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2课时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2.桥之美(2课时课件+学案+课文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21 09:54:0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2.桥之美》学习方案
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 乔德生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收集有关“吴冠中”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江苏宜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画面充满诗意,并且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21·cn·jy·com
二、认定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三、夯实基础:
初读(预习)课文,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和谐( ) 点缀( ) 煞( )它风景 孕( )育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3)停止脚步。——
4)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各自美在何处?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
4.美句欣赏: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21教育网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21cnjy.com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2·1·c·n·j·y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二、把握主旨: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拓展延伸:
1.文人笔下的桥:说说文学作品中描写“桥”的诗词名句。
2.小练笔:去发现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请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教学反思:
《12.桥之美》学习方案参考答案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示例:吴冠中名言:
1.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2.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3.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
二、认定目标:略。
三、夯实基础:
( http: / / www.21cnjy.com )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问题探讨:
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各自美在何处?
举了四个例子: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水天长桥
风雨廊桥
疏朗开阔 神清气爽 变化之美
刚柔相济 和谐统一 对比之美
打破单调 赋有生命 和谐之美
险峰急流  安闲自在 映衬之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www.21-cn-jy.com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21·世纪*教育网
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把握主旨:略。
三、拓展延伸:
1.文人笔下的桥:说说文学作品中描写“桥”的诗词名句。
示例:
天净沙 秋思 寄扬州韩绰判官
马致远 杜牧
枯藤老树昏鸦 青山隐隐水迢迢,
小桥流水人家 秋尽江南草未凋。
古道西风瘦马 二十四桥明月夜,
夕阳西下 玉人何处教吹箫?
断肠人在天涯
红军不怕远征难, 轻轻的我走了,
万水千山只等闲。 正如我轻轻的来;
五岭逶迤腾细浪, 我轻轻的招手,
乌蒙磅礴走泥丸。 作别西天的云彩。
金沙水拍云崖难,
大渡桥横铁索寒。 那河畔的金柳,
更喜岷山千里雪, 是夕阳中的新娘;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波光里的艳影,
——毛泽东《七律.长征》 在我的心头荡漾。 ……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吴冠中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法]罗丹
2.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63张PPT)
桥之美
—吴冠中
学习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热身:
★请展示收集到的有关 “吴冠中”的名言、诗句和故事:
示例:吴冠中名言:
1.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2.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3.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画面充满诗意,并且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二、认定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个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三、夯实基础:
1.给加色注音:
和谐( ) 点缀( )
煞( )它风景 孕( )育
1)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3)停止脚步。——
4)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xié
zhuì
shà
yùn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美感
史诗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听名家泛读,感受语言之美,并给发音不准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2.仿读课文,理出课文结构。(标注在课本上)
第一部分(第1段):由桥的话题引出对“桥之美”的评说。
第二部分(第2—6段):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欣赏、品味“桥之美”。
第三部分(第7段):点明“桥之美”之所在──“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2课时
一、研读文本(新课导入略):
问题探讨:
1.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各自美在何处?
举了四个例子: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水天长桥
风雨廊桥
疏朗开阔 神清气爽 变化之美
刚柔相济 和谐统一 对比之美
打破单调 赋有生命 和谐之美
险峰急流  安闲自在 映衬之美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来欣赏一副画?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4.美句欣赏: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
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
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
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他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点明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随后又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比较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的时候,作者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6.比较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二、把握主旨: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三、拓展延伸:
1.文人笔下的桥:说说文学作品中描写“桥”的诗词名句。
示例: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难,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七律·长征》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英国剑桥
2.小练笔:去发现一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桥”,请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制作:乔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