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2 13:1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卷及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 B.太尉判状,辞甚巽
C.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D.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解析 A项“嗛”通“慊”,B项“巽”通“逊”,D项“椎”通“槌”。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纵士卒无赖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以取名天下 D.汝子取不耻
解析 A项古义:为非作歹。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B项古义:你治理。今义:公平的道理。C项古义:获取名声。今义:起名字。
答案 D
3.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沛公军霸上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⑧范增数目项王
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⑧/②③⑤/④⑦/⑥
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 ①⑧名词用作动词,②③名词作状语,④⑥使动用法,⑤形容词用作名词,⑦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 A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D项都是通假字,通“邀”。A项①就,②乘机。B项①到,②好像。C项①料想,②心思。
答案 D
5.下列加点的“为”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从词性的角度考虑) (  )
①为击破沛公军 ②君为我呼入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④客何为者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⑥沛公奉卮酒为寿 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⑧/③④⑥⑦/⑤
C.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D.①②/③④⑥/⑦⑤/⑧
解析 ①②⑧介词,③④⑥⑦动词,⑤助词。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6~8题。(11分)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7分)
(1)征:__________(2)幸:__________(3)致:__________
(4)货币:________(5)如:__________(6)栖:__________
(7)识:__________
答案 (1)召用。(2)万一。(3)赠送。(4)财物。(5)送往。(6)安置、安放。(7)标记。
7.本段记述了段太尉__________的逸事,表现了段太尉________的性格特点。(2分)
答案 节显治事堂 清正廉洁
8.文中写朱泚的奸诈对表现段太尉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之对比,反衬段太尉的清正廉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9分)
游三游洞记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 ①微之:白乐天(白居易)好友元稹的字。②知退:白乐天弟弟白行简的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广可十二丈    可:达到
B.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刚好
C.山川之胜     胜:美景
D.美好不外见    见:显现
解析 A项可,大约。
答案 A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穷山之巅 B.留连不忍别去
C.相继而履其地 D.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
解析 A项穷山:古义,两个词,穷,穷尽,山,山峰。今义,形容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条件极差的地方。B项留连:舍不得离开。C项相继:一个接一个。D项流离:流落。
答案 A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乳而下垂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洞以此三人得名
②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①而地得因人以显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①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解析 A项而:表修饰。B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身份。C项①介词,凭借;②介词,趁着。D项①连词,那么;②副词,原来是。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相当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感慨。
B.文中写景,先写三游洞的地点,次写外貌,续写地势,最后写内景,把岩洞的景观写得特色鲜明,为后面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C.文章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记游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句关于“不幸”的感慨,不仅仅是叹惜“美好不外见”的山川,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解析 B项次写地势,续写外貌。
答案 B
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伛俯径石腹以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
(2)(我们)便弯着腰俯身径直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
(3)即使我走遍登临幽奇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偶然去偶然来又有什么不同呢?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东面,就是所说的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从两崖之间发出的哗哗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俯身径直从石头中间的空隙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的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岩石像钟乳一样地下垂着,敲击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形状规则的小石突兀而立,敲击它就发出像磬声一般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夹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尺的长满了碧草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一边走一边歌唱,那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白乐天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也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都不忍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赶走我斥责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呢?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之子叫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上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因为他们有了名。即使我走遍登临幽奇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偶然去偶然来又有什么不同呢?即使这样,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那么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
书如皋二烈士事
朱柏庐
如皋顾子仲光言:同邑有二烈士,其一缪君鼎台,死于乙酉者也;其一许君元博,又逾年而死者也。
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清兵南下,鼎台纠召乡勇御之,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清兵日益众,势不敌,始为所擒,以见大帅。大帅重其勇,欲降之,谓曰:“子今为我一家人,共定天下,公侯可立致矣。”
鼎台痛斥骂,大帅复不忍杀,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终不屈。身遍被絷缚,鼎台奋力一决,缚皆寸断,夺刀犹杀数人。大帅怒甚,命磔之。鼎台骂不已,抉其舌,而以他物塞口,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元博好义,少力学,顾不得为诸生。南都既陷,矢志必死,以父在,授经于同里家,入束脩为养。从父命,不得已剃发;而以“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刺于左右臂,人亦莫之知也。有主家婿窥先生浴而见之,婿素不得于其妇母,欲挟持元博,以邀妇母金钱。不得,值县隶至,语之。元博不能隐,遂谓县隶曰:“吾所以未死者,六旬老父在也;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若竟持吾赴告县官,杀我耳。”遂至县。
县送之宪府。宪府某,故明之大吏也,颇以温言劝慰。元博抗声不屈,又廷辱宪府。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后并逮其父鞫,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谓曰:“今日之跪,跪吾父也,岂跪若耶?”宪府又大愧沮。有顷,两行刑者突入狱,元博迎谓曰:“吾正待汝!”举止颜色无少改。乃南向拜君,北向拜父,一笑而就刑。
后其父得释,以寿终。妻某氏,当入京配军。将行,解卒忽念曰:“许君不爱其身,以为千秋烈士。吾又何爱一妻,而不以全烈士身后事耶?”遂以其妻代解,而令某氏匿不出。及至京师,有廉知其事者异之,捐金以赎解卒妻。解卒竟与妻俱归,弗之配也。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令人多方诱谕 谕:晓喻
B.元博抗声不屈 抗声:高声
C.举止颜色无少改 颜色:脸色
D.解卒竟与妻俱归 竟:竟然
解析 D项竟,最终。
答案 D
15.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二烈士“忠”的一组是(  )(3分)
①身先徒旅,每战辄殪其劲将 ②令人多方诱谕,至于下拜 ③犹瞋目哑哑若骂至死 ④而吾之为此,固欲死也
⑤父见宪府跪,元博亦跪 ⑥乃南向拜君,一笑而就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 ②是指大帅劝降;⑤是指许元博孝顺父亲。
答案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缪鼎台是一位壮士,清兵南下时,他组织乡勇御敌,被缚后严辞拒降,不屈而死。
B.许元博是一位文人,南京失陷后,矢志以死,但因为父亲的反对,不得已剃发以偷生。
C.本文略写缪鼎台,突出其忠勇;详写许元博,突出其忠孝两全的士人形象。
D.文末写解卒以自己的妻子代替许元博的妻子“入京配军”,突出了许元博的志节义行。
解析 许元博为了孝顺父亲而偷生。
答案 B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鼎台居乡曲,以勇闻,世亦莫之用。(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得,值县隶至,语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宪府反退而让县令,以其成是狱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乡曲”译为“乡野、乡里”等, “莫之用”, 为宾语前置句。(2) “值”,译为恰逢;“语”译为告诉。(3)“让”译为责备;“成”译为造成; “狱”译为案件。
答案 (1)缪鼎台居住在偏僻的乡野,凭着勇敢闻名,世间却没有谁重用他。
(2)(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
(3) 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
【参考译文】
如皋顾仲光说:同乡中有两个烈士,一位叫缪鼎台,是死于乙酉年间的人;另一位叫许元博,是又过了一年而死的人。
清兵南下,缪鼎台纠集征召乡勇抵御清兵,身先众人,每次战斗总是杀死清军的悍将。清兵一天天增多,势力不能抵敌,才被(清兵)擒获,(被送去)见大帅。大帅看重他的勇敢,想要使他投降,对他说:“你现在是我一家人,(我们)共同平定天下,公侯(这样的爵位)可以立刻获得。”
缪鼎台痛切地责骂,大帅还不忍心杀害,令人多方诱导晓喻,甚至(向他)下拜,(缪鼎台)始终不屈服。身体全被捆绑,缪鼎台奋力一挣,绑绳都断成许多小段,夺下刀还杀死几个人。大帅很恼怒,下令将他肢体分裂。缪鼎台痛骂不已,(行刑的人)挖出他的舌头,而用其他的东西塞住嘴巴,(他)仍然睁大眼睛发出“哑哑”的声音,像在骂人,一直到死去。
许元博好义,年少的时候努力学习,只是不能够成为诸生。南京陷落以后,发誓立志一定(为国而)死,(但)因为父亲在世,(只好)在同乡家中教授经书,收入酬金供养父亲。(他)听从父命,不得已剃去(前半部分)头发,然而用“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八字,分别刺在左右两臂上,人们不知道这些。他执教的那户人家的女婿偷看先生洗澡而见到了这些字,这户人家的女婿一向和他的丈母有矛盾,想要挟持许元博,来敲诈丈母的金钱。(主家婿)不能办到,恰逢县衙中的役隶到了,(主家婿)告诉了他(许元博的情况)。许元博不能隐瞒,就对衙役说:“我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六旬老父在世;而我做这些事,本来就想要去死。你终于押着我去禀告县官了,杀了我罢了。”于是到了县衙。
县官把他送到巡抚那里。巡抚某某人,是前明的大官,很是以温和的言语来劝慰他。许元博高声(喊叫)不屈服,又当庭辱骂巡抚。巡抚反而退步责备县令,因为县令造成了这个案件。后来一并逮捕了他的父亲审问,他的父亲见到巡抚下跪,许元博也下跪,对(巡抚)说:“今天下跪,是跪我的父亲,难道是跪你吗?”巡抚又很惭愧沮丧。不久,两个行刑的人急速地冲入狱中,许元博迎上去对他们说:“我正等你们!”举止脸色没有一点改变。就面向南拜别君主,面向北拜别父亲,笑了一笑而接受刑罚。
后来他的父亲得到释放,享尽天年死去。他的妻子某氏,应当入京发配从军。将要前行,押解的兵卒忽然想到:“许君不爱惜他自己,而成为名传千秋的烈士。我又为什么爱惜一个妻子,而不拿(她)成全烈士身后的事呢?”于是以他的妻子代替解送,而让某氏藏匿不出来。等到了京城,有察知这件事情的人认为这是奇事,捐献钱财来赎出押解的兵卒的妻子。押解的兵卒最终与妻子一起回来,没有把她发配从军。
(四)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18~19题。(8分)
踏莎行 晚景
陈 霆
流水孤村,荒城古道。槎牙老木乌鸢噪。夕阳倒影射疏林,江边一带芙蓉老。  风暝寒烟,天低衰草,登楼望极群峰小。欲将归信问行人,青山尽处行人少。
18.此词上片中划线的几句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景的角度,有多种,空间的时间的,感官的等,画线句是从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角度来写的。“孤村”“荒城”“老木”等字眼体现了景物的荒凉孤寂。
答案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环境的孤寂、荒凉的特点。
19.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抒发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归信”一词及景物描写的特点方面可以看出词人的思乡之情。下片前三句是融情于景,后两句通过行动描写抒情。
答案 思乡之情。①环境烘托,环境越荒凉、越凄清,思乡之情就越发深重。(如答融情于景亦可)②行动表现,登楼远望群峰,结果连个可托归信的行人都难见到。(心理描写亦可)
三、语言运用(8分)
20.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提倡孝道,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了有关孝道的一些熟语。对下面两个熟语,或解说它的意思,或用它来造句(理解意义基础上的造句),均可。(4分)
(1)屋檐水,点点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对父母的赡养态度,会被下一代看在心里,将来也会同样报答在自己身上。造句:在我们如何孝敬老人,如何为下一辈做好表率时,母亲常叨念“屋檐水,点点滴”这句话。我们谁都会有老的一天,你们老人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屋檐水,点点滴,希望我们的员工都能够自觉地做到孝敬老人。
(2)只看到事物的局部,不能看到整体。造句: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我们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啊!
21.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曹操进行评价。(4分)
(1)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雄才大略的曹操,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高悬在三国的政治天宇中。
(2)曹操为人,奸诈如狐,打着天子的旗号,干着算计诸侯的勾当。
四、写作(4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年轻人对住在森林公园的一对夫妇羡慕不已,因为那里有清新的空气,有大片的衫树和竹林,有幽静的林间小道,有鸟语和花香。当这对夫妇知道有人羡慕他们的住所时,却神情诧异,他们认为住所并没有多少值得观光和留恋的景致,远不如城市丰富有趣。今年春节,广州也出现了“本地人涌出郊外,外地人扑入城里”的有趣现象。
熟悉的地方究竟有没有风景?风景的含义可能是多义的。请你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①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则完全符合这种导向:高考作文应写自己的生活,身边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这个限制语把我们带回久违的、熟悉的地方和场景,也许是从小到大生活的村子,也可能是日日走过的小河,甚至有点厌恶的校园等等。引导我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自我心灵世界。
“风景”的含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然界的风景,如田园风光、校园美景、四时之景等;一个是精神层面的风景,即一种好的风尚,一种精神、品质等等。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兼而有之。
“也有”表明陌生的地方、受到大家关注的、期待的地方如风景名胜固然有“风景”,但你的身边,平常、普通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是你可能匆忙,可能不留心,经常忽略,同时也在提醒人们关乎眼前,留意脚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