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3: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赣州市南康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2023年6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教材插图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热议。从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我暂且不将插图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作者有意为之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而是想从美学上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深层原因,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进化论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美的偏好在人类完成进化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直保留在遗传基因之中,人类在美的判断上具有很强的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超出文化的限制。当然,还有文化习惯。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不同文化圈子中的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与生物法则适用于全人类不同,而且会体现出时代的差异。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重要因素。尽管人人都爱美,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似乎没那么坚决。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在美丑问题上出错引起的后果就明显没有那么严重。正因为如此,就是所谓的个人策略。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个人策略的体现,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
在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这一点在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中,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多半限于小众和精英审美领域,而且观众或者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澄清了影响审美判断的不同因素之后,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这次出问题的是小学教材插图,它就不属于标新立异的精英艺术,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
(摘自彭锋《从教材插画事件看不同领域的审美适用性》,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曾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对于美育下的审美培养而言,所谓的“规矩”便是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对于尚处童蒙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在此阶段上并非没有个性化的参与,正是有对这些“规矩”理解上的个性化,才会有后来审美和创造上的“巧”的出现。
那么这些青少年美育的“规矩”是如何来的呢?这些代表审美形式和认知方式的“规矩”并不是依靠一些专家和插画制作人员凭空想象就能确立起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这意味着只有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才能用适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美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联系群众的实践观,这里的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这种插画的制作呢?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插画应当具有教育属性的审美意义,插画理应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表达形式进行创作,而不是拿出“阳春白雪”的派头来进行“孤芳自赏”式的插画生产。
(摘自张晶《从教材插画事件谈青少年美育的方向路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教材插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问题。
B.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是审美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
C.对于处于童蒙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审美培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其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个性化的审美偏好。
D.任何教育内容都应限定在青少年的认知边界之内,不能混入成年人的理念,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材插图属于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学生没有充分选择权。
B.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在对真和善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比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要坚决。
C.青少年的美育教育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正是有对“规矩”的个性化理解,才会出现后来的个性化审美和创造。
D.如果对青少年的教育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就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美育。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D.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教材插画事件出现后,有人以“审美就是个性化的”为说辞替问题插画辩护,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行为做出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公社书记
郭澄清
我被分配到公社里做宣传干事,今天上任。
公社办公室里冷清清的,只有秘书一个人。他待人很热情,一面给我倒水,一面向我介绍书记是谁,社长是谁……我问他:“他们都干什么去啦?”“全下队啦。”
“项书记什么时候下去的?”
“今天早上。”秘书回答说,“昨天晚上赶回来,向县委作了个电话汇报,今天起早看了一阵文件,又下去了。”
“去哪儿啦?”
“那我得看看。”秘书往东南墙角一望,回头说,“上南部去啦。老项有个习惯,南去准扛猎枪,北去准背粪篓。”
“这是为什么?”
“你听我说呵、北部有条公路,车马多,粪多,背上筐,走一趟,准能闹个满载;南部有片山岗,草多,洞多,野物多,扛上枪,保险!”
我又乘兴问道:“书记的枪法怎么样?”“百发百中,全社第一。”
这时,我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项书记。秘书向我建议说:“他不来,你也没事干,你干脆去找他吧!”
我离开公社,顺着杨柳成荫的机耕道,一直向南走去。天晴地湿,风吹禾摇,一路都是丰收景象。我听见一伙干活的社员们,好像是在议论项书记,就势问道:“喂!借光,你们见到项书记没有?”
“见到啦!刚过去,到方庄去啦!”一位快嘴姑娘指手画脚地说,还有几位老汉插言插语,热情地向我介绍书记的长相和衣着。不过,我都没有用心听,一个公社书记的模样,我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暗自赞叹:“项书记可真朴素呵,不愧为劳动人民出身的干部!”
“项,项……同志,你就是项书记吧?”
那人打量我一眼,眯笑着说:“对了一半儿!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
他告诉我,方才项书记和社员们锄了一阵地,又和他研究了一番棉花生长情况,对棉花的中期管理提出指导意见,把枪放在这儿,就往方庄去了,现在还过不去前面的黄土岗……
来到黄土岗,只见有一位推车的老汉。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老乡,到哪儿去呀?”
“上方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水,又问我,“小伙子,你上哪?”
“也到方庄。”
“那好,我抓你个差吧。”说着,他放下车子,在车子上栓了一条绳子,向我一举,笑哈哈地说:“来,小伙子,帮帮忙吧,前边这条路不大好走!”
没办法,我只好接过绳子,拉起车子来。使我惊奇的事发生了,他抓我这个差,不感激我也罢,还一股劲地挑三挑四:
“小伙子,你缺‘基本功’呵——不带劲!……不懂?我告诉你——塌下腰,挺起胸来、再挺挺。把头抬起来,眼向前看。把膀子晃开,把胳膊甩开,甩上点劲儿……”
走进方庄,天已傍晌,社员们刚刚收工。一进村,几个男社员从各个角落凑过来,热情地打招呼。一位小伙子接过车子,继续推。一位大娘大概是听到了喊声,急急忙忙走出门,手扶门框开了腔:“老项!中午到我家来,我还有活叫你干哩!”老项摘下草帽扇着风,笑哈哈地说:“好吧,王大娘,中午你多做一个人的饭,我先到队部。”
方才我被这情景迷住了。现在老项一走,我倒忽地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身边的一位中年人问道:“同志,项书记在哪里 ”
“项书记?”那人沉静一下,“哦,你找我呵 ?”
我就自我介绍起来。说着说着,他嗄嘎地笑了:“同志,你弄错了。你是找公社书记吧?我是支部书记!”
“公社书记呐?”
“方才你给谁拉的车子?他就是公社书记呀!”
支书又补充说:“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前几天的省报上,曾发表过他的一篇稿子。他在这篇稿子里,用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证了研究党的政策的重要性。这篇稿子发表后,影响很大。当时,我曾这样想:“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
支书越说越有劲:“老项常跟咱讲,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杆子’缺一不可。对于咱们这些领导农业生产的人来说,尤其是不要跟锄杆子闹不团结!”
支书领我来到队部,这时的项书记,打扮和在路上一样;不过,我觉得他似乎比那时高了许多。我走上前去,恭敬地喊了一声“项书记”,接着就自我介绍。他非要让我喊他“老项”,说:“你就把路上叫我‘老乡’的尾音加重,‘老乡’改成‘老项’,这多省劲!小崔!”
这时,街上传来老大娘的喊声:“老项哟!吃饭了!”于是,我随在老项的身后,向王大娘家走去。
我实在跑累了,吃完饭,身子一躺就入了梦乡。一觉醒来时,天已过半晌。我赶到地里时,人们大概已经干了一阵子活,老项正坐在柳树下和社员聊天。
我问老项:“我干什么活呀?”
“你第一次出勤,就派你个轻松活吧!”他指着那辆车子说,“你把它送到何庄去吧。”又嘱咐说:“你到了那里,要利用今天晚上的时间,帮助队干部们,讨论讨论抓好生产和群众生活问题……”
我推着车子走在路上,耳边还在响着老项那朗朗的笑声,眼前晃动着老项那高大的身影……
(选自1963年11月《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老乡“挑三挑四”的态度感到惊奇但并不厌烦,展现了基层青年干部谦逊的服务态度。
B.小说中“塌下腰”“挺起胸”“把胳膊甩开”等动作要求,间接勾勒出农村人们劳作的真实状态。
C.小说多处用“老项”这一称呼,既体现项书记平易近人,又反映当时农村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
D.“农村干部打扮”“标准的老农打扮”“知识分子干部”,项书记鲜明形象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写“我”上任报到,公社办公室冷冷清清,只有秘书一人,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
B.寻找途中、姑娘和几位老汉的热情指点与后文中方庄社员们的热情招呼相呼应,从侧面衬托出项书记深受群众的爱戴。
C.“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运用插叙,丰富了小说内容,突出了项书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我”上任第一天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故事,给读者以亲近感和真实感。
8.小说采用延宕手法突出项书记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评价,这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范本”。本文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做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徽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右广初驾,数及日中;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逐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彘子曰:“原、屏①,咎之徒也。”赵庄子曰:“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节选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注]①原、屏:原,赵同;屏,赵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B.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C.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D.楚师骤胜而骄/其师老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楚师必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常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师直为壮,曲为老”中的“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中第一个“老”的含义不同。
C.“以至于昏”中的“以至”古今含义相同,常用于表示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
D.“唯敌是求”中的“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含义相同,都是“希望”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栾武子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着眼全局,阻止晋国攻楚,他的主张得到了知季的赞同。
B.楚国自从攻克庸国以来,励精图治,时常告诫百姓要居安思危,保持警戒、畏惧之心。
C.栾武子善于引用史实展开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力驳斥了彘子的观点。
D.《左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如有勇无谋的赵括、智勇双全的烛之武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栾武子反对攻打楚国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南阳送客①
李白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
[注]①此诗为开元28年春诗人游南阳(今河南南阳)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斗酒”本薄,偏说“勿为薄”,可见其意不在饮酒而重在送别故人。
B.“寸心”,指微小的心意。此句意为微小的心意贵在不忘,表达友谊之珍贵。
C.颔联“坐惜”一词表达了诗人身在客地,而故人又即将离去的不舍和哀伤。
D.“挥手”句运用动作描写言分别时难舍难分,“临歧”句写友人已抵达目的地。
16.有人赞“颈联最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景抒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世界。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绵绵的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卖花声里透出淡雅的春意,写得形象而细致。
(3)《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诗人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家乡的白桦林美丽非凡,沿山峰绵.延.起伏,直到远方。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泛着微蓝的波光,多情地绕过白桦林。春天的白桦林,嫩嫩的黄绿,一片郁郁葱葱,散发诱人的芬芳[1],让人①________。春天的阳光下,白桦林曼妙地舞着春之歌圆舞曲。夏天的白桦林②________,枝叶舒展,如同波浪起伏。蔚蓝色的天空衬托出它的高洁,五彩缤纷的野花妆点着脚下的原野。高挑的枝条笑迎白云送春风,潺潺流过的河水滋润着无边的绿色。秋天的白桦林将阳光揉进了自己的枝叶,叶片由绿变黄,金光灿灿的,淡红的枝梢③________,在秋风里摇曳生姿,妖娆可爱,落叶沙沙地在喝着一支无言的歌[2],霜重色愈浓。冬天,它们傲雪凌霜,巍然屹立,就像④________的军人。
高高的白桦林,有我的青春在流淌,[3]高高的白桦林,有我的青春在闪光。不仅故乡的白桦林留下了我青少年时的很多趣事,而且还有那些美好回忆难以忘怀[4]。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白桦林。
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成语。(4分)
19.对于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处画线句子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B.文中“绵延”一词若换为“蔓延”,不影响语义表达。
C.文中[2]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
D.文中[3]处标点应把逗号改为分号,可使层次更加清晰。
20.文中[4]处画波浪线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跳跃、投递,飞盘在空中画出抛物线;奔跑、飞扑,场内的人跑位接盘……这就是当今最新流行的运动——飞盘。用来投掷的盘直径大约25厘米,厚约5毫米。玩法很简单,用手指和手腕发力使之旋转飘飞传至目标即可。
①________?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一副手套及一个飞盘,就是全部的必要装备。飞盘运动不仅参与门槛很低,②________,新手小白只要接受半个小时左右的培训,选学会传接盘,就能上场比赛,感受飞盘的乐趣。另外,飞盘运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比赛过程不设裁判,选手是否犯规,需要由双方队员友好交流来加以裁判。
虽然飞盘本身很轻,即便飞到人身上一般也不会受伤,但只要是运动,③________。由于飞盘比较轻,变向性很大,下落的时候玩家要想去接,少不了要做跑跳、急停急刹等动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崴脚、腿部肌肉拉伤等伤痛。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结合材料前两段内容,给“飞盘”下定义。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请就以上关于“行”的句子,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C(2)A(3)C
(4)①总分总结构;②第一段总起说明分析教材插图问题的角度是美学角度;③第二段分别论述影响审美判断的三个重要因素;④第三段总结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
(5)这种言论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①审美不只是个性化的,由材料一可知,影响审美判断的,除了个人策略,还有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②个性化的审美是不适用于教材插图的,由材料二可知,青少年美育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这个阶段侧重的并不是个性化。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错。材料一原文是“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B.“是审美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D.“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中“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界限”是说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未说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教材插图属于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说“为插终设计师……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由此可知,还有文化习惯影响。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故选C。
6.D7.A
8.①“我”到公社报到,项书记下乡,“我”未能与他相见,从秘书口中感知项书记的勤政爱民;②在寻找项书记途中,把项副社长误认成项书记,与副社长交流中得知项书记重视生产管理;③在黄土岗,帮助老乡拉车却不知他的真实身份,在相处中写出了项书记的农民本色;④进入方庄后,把项支书误认成项书记,在项支书的叙说中凸显了项书记“多面手”的高大形象。
9.①呈现了典型的农村生活内容。如叙写了“锄地”“研究棉花生长”“收工”“劳动间隙聊天”等乡土生活场景。②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农村百姓群像。如塑造了“快嘴姑娘”“王大娘”“村支书”等农民形象。③凸显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表现了农村干群关系和谐、积极向上的主题。④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闹个满载”“不带劲”“傍晌”等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农村干部打扮”“在‘我’面前依次呈现”错误,根据原文“又走了一里多路,见路边蹲着一个人,农村干部打扮,怀里竖着一支长筒猎枪,蹲在那儿正对着一棵棉花出神……我姓项,可不是书记,是副社长”可知,“农村干部打扮”的是副社长,选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这老汉,标准的老农打扮: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裤脚卷过膝盖,脚上没有穿鞋,后腰上插着旱烟袋,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你别看我们老项这样儿,论本事可不简单啦,是锄杆,是枪杆,是笔杆……”“他一说到‘笔杆’,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项书记一定是个知识分子干部,也一定整天埋头书案……”可知,作者对项书记的刻画,有自己的亲眼所见,也有自己的个人看法,选项“在‘我’面前依次呈现”
错误,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其目的是与下文农村热闹劳动场面形成对比”错误,其目的应该是为了下文寻找项书记,刻画项书记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作铺垫。故选A。
10.D11.D12.C
13.(1)栾武子说得太好了!按他的话去做,必能使晋国长治久安。(2)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往来,(郑国可)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14.①楚国军民长期防备,毫不松懈;②晋国伐楚理亏,不合道义;③郑国劝战,以晋国为占卜,于晋国无利。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楚军因屡胜而骄傲,士卒疲劳,又不设防,你们攻击他,郑军为后继,楚军必败。“楚师骤胜而骄”语意连贯完整,“其师”是“老”的主语,应断在后句。排除AB。“子”“郑师”为两个主语,分属两句,“郑师”前断,排除C。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气衰/尊敬。句意: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二者不同。C.正确。句意:直到黄昏。D.错误,两句含义不同。“唯……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意义/希望。句意:所求的就是与敌交战/希望您(君主)考虑谋划这件事。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栾武子善于引用史实展开论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表述错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楚王规劝百姓的话,而不是栾武子的话。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说的对;“实”,按……的话去做;“长”,使动用法,使……长治久安。(2)“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做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可概括出:楚国军民长期防备,毫不松懈;由“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徽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可概括出:晋国伐楚理亏,不合道义;由“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逐往,以我卜也!郑不可从”可概括出:郑国劝战,以晋国为占卜,于晋国无利。参考译文:
晋军驻扎在敖、鄗两山之间。郑国派卿大夫皇戌出使晋军,说:“郑国跟从楚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缘故,对晋国并无二心。楚军因屡胜而骄傲,士卒疲劳,又不设防,你们攻击他,郑军为后继,楚军必败。”彘子说:“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这一战,一定要答应郑国要求。”栾武子说:“楚国自攻克庸国以来,国君没有一天不在治理楚民,并教导他们:人生之艰难不易,灾祸没几天就会到来,警戒、畏惧之心不可懈怠。在军中,没有一天不在治理将士,并一再告诫他们:胜利无法长保,殷纣王虽然百战百胜,但最终亡国绝后。又用若敖、蚡冒乘着简朴柴车穿着破旧衣服,以开辟山林的事迹来教导楚人。还用良言规劝道:‘人之生计在于勤,勤则不匮乏。’故而不能说楚军已经骄傲了。先大夫子犯曾经说过:‘军队理直则士气盛壮,理曲则士气衰老。’这次是我们做事不符合道德,跟楚结下怨恨。我们理曲,楚国理直,不能说楚军士气衰老。楚君亲兵的战车,分为左右二广,每广又另配有步兵一卒,每又有一偏与一两为卒后备。右广在鸡初鸣时即驾车巡视,时至中午而止;然后由左广接替,直到黄昏。近臣依次值夜班,以防不测,故不能说楚军无备。子良,是郑国的贤良。师叔,是楚人所崇敬的大夫。师叔入郑结盟,子良在楚为质,楚、郑亲密极了。郑国来劝我们与楚交战,我们胜了他们就来归附,不胜就倒向楚国,这是以战之胜负作占卜来决定是否归服我。郑国的要求不能答应。”赵括、赵同说:“率军而来,所求的就是与敌交战。战胜敌人、得到属国,还等什么?一定得听彘子的话。”彘子说:“按照赵同、赵括的话去做,那是取祸之道。”赵庄子说:“栾武子说得太好了!按他的话去做,必能使晋国长治久安。”
15.D16.①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移情于芳草、垂杨;②生动逼真地表现了诗人藉草而生怨、折柳而思结的恋恋不舍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写友人已抵达目的地”错误,“临歧”是走到岔路口,即分手的地方。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送别友人时的场景,表达自己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颈联“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意思是,离别的愁容看到芳草就会埋怨,将自己的思念寄托在春天的垂杨之上。这是一句写景句,抓住了“芳草”“垂杨”两个极典型意象,“怨”“结”二字把“芳草”“垂杨”人格化,把朋友离去的离别和思念之情,转移到芳草、垂杨之上,藉草而生怨、折柳而思结,表达了故人离去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17.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8.①心旷神怡②生机盎然③楚楚动人④顶天立地
19.D20.将“不仅”移至“白桦林”后(或“留下”前);删去“难以忘怀”(或将“难以忘怀”移至“美好”前并加“的”)。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前文“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泛着微蓝的波光,多情地绕过白桦林。春天的白桦林,嫩嫩的黄绿,一片郁郁葱葱,散发诱人的芬芳,让人……”可知,此处想表达看到美景时的愉快心情,故填“心旷神怡”。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第二空,此处形容“夏天的白桦林”生命力旺盛,故填“生机盎然”。生机盎然:意思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第三空,此处形容“淡红的枝梢”风姿优美,故填“楚楚动人”。楚楚动人: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第四空,此处用来形容白桦林像“军人”一样高达豪迈的形象,故填“顶天立地”。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A.“视觉、听觉、嗅觉”错,“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泛着微蓝的波光,多情地绕过白桦林。春天的白桦林,嫩嫩的黄绿,一片郁郁葱葱,散发诱人的芬芳”一句只是从视觉、嗅觉进行景物描写,并没有“听觉”。B.“不影响语义表达”错误,“绵延”意为延续不断的样子,“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地不断向周围扩展滋生。此处形容白桦林沿着山峰延续不断,只能用“绵延”。C.“运用比喻、拟人手法”错,“在秋风里摇曳生姿,妖娆可爱,落叶沙沙地在喝着一支无言的歌”一句只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无“比喻”。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二:语序不当。句子只有一个主语“故乡的自桦林”,因此关联词语要用在其后,应将“不仅”移至
“白桦林”后(或“留下”前);句式杂糅。“还有……难以忘怀”杂糅,可删去“难以忘怀”,或将“难以忘怀”移至“美好”前并加“的”。
21.①飞盘运动为什么这么火热②而且简单易学③就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
19.飞盘是一项用直径约25厘米厚约5毫米的盘向目标进行投掷的门槛很低包容性强的当今最流行的体育运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一身运动服、一双跑鞋、一副手套及一个飞盘,就是全部的必要装备。飞盘运动不仅参与门槛很低……就能上场比赛,感受飞盘的乐趣”可知,此处是在讨论飞盘运动受欢迎地原因,故填“飞盘运动为什么这么火热”。第二空,句式上,上文有“不仅……”,故此处用“而且……”;内容上,结合后文“新手小白只要接受半个小时左右的培训,选学会传接盘,就能上场比赛,感受飞盘的乐趣”可知,此处突出飞盘运动易学,故填“而且简单易学”。第三空,句式上,前文有“只要……”故此处用“就……”;内容上,结合后文“由于飞盘比较轻,变向性很大,下落的时候玩家要想去接,少不了要做跑跳、急停急刹等动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导致崴脚、腿部肌肉拉伤等伤痛”可知,飞盘运动还是会由危险性的,故填“就有可能出现运动损伤”。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前两段内容”,从第一段“这就是当今最新流行的运动——飞盘”可提炼出此定义的主干“飞盘是一项当今最流行的体育运动”。由“用来投掷的盘直径大约25厘米,厚约5毫米”“飞盘运动不仅参与门槛很低”“盘运动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提炼出“当今最流行的体育运动”的修饰词,即“用直径约25厘米厚约5毫米的盘向目标进行投掷的门槛很低包容性强的”。整合在一起,为“飞盘是一项用直径约25厘米厚约5毫米的盘向目标进行投掷的门槛很低包容性强的当今最流行的体育运动”。
20.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结合任务,选择角度,准确立意。材料有三句话,第一句意思是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可见做比说重要。第二句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可见实践对认知的重要性。第三句意思是道路险阻而又漫长,但是走的话就会到达目的地;坚持不懈,那么美好的未来就值得期待。可见只要坚持不懈地行动,就会有所收获。三句话都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材料要求就关于“行”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见文体是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形散神聚。结合材料的主要意思,立意应该围绕“行”
展开:可以谈如何行动,也可以谈行动的重要性,还可以谈行动重要性背后的原因。
立意:1.不做语言的巨人,要做行动的健将。2.言必信,行必果。3.坚守恒心,砥砺前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