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3:5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黑板、多媒体
教学设计者 XX 时间
教学 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能够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1.生字词的书写。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能理解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四年级学生,学生已学习过字母,具备认、读、写字的能力: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已有了基本经验,能够理解“奇观”、“横卧”等词语的意思: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能理解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潮水的视频,录音。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大潮的资料,朗读课文。
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归纳策略,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新课讲授 三、课后作业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中“你去玩过的地方”,并进行相应的介绍,与同学之间有交流,并对此文学习产生兴趣) (一) 师:那么接下来就让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钱塘江的大潮,感受它的浩荡吧!请大家翻开课文,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师:大家已经读完了这篇课文,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可以用书本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设计意图: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师:那么接下来就请两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课文。大家仔细听。 (设计意图:纠正字词的读音) 在学生朗读结束,老师进行评价,并纠正字词读音。 师:接下来请大家对课文进行分段,等会请同学回答。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 (二)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四,五段。 1.潮来前(第三段)。 师:大家已经读完了,那么文中是怎么描写大潮来时的呢? 答: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重点指出“轰隆隆的”,“闷雷滚动”两词。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对,说明了大潮来时未见其影,先闻其声。 师:而此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呢?人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由此可见,大潮的气势磅礴,人们的情绪的高涨。 2.潮来时(第四段)。 教师出示黑板。(上面写着课后练习3的第(3)小题)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教师问:“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有语气地读这句话。师: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 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 学生读后一句,用上述比较句子的方法比较下列句子。 师:“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 师: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 3.潮来后(第五段)。’ 师:“霎时”说明什么? 师:“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 师: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研读第二段。 师问:“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 师问:“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教师告诉学生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 师:“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师: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 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最好再朗读一遍课文,试着背诵3.4自然段。 (三)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读“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其中“涨”读(zhǎng),不读(zhàng),要特别注意。“昂”读(áng),千万不要读成 (yáng)。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会认会读会写所学生字词。 学生:思考,并介绍去过哪些地方,讲讲为什么好玩。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学生:思考并回答。 预设: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 学生: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学生:仔细听。 学生:默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分段,并概括每段的内容。 学生: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怎么将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给我们。 学生:思考并划出描写大潮来时的句子,举手回答。 学生读并回答。 学生:对比“沸腾”和“高兴”哪个更好并回答。思考是否可以将“水天相接”去掉。 学生:比较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区别。 学生:奇。 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 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 学生:思考霎时说明什么。“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并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学生反复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教学结构流程图
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 轰隆隆的 闷雷滚动 潮cháo据jù堤dī阔kuò笼lǒng罩zhào盼pàn滚gǔn顿dùn逐zhú渐jiàn犹yóu崩bēng 震zhèn余yú
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因为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就应该读节奏,读出情感,以读为主,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