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
2. 深入研读文章,围绕“ 四悲” 梳理文章内容,揣摩文章情感。
3. 深入感知“ 志” 这种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的特征,品鉴细节 写,体悟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明确了文章主要围绕着“ 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位至亲、四件悲事” 行文,并且仔细研读了“ 一悲” 诸父异爨,深切体会到了大家族家道中落的悲伤。
(
悲何事?
悲何情?
一悲
诸父异爨
家道中落
二悲
先妣问儿
三悲
大母赠笏
四悲
回忆亡妻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填表格的方式,对文本的四件悲事进行深入解读。
四
件
悲
事
悲何事,梳理文章内容;悲何情,揣摩文章情感。以“ 一悲” 为例,悲的事是“ 诸父异爨” ,背后深蕴的是“ 家道中落” 的悲情。
二、课文研读
(一)研读第 2 段,疏通文意
朗读第 2 段余下的文字,尝试完成“ 二悲” “ 三悲” 表格的填写。
1. 先来看“ 二悲” ,共有 6 句。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
老妪:老妇人。大母:祖母。乳:用乳汁喂养、哺育(名作动)。
先妣:亡母。 抚:对待。 每:常常。 而:你的。 兹:这里。
而:表修饰。 以:用。 门扉:门扇。
其次疏通本层文意。这一层次,借老妪之口回忆亡母,写得真切感人,可概括为“ 先妣问儿” 。
问题:为何不直接写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
明确:理由如下:一、归有光 8 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什么印象。从老妪的角度写,会更真实。二、与上一层次相同,细节 写最为动人。娘“ 扣扉问儿” 的姿态、嘘寒问暖的话语,通过老妪之口,寥寥数笔加以勾勒。虽尽是生活日常,但平淡处,最关情,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一个温婉慈爱的年轻母亲形象,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总结:“ 二悲” ,悲事是“ 先妣问儿” ,悲情是“ 幼年丧母” 。 2. 再来看“ 三悲” ,共有 4 句。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
束发:男子 15 岁成童,女子 15 岁及笄成年。
过:来访,看望。 若:你。 大类:很像。 比:等到。 阖:关闭。
效:取得成效。 顷之:不久,“ 之” 为音节助词。 朝:上朝。
号:号哭,大哭。
其次疏通本层文意。这一层是第三“ 悲” ,悲事是大母至轩过余赠笏,对“ 我” 极尽怜爱期望,可概括为“ 大母赠笏” ;悲情是物是人非,长辈期盼最终落空。
问题:本层刻画“ 祖母” 形象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明确:本层刻画“ 祖母” 形象的方法是细节 写和语言 写。主要有三处:
一、“ 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此处祖母的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一个慈爱孙儿的老人家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处,“ 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 此处是喃喃自语,老人在家道中落的忧思中对于孙儿抱持着殷切期盼,将老人的动作、语气 摹得活灵活现,读者甚至可以想象老祖母的神情。
第三处,“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他日汝当用之!’ ” 这是情意真诚的赠予,这是庄肃郑重的嘱咐,饱含着祖母对孙儿振兴家业的殷殷期盼,这种深沉的亲情也让读者动容。
总结:三个细节,三种语气,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问题: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自己只言片语或者半点反应呢?
明确:一、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的现实,这是不好接受的;二、最重要的一点,振兴家族的责任、长辈的殷切期盼给归有光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个日益败落的大家族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责任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20 余年,8 试不第,这怎么不叫他伤心呢?睹物伤情,怀念亲人。但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无言的背后,是深沉的哀恸,是刻骨的悲戚。
(二)研读第 3 段,疏通文意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
故尝:过去,曾经。 扃:关闭。 牗:窗户。
以:根据,凭借。 凡:总共。 得:能够。
殆:大概,表揣测的语气。其次疏通本层文意。
问题:请你品读本段平淡叙述背后的深沉情感。
明确:此段回归对项脊轩的记叙,看似语淡,内蕴实深。项脊轩屡遭火灾,归有光亦历经人事兴废。8 岁丧母,17 岁祖母过世,生命前期两个至为重要的女性早早离开,本就让人唏嘘,再加上归家败落,归有光肩负着振兴家业、光耀门楣的沉重使命,然而多年闭门苦读,“ 扃牗而居” ,甚至“ 能以足音辨人” 的书斋生涯,并没有助力他在仕途之路上顺遂无虞,他关乎书斋生活平静叙述的背后,是深沉的身世怆痛。
(三)研读第 4、5 段,疏通文意
从第 4 段首句“ 余既为此志” 可以看出,文章的最后两段其实是补记,这也是文章的最后一“ 悲” ,即“ 四悲” 。
首先解决重点文言现象:
既:已经。 为:写。 归:女子出嫁。 从:跟从。
或:有时。 凭:倚着。 几:小或矮的桌子。 书:写字。
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且:那么。 制:形制,规制。其次疏通本层文意,第 4、5 段可概括为“ 回忆亡妻” 。
问题:回忆妻子时,主要抓住什么来写?
明确:回忆妻子时,归有光只抓住了两件琐事:一是凭几学书,二是归宁妹语。琐琐碎碎,极富生活气息,但这些随手拈来的生活细节更显夫妻二人琴瑟相合,恩爱非常。但美好的日子短暂易逝,归有光生命中第三位出场的重要女性,虽然慰藉了他幼年失母、少年失祖母的伤痛,但命运无情的铁蹄转头便狠狠踏过。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这以后六年,发妻魏氏去世,据考证,归有光其年 29 岁。文章虽无 及当时他的心情,但是由“ 室坏不修” 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便可推知他的生无可恋。
拓展资料:古往今来,悼念亡妻之佳作
元稹《离思· 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 bè i ) 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与上面的悼亡诗相比,归有光悼亡妻仅一句,一个意象,却征服世人之心,赚足世人之泪。
问题:“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字句平白如话,缘何有如此感人的魔力呢?
明确: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小实验——两个版本之对比。
正版: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山寨版:呜呼!悲哉!吾妻之殇逝虽久矣,往昔之种种犹宛然在目,然人去庭空,天下人之钟情如我辈者,得无悲乎?
哪个哭号更重?抒情更激烈?明显后者。但哪个更感人肺腑?明显前者。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生活中最容易触动我们的,往往是不经意的细节,或者说具象的一个事物。物理
学家费曼的妻子去世一个多月后,费曼在橡树城一家商店看见了一件漂亮连衣裙,他想:“ 艾莲一定会喜欢的” ,顿时潸然泪下,痛哭不已。漂亮连衣裙,是一个具象,是已逝亲人让我们习惯的一个事物,猛然发觉这个习惯的事物所关联之人已然远去,回忆涌动,情感的闸口便一发不可收。枇杷树,是爱妻亲手种植,曾有良人伴,今仅枇杷树,物是人非,睹物思人,自然悲从中来,不能抑制。枝繁叶茂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多年岁月飘然而过,妻子丧亡多年,音容笑貌,宛如昨日,怎不令人心痛。这种深刻的情感,化为亭亭如盖的树影,以意象承载情感,拥有无比强大的共情感召力,自然让世人皆为之所流泪动容。
三、课文总结
总结归有光身边的三位至亲:温婉慈爱的母亲,怜爱期望的祖母,琴瑟和谐的妻子。但
最终都成为匆匆而逝的过客,在归有光生命中空余伤痛。
(
悲何事?
悲何情?
一悲
诸父异爨
家道中落
二悲
先妣问儿
年幼失母
三悲
大母赠笏
期待成空
四悲
回忆亡妻
爱妻远逝
)完成表格。“ 四件悲事” ,悲的是亲情爱情的短暂,悲的是期待成空的落寞。
四
件
悲
事
最后,我们小结一下课文。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因幽景、雅趣、深情而“ 喜” ,难敌境迁、物异、人亡之“ 悲” 。
课后答疑
(一)仿照下面示例,用一句话把《项脊轩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表达出来。
示例: 《醉翁亭记》
假醉翁之亭欧阳修绘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乐意
《陋室铭》
托鄙陋之室刘禹锡寄仙龙之说议淡泊修业之洁志
明确:借项脊之轩归有光记人事变迁抒思念亲人之真情借项脊之轩归有光忆书斋往事抒怀亲追远之真情借项脊之轩归有光赋人事变迁表怀念故人之悲情借项脊之轩归有光写三世变迁抒物是人非之悲情借项脊之轩归有光忆家庭琐事言时世变迁之悲情
(二)【研讨】从“ 泣” 到“ 长号不自禁” 的深层内涵。
明确:家族衰败、分崩离析之伤亲人离世、天人永隔之悲功业未成、辜负厚望之痛
拓展资料:感知古典文学的蕴藉风流
古人云:“ 至情言语亦无声!”
唐代刘知几:“ 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
美国汉学家叶维廉研究中国诗歌美学,提出“ 刹那的观照” 。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 包孕性顷刻” 的学说,这一顷刻即最有魅力、最富内涵、最典型、最能激发人们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的耐人寻味的关键片刻。
——这种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所形成的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这种表现手法屡屡出现在古典作品中。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归有光《寒花葬志》节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无论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还是《寒花葬志》,抑或是苏轼的《江城子》,这种节制的语言表象之下,写出了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深沉伤痛。归有光和苏轼的轻轻叹息,在一代又一代读者心灵中引起激荡,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这就是中国文学具有的蕴藉之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