非法行径。
——[古罗马]查士丁尼著,张企泰译《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思考探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查士丁尼一世对于编纂法典的认识,并进行评价。
提示:认识: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评价:查士丁尼的这种治国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帝国的统治,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素养解读】
关于对查士丁尼一世编纂法典的认识和评价可以从维护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促进罗马法的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重难归纳]
罗马法的影响
1.对罗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2.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
(3)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的民法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中国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
[跟踪训练]
2.《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 )
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项正确;罗马法并不是只单纯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A项错误;古罗马的奴隶没有法律权利,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D项错误。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