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中国古典诗歌单元,选取了《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唐诗宋词中有代表性的篇目,以增进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和源流的了解。
《氓》选自《诗经 卫风》,这首诗共六章,以弃妇的身份和口吻,依次写了相识与允婚、相思与成婚、相爱与新婚、遭弃与离婚,以至忆苦自伤、情断义绝等内容,展现了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诗叙事线索清楚,情感变化明晰,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鲜活,读来凄婉动人,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篇幅较长,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广州市全体高中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接触过《诗经》,对于《诗经》相关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不同的是,初中学过的诗歌篇幅较短,内容较简单,而本文则篇幅较长,文字疏通上需要多花一点功夫。本文涉及恋爱婚姻的话题,而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对此应该有了解与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联系当下,表达对爱情婚姻的思考。
教学目标:
1. 研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鉴赏细节,品味其艺术效果;
3. 思考悲剧成因,探究作品主旨。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思考悲剧成因,探究作品主旨。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分析人物形象
《氓》作为《诗经》中一首叙事性较强的作品,以女子的口吻,讲叙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经过,情节曲折而完整,人物形象鲜活而生动。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各具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请你找出男女主人公婚前及婚后表现的相关句子,对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概括。
(一)女子形象分析
婚前: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
——温柔体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纯真痴情
婚后: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辛劳忍辱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坚强刚毅(二)男子形象分析
婚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老实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急躁易怒
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用情不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粗暴冷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背信弃义
小结:本诗以第一人称从正面塑造女子形象,她从一位纯洁多情的少女,到辛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不幸的遭遇令人同情。而诗中的男子氓,则是通过女子的 述间接呈现,一层层揭开了他假老实、假温情、假忠诚的面具。通过女子与氓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清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学习活动二:鉴赏作品细节
一、除了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之外,诗中还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值得我们注意。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并说一说它们的作用吗?
(一)“ 桑”
诗中两次写到“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分析:
用比兴手法,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桑叶由润泽柔嫩到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容颜由青春靓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也暗示她与男子之间的爱情由盛而衰,由浓而淡。
此外,桑树是农村常见的树木,采桑养蚕,应该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 能近取譬” ,更显得自然真切,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又富于生活气息。
2
(三)“ 淇”
诗中三次写到“ 淇” :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分析:“ 送子涉淇” ,这是女子恋爱时的场景。“ 涉” 字表明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此时的淇水看见了她对爱情的痴迷。
“ 淇水汤汤” ,应是婚变后女子归途中所见之景,淇水仿佛也在为她被抛弃而伤心;
“ 淇则有岸” ,淇水成为她迷惘时的精神寄托,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女主人公从痛苦走向清醒决绝。
小结: 淇水既是环境要素,也是女主人公人生经历的见证,如同音乐剧的背景。
二、除此之外,诗中还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就是女子对氓称呼的变化,你能找到吗?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氓——子——复关——尔——士——尔——其
氓之蚩蚩——“ 氓” ,意为“ 民” ,指普通百姓,没有感彩。女子称男子为“ 氓” ,带有相识之初的距离感。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子”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是恋爱时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在她心中这位男子已不再是个普通人,而是自己心爱的恋人,所以用“ 子”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复关” 是氓所住的地方,以“ 复关” 代指氓,是借代的修辞。朱熹《诗集传》:“ 不敢显言其人,故托言之耳。” 体现了女子思念心上人的羞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尔” ,直呼对方,此时双方的婚姻关系已定,感情距离进一步拉近,这样的称呼更显亲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士” 是对男子的通称,这是女子对婚后男子品行的评判,用“ 士” 更冷静,更客观。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尔” ,本是女子婚前对男子的亲密称呼,此时婚姻破裂,回想往日甜蜜誓言,还带有一丝怀念、留恋。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其” ,是第三人称代词“ 他” ,此时的女子在情感上拉开了与氓的距离,表现了她对婚姻彻底失望后的清醒,冷静。
小结:从“ 氓” 到“ 子” 到“ 尔” 到“ 士” ,最后到“ 其” ,不同称呼的变化,既避免重复,产生错落之美,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变化和情感发展。
学习活动三:探究作品主旨
从热烈的爱恋开始,以冰冷的决绝结束,是什么造成了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特点,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从表层看,这场婚姻悲剧是男子三心二意、不负责任和女子识人不深、遇人不淑造成的。
从深层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得男子在婚姻中享有支配权。女子在夫权的压迫下,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一旦丈夫变心,往往难逃中道见弃的结局。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本课小结:
3
《氓》讲述的是两千年前一个普通女性婚恋的悲剧故事,也代表了自古以来无数有同类遭遇的女子的心声。个性鲜明的人物,深挚复杂的情感,赋比兴的充分运用,情与景的完美融合,使它具有了持久的震撼力量和永恒的审美魅力!
课后作业:
有人认为《氓》这首诗已经具有戏剧因素,因为戏剧的主要因素是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主要人物性格。读完本诗,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是否依然浮现在你的脑海?你是否有兴趣以本诗为基础,发挥想象力,改编一出精彩的课本剧呢?
期待大家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