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高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自己之歌 惠特曼
学习任务:三步读诗,三步品诗。
1、读作者:了解惠特曼的创作成就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2、读写作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时代背景。
3、读诗文(读情语、景语):细品诗文,结合标题,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4、品意境、品情感:代入诗歌意境,通过诗境把握诗歌的情感。
5、品语言艺术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
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恩的作品很感兴趣,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响。
惠特曼曾在公立学校求学,任过乡村教师;
童年时还当过信差,学过排字。
后来在报馆工作,又成为编辑。
1、读作者
南北战争期间,惠特曼作为一个坚定的民主战士,显示了他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本色。
战争激烈进行时,他主动到华盛顿去充当护士,终日尽心护理伤病的兵士,以致严重损害了健康。
他的生活十分艰苦,借抄写度日,把节省下的钱用在伤病员身上。他充当护士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大约接触了10万名士兵,有许多后来还一直和他保持联系。
战后惠特曼在内政部的印第安事务局任小职员,不久部长发现他是《草叶集》的作者,把他解职;
后来他在司法部长办公室供职,工作8年。
由于在内战中受到了锻炼,增加了阅历,政治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55年《草叶集》的第1版问世,共收诗12首,最后出第9版时共收诗383首。
其中最长的一首,即后来被称为《自己之歌》的那首诗。共1336行。
这首诗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作者毕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草叶集》
这薄薄一册划时代的诗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爱默生给诗人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惠特曼从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们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草叶集》以“草叶”命名,体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
惠特曼著有:《给一个遇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国在歌唱》等。
华尔特·惠特曼
( 1819-1892)
作品
诗 集:《草叶集》(代表作)
诗篇:《欧洲》《法兰西》《近代的岁月》
(讴歌欧洲革命的诗篇)
诗篇:《桴鼓集》 (反映内战的诗篇)
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里开放的时候》
《哦,船长!我的船长》(悼念林肯的名篇)
散文集:《典型的日子》
名篇:《民主远景》
特色
浪漫主义
讴歌民主、自由、平等
惠特曼名句
人生,始终充满战斗激情。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如果确有神圣的东西存在,那就是人的躯体。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
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6.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素材积累
惠特曼使用朴实粗犷的语言,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自由体诗歌,节奏鲜明,汪洋恣肆。
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对美国诗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2、读写作背景
国家状况:19世纪上半叶,美国在经济上虽然发展很快,但仍基本处于欧洲殖民地的地位。
文学方面:主要从属于英国,还没有建立起本民族的与合众国相适应的民主主义文学。
社会风气:以爱默生(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为首的美国超经验主义者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 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
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通过他自己来表现他的“特殊时代、环境和美国”。
《草叶集》初版的开卷之作。此诗揭示了“草叶”的意义:自然界最平凡、最普通的草,有广大的生活天地和强劲的生命力量,它“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在黑人和白人中都一样地生长”。
惠特曼认为草是他的形象,他的“意向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物质所织成”,他要用“如同草一样朴实”的语言讴歌祖国和人民。在诗人心目中,不朽的草象征不朽的人民,正在发展中的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理想。
“自己之歌”即写给自己的歌,题目简明扼要,点明主旨:颂扬自我意识的觉醒,重视个体的价值。《自己之歌》共52节,这里选的是第31节。
3、读诗文 《自己之歌》
3、初读诗文(标情语、景语)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惬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4、再读诗文,分析写作手法,通过意象,品析内容和情感
(1)在第一节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诗人组合意象时,巧妙地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使用哪些语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
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工的制作,
藤蔓四延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
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超越了任何的石像,
一个小鼠的神奇足够使千千万万的异教徒吃惊。
4、再读诗文,分析写作手法,通过意象,品析内容和情感
4、再读诗文,分析写作手法,通过意象,品析内容和情感
(1)在第一节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点?诗人组合意象时,巧妙地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使用哪些语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草叶与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关节与机器、母牛与石像、小鼠等
共同点:平凡微小,但都是造物者精心打造、完美、精工、神奇的杰作。
艺术手法:对比
情语:不会少于;同样地完美;精工的制作;显得渺小可怜;超越了等
情感:诗人对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倾注了无限的热爱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无论巨大和纤小,都是来之不易、不容忽视的,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和赞美。
“我”:自然打造,神奇完美
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
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远离了过去的一切,
但需要的时候我又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
意象意义:
(1)表述了19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进化论
(2)“我”作为一个人,与世间各种生命形态有着亲缘关系。我来自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3)抒发了对世间千姿百态生命的尊重,讴歌生命之美。
(2)诗歌第二节列举了哪些意象?
诗人把“我”和这些意象并提有何意义?
“我”:出身平凡,能量巨大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惬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3)第三节列举了哪些意象?谁在逃跑在畏怯?它们在躲避或者畏怯什么?为什么是“徒然的”?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逃跑或畏怯是徒然的,
火成岩喷出了千年的烈火来反对我接近是徒然的,
爬虫退缩到它的灰质的硬壳下面去是徒然的,
事物远离开我并显出各种不同的形状是徒然的,
海洋停留在岩洞中,大的怪物偃卧在低处是徒然的,
鹰雕背负着青天翱翔是徒然的,
蝮蛇在藤蔓和木材中间溜过是徒然的,
麋鹿居住在树林的深处是徒然的,
尖嘴的海燕向北飘浮到拉布多是徒然的,
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可能破坏生命的巨大自然力
暂时与“我”相异的生命存在
威胁“我”
远离“我”
生命不停向前,“我”与世界本质同一,
因此,这些自然物损害不了“我” 的 存在。
徒然的
(3)第三节列举了哪些意象?谁在逃跑在畏怯?它们在躲避或者畏怯什么?为什么是“徒然的”?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火成岩 爬虫 海洋 怪物 鹰雕 蝮蛇 麋鹿 海燕等
它们在躲避我的接近,而强大的无所不能的我使他们无处可逃,从侧面表达我的强大,以及自己和自然的不可分割。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无拘无束,无所不能
课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看,再见!
高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自己之歌 惠特曼(答疑)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________。
A.在迷雾中觅路前行
B.将惠特曼的盛名带进千家万户
C.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D.成为《草叶集》命名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这里是运用比喻的写法,赞扬诗集中的诗歌的美,应继续顺着“芳草”往下说,故选C。
2、下列各项中的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惠特曼生于美国南方的一个奴隶主家庭,是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B.《草叶集》得名于集中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它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
C.惠特曼创造了“自由体”的诗歌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
D.《自己之歌》表面上好似在凸显自己,实则是表现一个大“我”,即美国广大的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答案:A
解析:“美国南方的一个奴隶主家庭”错,应是生于纽约长岛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故选A。
3、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己之歌(节选)》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自信,惠特曼的自信洋溢在字里行间,“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就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自信。
B.在《自己之歌(节选)》里可以看到惠特曼的创新之处与欧洲传统诗史的融合,《自己之歌(节选)》继承了欧洲叙事史诗的传统,叙述描绘了美国底层人民的普通生活。
C.《自己之歌(节选)》是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平等之歌,“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普通生活的热爱。
D.《自己之歌(节选)》中多个意象的含义,颠覆了以往诗歌的秩序,譬如“我”“蚂蚁”“沙”“鹪鹩”等,本是朴素常见的,此处却包含着丰富的意义。
答案:B
解析:“叙述描绘了美国底层人民的普通生活”有误,《自己之歌(节选)》不是叙事诗,没有描绘美国底层人民的普通生活,只是“抒发了对美国底层人民普通生活的热爱”。
4、《自己之歌》(节选)中,从诗歌的二、三节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自我”的?
答案:作者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5、《自己之歌》(节选)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这节诗歌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真理。
习题答疑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的观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