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历 史
内容索引
课 时 导 学
知 识 梳 理
重 点 研 习
[时空坐标]
课 时 导 学
目 标 素 养
1.掌握美苏冷战的具体原因,结合雅尔塔体系、美苏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变化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
2.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举例分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3.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和日本崛起的原因,掌握第三世界兴起的表现及意义
4.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意识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知 识 概 览
知 识 梳 理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冷战的定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根本原因: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3.主要表现
(1)政治上:1947 年3 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 ”的演说,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为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 共产党和工人党 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2)在经济上,美国实施 马歇尔计划 ,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 经济互助委员会 ,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在军事上,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 华沙条约 组织,简称“华约”。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 两极格局 正式形成。
(4)在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于1949年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出现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 古巴导弹 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
核战争 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 战略防御计划 ”,企图拖垮苏联。
2.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3.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 和平演变 ”攻势
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 共产党 的领导地位
影响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 冷战 随之结束
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 多极化趋势 不可逆转
重 点 研 习
一 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一】 1950年部分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国家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
美国 3 810 2 536
苏联 1 260 699
法国 500 1 172
联邦德国 480 1 001
日本 320 382
【思考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提示:历史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实力膨胀;西欧、日本相对衰落。影响: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西欧、日本依附美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推动两极格局形成。
【素养解读】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实力膨胀;西欧、日本相对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西欧和日本依附美国、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瓦解、推动两极格局形成等角度分析其影响。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二】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众、参两院发表咨文,他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并以援助希腊为名,宣布美国将支持和帮助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这便是人所熟知的“杜鲁门主义”的问世。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
——摘编自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思考探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的理解。
提示: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成为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的重要标志,并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表明美国越来越以两极思维来看待整个世界。
【素养解读】
材料说明美国对外政策实现了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主义的转变,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考查史料实证的素养。
[重难归纳]
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两国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冷战是双方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的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②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愈演愈烈。
②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两大阵营逐渐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跟踪训练]
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了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因此“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冷战中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就业问题,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仅提及了美国政府为满足冷战的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二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材料一】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
——王红生《二十世纪世界史》
【材料二】 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假日旅馆的讲话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从材料二尼克松的讲话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1)新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2)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源于多个经济力量的崛起。
[重难归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
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
(1)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3)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4)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跟踪训练]
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联合起来,而英国反对,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从欧洲近现代的战争和冲突来看,要重建欧洲,只能走联合统一道路;法、德、意等六国与英国相比,遭受战争的伤害更大,这成为它们率先联合的直接原因,故选A项。社会制度近代就已相同,并不是此时联合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发展水平相近是联合的条件,但不是促成联合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近代欧洲各国冲突和战争不断,“历史上关系紧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