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市2022一2023学年度卜学期别末
高一年级学业水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1、本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等待讲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种“爱”的观念一不分差序的兼爱,
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
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
出来放在这位置里,但是“忠”字的意义,在《论语》中并不如此。我在上面所引“为人谋
而不忠乎”一句中的“忠”,是“忠恕”的注解,是“对人之诚”。“主忠信”的“忠”,可以
和“衷”字相通,是“由衷”之意。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
尹。何如?”子曰:“忠矣。”这个“忠”字虽则近于“忠于职务”的“忠”字,但是并不包
含对于团体的“夫忠”。其实,在《论语》中,“忠”字甚至并不是君臣关系间的道德要素。
君臣之间以“义”相结合。“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所以“忠臣”的观念可以说是后起的,
而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私之间的关系。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
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
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仲缩。我
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
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
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对的就
是那一套。他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墨家的“爱无差等”,
和儒家的人伦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骂他无父无君了。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 5 小题,17 分)
1.(3 分)A(“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
2.(3 分)A(目的是为了说明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的不同。文中没有表达孰优孰劣。)
3.(3 分)C(韩非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法无等差。)
4.(4 分)
①道德依附于个人关系之上,没有统一的道德观念。
②道德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③在极端情况下,道德往往会让位于利益。
(答出一条得 1 分;答出二条得 3 分;答出三条得 4 分。)
5. (4 分)
①加强教育,建立起社会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
导其有效地平衡礼与法的矛盾。
②激发这些团体组织办事效率高、有战斗力等积极因素,更好服务于社会。
③通过制度的改良和优化对其实现良性治理。
(答出一条得 1 分;答出二条得 3 分;答出三条得 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 4 小题,18 分)
6.(3 分)C(因为地处偏远。)
7.(3 分) B(小说中特别说明这些是课外作业,就是有意排除这一因素。)
8.(6 分)
①从情节的角度看,“我”有线索作用。通过“我”的讲述,将老游的扶贫事迹串联起来,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我”对主人公老游有衬托作用。通过“我”与老游的对照,更
能突显出老游这一人物的性格。
③从叙述角度看,第一人称叙述,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生活气息更浓,拉近了读者
与老游这一人物之间的距离。
④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用第一人称,更便于议论和抒情。小说通过“我”的感触,充
分表达了对老游的理解和敬佩,深化了主题。
(每答出一条得 2 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
9. (6 分)
①设置典型情节。通过老游“软磨硬泡”争取扶贫工作,表现其锐身任的精神;通过展
高一语文答案第 1 页(共 4 页)
{#{QQABCYSAggiAABBAAQACEwWyCkMQkgGCCCgGgFAUoEAAyQNABCA=}#}
示其物质扶贫、文化扶贫成果表现老游殚精竭虑、一心为民的精神;通过几年不回单位也未
争取调动报告表现老游扶贫的执着与坚韧。
②营造典型环境。通过“玉米种在山上”,“抬头就是山”,“刀耕火种的山区生活”等典
型环境来表现老游扶贫的艰苦卓绝。
③刻画人物肖像。“老游就那样站在地里,朝我微笑”,通过这种肖像描写,表现老游对
扶贫工作的热爱及其乐观精神。
④衬托。通过“我”与老游工作境遇的比较,更衬托出老游的崇高与不凡。
⑤象征。用“一棵玉米树”来象征老游的质朴与对扶贫工作的坚守。
⑥设置悬念,以老游寄来一堆作业本相照应,表现老游的执着精神。
(每答出一条得 2 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仅有概念的得 1 分。)
(每答出一条得 2 分。要求联系作品来表述,仅有概念的得 1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5 小题,20 分)
10.(3 分)B(结合前后文准确理解句意。A 项全用逗号,会产生歧义。C、D 两项句意理
解错误。)
11.(3 分) A(这里的“千乘”指的是战车数量。本题从侧面考查考生对“奋击”的理
解。)
12.(3 分)B(原文说是“形弗能有也”,“导致齐得而复失”不准确。)
13. (8 分)
(1)拿(或凭借)秦国勇敢的兵卒,众多的车骑,来对付(或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
追赶跛兔一般。(“以”(第一个)、“以”(第二个)、“当”、“蹇”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把兵器借给了强盗而把粮食资助给了小偷啊!(“所谓”、“藉”、
“兵”、“赍”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此题是对《谏逐客书》相关知识的考查。)
14. (3 分)
①举例、对比。以齐国和赵国的事例作对比,陈说不同策略的利弊。②比喻。以“韩卢
逐蹇兔”比喻秦国的有利条件,增强秦王的信心,以“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
来说明韩对秦的不利,促使秦王下决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3 分)D(诗句中的“竟夕”是“整晚”的意思,没有转折意味。全诗围绕“悲”
的情绪展开,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
16. (6 分)
①清冷秋景渲染。首联以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萧瑟清冷,寒意侵
人的暮秋景象,渲染悲凉情绪;颔联以凄清的猿啼,烘托诗人漂泊江湖的凄冷。
②旷远之景反衬。颈联以“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反衬出诗人孤单离索;“苍山夹
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映照诗人的撩乱彷徨。
高一语文答案第 2 页(共 4 页)
{#{QQABCYSAggiAABBAAQACEwWyCkMQkgGCCCgGgFAUoEAAyQNABCA=}#}
③思古幽情烘托。尾联以追慕前贤,难觅知音,表现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寂。
(每答出一条给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1 小题,6 分。每写对一句得 1 分。)
17.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其它唐宋诗词中含“不知”意境,上下句语意完整,书
写正确的均可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 3 小题,11 分)
18.(3 分)醉翁之意不在酒;无可厚非(司空见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19.(4 分)不仅是因为有值得特别保护的历史文物,还因为有连绵不断的香火承继与人
来人往的生气,才充分体现出了文化的不朽传承与持久生命力。(关联词位置错误 ;因果颠
倒。)
20.(4 分)①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为申遗而拆寺庙的错误做法。②以“杀死活人来做木
乃伊”做喻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作法的反感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共 2 小题,9 分)
21.(3 分)D(括号插入的内容都是对后面词语的限定,是句子句意的一部分。A 项注明
人物,B 项说明表演方式,C 项列举顶目。均不属于后面句子的内容。)
22.(6 分)
①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②除去极少数例外 ③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
四、写作(60 分)
23. (60 分)
(参照 2022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命题说明:高一语文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对德行的讨论。通过本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这
一主题的理解掌握情况。三则材料试图表达道德修养作为人生根基、成长要素以及对社会对
国家有所作为的重要性。题目限定从青年成长这个角度来谈品德修养,以求避免话题过大,
文章内容过于空泛。建议以 45 分作为切入分。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所运用,可适当加分。偏
题作文视其它表达能力给分,原则上不超过 40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北有甘泉、谷口,南绕泾水和渭水的广大地区,西南有陇山、蜀
地,东面有函谷关、崤山;有数以千计的战车,上百万的精兵。拿(或“凭借”)秦国勇敢的
兵卒,众多的车骑,来对付(或“抵挡”)诸侯国,就如猛犬追赶跛兔一般,轻易就可成就霸
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山东诸侯窥视一下,这都是穰侯魏冉为秦国
高一语文答案第 3 页(共 4 页)
{#{QQABCYSAggiAABBAAQACEwWyCkMQkgGCCCgGgFAUoEAAyQNABCA=}#}
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啊!”
秦王说:“想听听失计之处。”范雎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
计谋。出兵少了,并不能够损伤齐国;多了,则对秦国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计谋,是想本国
少出兵,而让韩、魏全部出兵,这就不适宜(“义”即“宜”,适宜。《答司马谏议书》“度义
而后动”)了。如今明知盟国不可以信任,却越过他们的国土去作战,这可以吗?显然是疏于
算计了!从前,齐国攻打楚国,打了大胜仗,攻破了楚国的军队,擒杀了它的将帅,两次拓
地千里,但到最后连寸土也没得到,这难道是齐国不想得到土地吗?疆界形势不允许它占有
啊!诸侯见齐国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来攻打它,齐缗王出走,军队被攻破,遭到天
下人的耻笑。落得如此下场,就因为齐伐楚而使韩、魏获得土地壮大起来的缘故。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把兵器借给了强盗而把粮食资助给了小偷啊!
大王不如采取接交远国而攻击近国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
如今舍近而攻远,这不是个错误吗?从前,中山国的土地,方圆有 500 里,赵国单独把它吞
并,功业也成就了,声名也树立了,财利也获得了,天下也没能把赵国怎么样。如今韩、魏
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先要亲近居中的
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
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低声下气,加重财礼来服
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
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
亲魏呢?”范雎说:“用卑下的言辞,加重财礼来事奉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还
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于是起兵来攻打邢丘(魏地),邢丘被攻陷,而魏国果然来请求归
附。
范雎说:“秦、韩两国的地形,相交纵如锦绣。秦国旁边有韩存在,就像树木有蛀虫,人
有心腹之疾一样。天下一朝有变,危害秦国的,没有能超过韩国的了。王不如使韩归附于秦。”
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
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
那么韩国将分成孤立的三块。韩国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
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
高一语文答案第 4 页(共 4 页)
{#{QQABCYSAggiAABBAAQACEwWyCkMQkgGCCCgGgFAUoEAAyQNA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