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高二(下)—统编版—语文—选必中第四单元
树和天空
【学习指引】
《树和天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第四篇文章。这首诗歌想象十分奇特,意境似乎也有点儿朦胧,仿佛关联着多方面的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但又很难解读,不好把握。
在阅读这首诗歌的时候,不要逐字逐句推敲索解,而要运用想象,尝试进入诗歌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尝试感悟“在雨中走动”的树,“在空中绽开”的雪花,所营造的特殊意境。
【激趣导入】
你见过在雨中行走的树吗 你看到过雪花在空中绽放吗?你对这个世界的想象,开始于什么时候?又在何时,停止了?也许,这种思考,本应贯穿我们的一生。今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近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
3.揣摩诗句的含意,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者在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奇异的世界。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特朗斯特罗姆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如奇特的想象、鲜明的意象、朦胧的意境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的意境美、想象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的多元主题,如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
【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全诗,感受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和朦胧的意境。
2、难点:揣摩诗句的含义,通过想象,尝试进入作者在诗歌中所创造的那个神奇的世界。
目 录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第二部分 初读感悟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第四部分 技巧点拨
第五部分 延伸拓展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一、知人
(一)作者简介: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幼年即对地理和科学,特别是昆虫学非常感兴趣。十几岁时,对艺术表现出兴趣,开始弹钢琴,并很快接触诗歌。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他一生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一、知人
(二)作者文学观念:自然观念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用平凡的意象展示神秘性与生命力,描绘了一幅至幻至美的宇宙世界图景。他诗中的世界图景有印记着北欧奇异怪美的自然图景,也有工业文明入侵之下的工业图景,还有在现代主义社会浪潮下展现出来的社会图景。在对每一个图景的描绘中,都体现着诗人面对现代社会做出的深刻思考与抵抗救赎。借助诗歌,诗人试图做一个祛魅社会的“返魅者”。
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特朗斯特罗姆
在1990年,中国诗人李笠曾经跟这位特朗斯特罗姆有过一次深入的交流,当时他问:诗的本质是什么?特朗斯特罗姆回答: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自然神秘。
一、知人
(三)人物评价
1.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瑞典文学院评)
2.他的作品语言风格简洁凝练,意象奇特而精准,带有禅意,有中国唐诗的意蕴。(翻译家李笠评)
2.特朗斯特罗姆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与传统的欧洲抒情诗结合了起来,并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所带来的某种宁静。(诗人北岛评)
(一)时代背景
《树和天空》出自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诗集《完成一半的天堂》发表于1962年。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所处的时代,虽然在他的近邻以至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但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长期以来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平稳,人们过着悠闲的“福利生活”。
二、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在当时,特朗斯特罗姆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群岛Runmar岛。岛上的环境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起点。他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大自然——波罗的海的岛屿、落日、船帆,瑞典的车站、村庄、树林、雪橇等等——沉思,因而他的诗歌有着某种东方式的顿悟色彩,而意象的新奇,来自他的难度写作理念和在艺术上不懈的努力。
在诗歌中,他如此强烈地扮演着瑞典人的角色,深深地扎根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天气、风暴、景象和经验。半个世纪的创作力,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的景色始终如一:祖国瑞典锯齿状的海岸,阴暗的云杉和松树林,突如其来的亮光和暴风雨,狂暴的大海和无尽的寒冬。这一切都通过他直接、简洁的语言风格和醒目、难忘的画面表现出来。
二、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二)作者背景
在他的诗中,生活世界与大自然向来关系密切,无须附加理智的连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发地发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显现过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个世界才能来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实体,共在于人们生存的世界,与人们神秘的想象力。
二、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二)作者背景
初读感悟
第二部分
一、检查预习
(一)明确字音
汲取(jí) 黑鹂(lí) 瞬息(shùn) 绽开(zhàn)
(二)解释词语
汲取:吸收;摄取。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标题:《树和天空》
二、解题——了解本文标题:
“树和天空”言简意赅,点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
同时,“天空”为“树”提供了背景,意象鲜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朗诵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
要求:①读懂字音,读懂词义
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③要读出意蕴
请大家边读,边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并在重读的词句下面加点标注。
三、朗诵课文
(一)请用“/”给全诗标明朗读节奏。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三、朗诵课文
(一)教师范读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二)本诗朗诵指导
1、语速上:“匆匆走过”、“它有急事”代表事情紧急,因此语速要稍快紧张;“停下脚步”、“在等待”说明不再紧急,语速要稍慢舒缓。最后“雪花在空中绽开”具有强烈的抒彩,饱含深情,因此尤其要放缓语速,拉长语调,以达到余韵悠长的效果。
2、轻重上:几个重点意象要重读。如“一棵树”、“雨中的生命”、“黑鹂”、“雪花”等。这些意象有着复杂的意味,构成了别样的意境,要通过重读加深画面感。
(三)诵读技巧总结
提问: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参考本诗变体:
《树和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问题:把句子“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改为“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为例,看看有什么不同?
明确:节奏不同了,强调点不同了。显然我们都可以理解断句,最为基础的,是从语言层面进行了割裂,而其结果是重度和强调点发生了偏移。就《树和天空》中这句诗而言,本身是强调树在雨中对雨的渴望,对雨急切的需求,中间没有标点正是为了表达这种对甘霖的迫切感。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遏制,树对雨的情感是渴求的、是冲垮一切的。如果从中间断开,那种渴望的力量也就被破坏了。
回到刚才的提问:诗行的长短和诗节的外形,对于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有影响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总结:诗行的转换就是情感的终结,与新的开始,也是节奏变化的一种方式;诗行的安排有内在节奏的和谐性;诗节的外形比较严谨,内心就比较严谨;而自由体的诗歌就比较汪洋恣肆,不受拘束。很像古诗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行的长短,也是诗人的呼吸的长短,情感的节律;而诗节的外形往往呈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同时,诗行的长短往往决定了情感的走向,因为每一次断句,可能就是一次意义的转换。
提问:我们阅读《树与天空》,似乎也是有押韵
的痕迹的。有哪些?
明确:“边”和“闪”,an 韵;“鹂”和“息”,i 韵。
小结:刚才我们说 an 雅致;i 是萎而不振,听之令人不爽,表达幽怨哀叹的为多。我们从这种分析里,其实也是可以体会特朗斯特罗姆写作那种节制和内敛的情绪的。尤其最后两句“瞬息”(息,i 韵) 和“绽放”(放,ang韵),两者在声音上的对峙,几乎可以带来黑暗中烟花绽放般的光彩,同时能感知这里面带来的内心欢喜与惊悸。
我不知道李笠先生在翻译《树与天空》
的时候,是否有过对音韵的研究。但是在翻译
的句子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他的认真。同
时这首诗在节奏上,还是有其他辅助方式的,
大家再次阅读此诗,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诗句中重复的内容也会带来一种舒缓的节奏。
小结:得明确“雨”与“鹂”和“息”,听起来押韵,实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押韵;诗歌内部,重复的词语确实也是一种有效的增加节奏的方式,比如第一节的“走动”和“走过”,第三句的“它”,都可以带来一种悠扬的感觉。
一首现代诗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一般要注意一下几个部分:
①语音速度
②语音轻重
③节奏和停顿
④押韵
(三)诵读技巧总结
四、了解诗歌大意
(一)阅读这首诗,将下面图中①~③处填写完整。
明确 ①汲取生命 ②停下脚步 ③等待雪花
四、了解诗歌大意
(二)划分层次
第一节:描写、感受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
第二节:描写、感受一棵夜晚静穆的树。
树
雨中
走动
①_________
雨停
②_________
静静地闪现
③_________
汲取生命
停下脚步
等待雪花
通常理解的诗的节奏大抵偏重于外部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内部节奏。
——著名学者孙绍振《文学创造论》
“ 诗歌的内在节奏最主要的是隐藏在其中的诗人
情绪的自然消涨。
——郭沫若在《论诗四札》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形式
《树和天空》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形式
雨(倾洒的灰色)
晴朗的夜晚
雪花在空中绽开
《树和天空》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
树的表现 天空的表现形式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树和天空》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
树 天空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树和天空》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
黑鹂 果园
我们 天空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树和天空》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
黑鹂 果园
树 天空
匆匆汲取生命 雨(倾洒的灰色)
挺拔地静闪 晴朗的夜晚
等待 雪花在空中绽开
《树和天空》
美好期待
安静闲适
紧张忙碌
(三)鉴赏诗歌的内部结构(节奏)
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1、这首诗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
2、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歇了”,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闪现。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闪现”,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间”,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经历过生命的奔波与成长,心中对未来又充满一种美好的期待。
(四)谈谈你从诗歌中读到了什么
回答模式:我从 中读到了 。
诗句 读到的内容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雨对树的重要性
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树对雨的渴望
雨停歇 树停下脚步
“雨”和“树”紧密相连的关系
第一节
树在雨中获得生机
第二节
树在等待成长的时机
和我们一样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和树具有共通性
1、“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展开了怎样的意境
①展开了奇异生动的意境。想象这是一个深秋,秋雨斜飞,诗人被一个在雨中疾走的人打动了,打动诗 人的还有雨中的树。灵感之翼飞翔起来。
②诗人把这棵树当作一个雨中疾走的人一样来描写。树虽然每天和我们在一起,但它们完全有另外的梦想,这棵树似乎要急离开这灰色的场景。
2、“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这几句有什么含意
①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视野里,一切都改变了,树匆匆走动,人们停立在树走开的位置上(那也是诗人的位置)。而树又像鸟儿那样从雨中汲取生命。
②这在雨水中匆匆行走的形象,突然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新的秩序,事物之间联系的神秘性显现出来。
③在这里,诗人展现了现代人的思维习惯的呆板和他们精神世界的困顿。
3、诗人最后写道“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雪花在空中绽开”这几句应该如何解释
从雨中一下转移到雪花,诗人歌颂的是不停地追寻着生命的四季轮回,无论是雨,还是雪,既是现实世界也是梦想。它好像是另外一个时辰了,但它已经离我们不远。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