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7月5日08:30~11:00】
玉溪市2022~2023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
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玫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宋之园,文士所以避尘嚣、隐自然而自陶治之所也。有宋一代,士大夫阶层地位超卓、精神超趣。文士
对物事情态亦有独特追求与个性品位。映射于园林,则有精湛之美学与情感之寄托。寓于园中,存知识之高
足,享自然之优游,而得生命之优雅。故园林之美,总其诸端,雅为其一,内涵丰富。
雅不离藏。雅为士人性格气质、生命内涵与精神高度的一种综合表征,故雅本身即为内有,外露则易流为
夸示。园为文士心灵情感之物化,故雅意之凝结原属造园应有之义,外衫则恐沦为显耀。君子用行舍藏,北宋
园林更是文士退居、治学、谦宴、游憩、雅集之域,故而园之“雅”,不在“显”,不离“藏”。所谓藏者,
又有精神之藏与物质之藏。藏文心含蓄蕴藉,藏哲思悠然深远,藏画境若隐若现。雅之所藏,必由物达之。园
林由粉墙围绕,由厅阁错落,由窗牖分割,这培、阁、窗便是空间的组织者、呈现者与限制者。万般雅意,藏
于一园。此谓物质之藏。
雅本于儒思。“雅,义也;义,正也。”故雅之内涵,以诗礼义乐为本。而文人所建之亭台楼阁,是儒恩
与大雅之结合,寄托肴文士心系天下、追慕圣贤、胸怀德政治世之理想。故而宋代构园,一则显家国天下胸
怀:如范仲淹题记岳阳楼所抒发之“忧乐观”,欧阳修命名醉翁亭、修建丰乐亭而与民同乐,都是贤人的理
想。二则含雅正好学之义。司马光退居洛阳建“独乐园”,“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
义之原,探礼乐之绪”。独乐园亦是司马光著述之地,如苏辙所言“终年著书未曾厌,一身独乐谁复加”。三
则有藏修养德之意。藏则平居静心持养,发则浩然行于四海。故园林之雅,本于盛世气格与圣贤气象,为宋时
文士提供了儒家道德修养和君子性情涵泳之所。
雅则清幽淡远。园之藏雅,可自建筑、山水、花木、格局等观之。园之雅在清与淡。北宋都市繁华,城内
“举目则青楼画阁…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与之相较,文人园则更多了雅淡之意。园之雅在幽与远。虚实
相间,其幽则现:富弼致仕之后,“谢宾客,燕息此园几二十年。亭台花木,皆出其目营心匠,故逶迤衡直,
阅爽深密,皆曲有奥思。”(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苏轼因“犹很溪堂浅,更穿修竹林”,便在南溪之南竹
林中构“避世堂”。园中景致幽远则深。藏花小坞、杨柳、帘幕、轩门、漏窗、福扇、栏杆,阚释着隔与通的
关系,传递出虚与实的辩证,更传达出空间与景物间的韵律。
雅事与雅趣。园之藏雅,可自亭堂轩馆、山石竹木、水榭花國等观之,可自清、幽、淡、远之境品之,更
可自吟诗赋词、品评书画、抚琴唱和等雅事雅趣体之。文人清客之雅趣,着物则易感知,体境更能得意。欧阳
修致仕归田后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风雅
语文·第1页(共8页】玉溪市 2022~2023 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D 【解析】“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最高点”错误。材料最后一段只是说“达
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个新的高度。”
2.(3 分)C 【解析】“目的是发则浩然行于四海”分析错误。第 3 段“三则有藏修养德之意。
藏则平居静心持养,发则浩然行于四海。故……之所”,可见其目的是“藏修养德”。
3.(3 分)A 【解析】A.体现修筑园林的费时耗力,但未体现北宋文人园林的相关特点。
B.体现了北宋文人园林中文人的雅事。C.体现了北宋文人园林清幽淡远的特点。D.体
现了北宋文人园林雅不离藏的特点。
4.(4 分)①举例论证。第 3 段列举司马光退居洛阳建“独乐园”的例子,论证“北宋文人园
林之‘雅’含‘雅正好学之义’”的观点。第 5 段列举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的例子,借
此论证北宋文人园林中的风雅之事。②对比论证,第 4 段通过和北宋都市繁华进行对比,
突出北宋文人园林雅淡的特点。③引用论证。第 4 段引用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对富弼之
园的描写,论证北宋文人园林之雅在幽与远的特点。(每点 1 分,答出三点给 4 分)
5.(4 分)①雅不离藏,万般雅意,藏于一园。②雅本于儒思,寄托着文士心系天下、追慕圣
贤、胸怀德政治世之理想。③雅则清幽淡远,虚实相间,其幽则现。④雅事与雅趣,吟诗
赋词、品评书画、抚琴唱和等雅事雅趣体之。(每点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6.(3 分)C 【解析】文中姥姥代表的老年妇女有思想落后的一面,一开始看到女儿的大姐
和当伪军的女婿热热闹闹地回娘家有羡慕之意。
7.(3 分)D 【解析】这是叙事而非写景句,风格含蓄隽永而非“幽默风趣,深刻有力”。
8.(6 分)①起初不理解,羡慕别人夫妻厮守过日子,认为参军抗战是出去受罪。②丈夫参
军带来的荣耀和对鬼子烧杀憎恨,让她有了“(鬼子)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朴素的抗日
思想,开始理解丈夫。③再后来越恨日本鬼子和上冬学,思想觉悟提高,理解了丈夫的心
事,支持丈夫打鬼子。(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9.(6 分)①作者写妻子养育孩子和晒场等日常生活,塑造了理解和支持丈夫,承担家庭重任
淳朴坚强的青年女性形象,形象真切动人,血肉饱满。②写妻子对丈夫参军态度的支持,
侧面表现丈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形写无形,独具匠心。③文章写妻子日常的生
活,和丈夫的参军一起,立足于平凡人物,小中见大,显示了全民抗战的时代主题,立意
深刻。④作者深入表现妻子思念丈夫和喜得书信等复杂的情感,表现了纯真的人性美和人
情美,增添了小说诗意美感。(每点 2 分,三点 6 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语文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AYSAggiAAhBAAQACEwHSCEAQkgACACgGxEAUsEAAiANABCA=}#}
10.(3 分)FNQ(每选对一处给 1 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11.(3 分)D 【解析】文中的宗室,犹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
12.(3 分)D 【解析】“不如伐蜀完”意为“不如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
13.(8 分)翻译:
(1)(4 分)诸侯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约从”“坚”
各 2 分,句意通畅 2 分)
(2)(4 分)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
远了啊!(“顾”“去”各 2 分,句意通畅 2 分)
14.(3 分)①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②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及蜀国的实情。③最后
指出伐蜀的好处及攻韩的弊端。(每点 1 分)
15.(3 分)D 【解析】“劝谕秦始皇”错误。
16.(6 分)示例一:赞同第一种。①一二句突出秦始皇出游的威仪,与“道旁”百姓的贫困
形成鲜明对照;②五六句的“黔首不愚尔益愚”“独夫”都暗示了秦始皇对百姓的愚弄与
压迫,尽失民心。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①三四句紧承一二句,指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却被道旁引
颈观看的穷百姓刘、项推翻,更具讽刺意味;②照应五六句的“黔首不愚”,有压迫就有
反抗,最终是刘、项代表的百姓推翻了暴秦。
(任答一个示例,每点 3 分)
17.(6 分)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薄暮冥冥,虎
啸猿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8.(4 分)把前八十回排印出来,许多情节和人物都没有结局,特别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
情故事没有结局,这一定不像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那样容易被广大的读者接受。(改对一
处 2 分)
【解析】原句语病有:①“尽管”关联词使用不当,改成“特别/尤其”,表示同类事物中
突出强调某一种;②“有头有尾的一个”语序不当,改成“一个有头有尾的”。
19.(3 分)①原句是排比句,不但句式整齐,增强句势,更突出了我们读文学作品不满足的
三方面内容;②原句使用双重否定句,增强肯定的语气,强调我们感到后四十回实在太配
不上原著;③原句使用“只是”“某些”“甚至”等词语,表示范围或程度,使语意表述更
准确恰当。(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语文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AYSAggiAAhBAAQACEwHSCEAQkgACACgGxEAUsEAAiANABCA=}#}
20.(6 分)示例:
①食物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危害
②其次才是患者
③药物疗法适应范围较局限
(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1.(3 分)示例:A 一语中的 B 不可或缺 C 相得益彰(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
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4 分)示例: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适应范围有别,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它
们各自的长处。(内容概括准确给 2 分;写出正确的转折关系的句子给 1 分,句子简洁流
畅给 1 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的,酌情扣分)
23.(60 分)写作提示:
“人生也不例外”一句提醒考生,人生“留白”的含义才是写作重心。就人生而言,
留白的“白”,是指距离、空间、休闲、舍弃后路,比如学习,要留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处理事情,要有回旋余地;忙碌生活也要“留白”,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等。写作时还应辩
证分析“留白”不等于“空白”,“留白”是有意为之,人生的“留白”是停顿和休整,是
一种境界与智慧,是博大精深者的沉淀与思考,是精益求精者的酝酿和沉潜,是透悟人生
者的诗意和淡泊,主旨都应指向积极有为。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慎靓王定三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出兵迎敌,五国
联军都败退而回。周慎靓王定四年,秦国在脩鱼大败韩国军队,杀死八万人。各国震惊。张
仪劝说魏襄王说:“诸侯联盟抗击秦国,在洹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可现在同一
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
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王如果不想臣服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黄河外,那时,赵国
的军队就无法南下,魏国的军队也不能北上,合纵的通道被隔绝,大王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
险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希望大王慎重周密地拿出对策,并且请允许我辞去官职。”魏襄王就
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重新恢复国相的职位。周
慎靓王定五年,巴、蜀两国互相攻击,都派人向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打算趁机出兵讨伐蜀
国,但又考虑蜀道狭窄艰险,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所以一直犹豫不决。秦将司马错
建议秦惠王伐蜀。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关系,然后出兵
攻打三川一带,夺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两周的都城,占据象征王权的九鼎,掌握天下的
语文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AYSAggiAAhBAAQACEwHSCEAQkgACACgGxEAUsEAAiANABCA=}#}
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反抗的,这就是您帝王的大业。我听说,争
夺名望要到朝廷,争夺利益要到集市。现在三川一带与周王室,就如同天下的朝廷和集市,
大王您不到那儿去争,反倒去争夺边远的戎狄,这离统一天下的帝王大业太远了啊!”司马错
说:“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要使军队强盛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
来,要想称王天下必须广泛树立恩德,具备这三个条件,帝王大业自然就成功了。现在大王
的土地面积狭小,老百姓还很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的做起。蜀国是西南偏远的小
国,又居于戎狄族首领的位置,而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以秦国的强兵去攻蜀国,
犹如用豺狼驱赶羊群一般。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
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看来,我们一次用兵就能名利双收,还能获得除暴平乱的好
名声。如果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落个恶名,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并且还蒙受不仁
不义的罪名,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可太危险了。请让我说说其中的
原因:周朝是天下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当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重器,韩国自知要
失去三川一带的时候,两国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赵国的支持并向楚国、
魏国求和解,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阻止。这就是我说的危险。
不如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接受了司马错的计谋,出兵攻打蜀国。蜀国归附秦国后,
秦国因此更加强盛富裕,轻视周围各国。
语文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AYSAggiAAhBAAQACEwHSCEAQkgACACgGxEAUsEAAiA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