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06 15: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 时 导 学
知 识 梳 理
重 点 研 习
课 时 导 学
目 标 素 养
1.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结合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理解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十月革命条件成熟的表现,对比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理解二者一败一成的原因
3.了解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4.掌握苏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以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 识 概 览
知 识 梳 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经济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 社会矛盾 日益尖锐
阶级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 产业工人 
组织 1898年,俄国 社会民主工党 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 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  火星报  》,宣传马克思主义
2.形成:1903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  布尔什维主义  ”,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二月革命的胜利
1917 年 3 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 工兵代表苏维埃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三、十月革命的胜利
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1)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 月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  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 国家的诞生。
3.意义
四、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 敌对势力 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 战争 的胜利
内容 实行 余粮收集制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影响 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 粮食供应 ,缓解了城市饥荒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 政治 危机
2.新经济政策
实施 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
  市场机制  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 租让制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 苏维埃政权 
3.苏联建立: 1922 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4.苏联模式
苏联的 工业化 实践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 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
“ 工业化 ”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
特点 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影响: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影响: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 重工业 ,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重 点 研 习
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进程
【材料一】 1913年按人口计算,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俄国的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法国的1/4。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使政权无痛苦地从资产阶级转归工人和农民,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除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国家政权实际上已落到由军事集团支持的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
——俄共(布)第六次代表大会决议(1917年8月)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1917年8月前后,布尔什维克党主张的夺取政权的方式有哪两种 最终选择了哪一种
提示:(1)特点:俄国和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原因:农奴制的残余阻碍了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使俄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的矛盾。
(2)方式:和平过渡与武装起义两种方式。最终选择:武装起义。
[重难归纳]
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理论角度: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即在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单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革命道路:由中心城市起义发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这是由俄国国情决定的。
3.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这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规律。
[跟踪训练]
1.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根据下图内容判断,该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胜利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
C.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B、C三项。根据材料“《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胜利”,可知反映的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故答案为D项。
二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1918年,列宁指出,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摘编自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
——列宁
【思考探究】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
(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提示:(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保证战争的胜利;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2)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重难归纳]
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新”的表现
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
(1)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直接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喀琅施塔得发生兵变。
2.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
(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跟踪训练]
2.下面是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和产量表。表格中1921年以后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 面积(万公顷) 9 446 6 620 7 860 8 730
粮食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苏俄(联)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有关,故D项符合题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于1918—1920年,十月革命于1917年取得胜利,苏俄彻底粉碎外来干涉是在1920年,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本课结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