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梳理本文情感脉络,全面把握文本思想内容。
2.探讨作者生命思考,养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学习过程
1.赏读第三段
思考: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
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欣于所遇” 便“ 快然自足” ,及其“ 所之既倦” “ 感慨系之矣” 。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 死生亦大矣,岂
不痛哉?” 作结。
痛:对快乐人生的贪恋不满足、对乐境易逝的眷恋、对生命的短促无奈与伤感。
2.赏读第四段
难点解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译: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注释:固,乃。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虚诞,虚妄荒诞。彭,即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妄作,虚妄之谈。一死生、齐彭殇,
都是《庄子· 齐物论》中的看法。
3.情感分析
作者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诗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
1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4.主题探究
问题:“ 死生亦大矣” ,面对生死困境,王羲之的“ 解脱之道” 是什么呢?
首先,作者直面困境,否定“ 一死生” “ 齐彭殇” 的观点,让自己真情流露。虽然已知人生走向死亡的结局,仍要勇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其次,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从“ 昔人” “ 时人” “ 后人” 的共同感受中领悟“ 幽远” 的悲痛,进而明白生命之珍贵。
最后,相信自己的感悟,相信文字的力量,“ 列叙时人” ,让跨越时空的文字体现生命的价值。
5. 对比赏析
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bǐ ng)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yá n)以坐花,飞羽觞(shā ng)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篇目 宴会中的“ 人” 宴会中的“ 景” 宴会中的“ 情”
兰亭集序 “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王羲之偕同时 贤与子侄。 春天,清幽淡雅的兰亭,整体清新欢愉。 开怀享受视听盛宴的快乐,发出“ 岂不痛哉” “ 悲夫” 。
春夜宴从弟 桃花园序 “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 康乐。” 春天,夜晚在开满桃花的园子,花开艳丽,繁 华浓烈。 感慨人生漂浮若梦,但强调天伦之乐、赏景畅饮之乐,属于 乐观浪漫状态。
6. 全篇临摹
欣赏书法家临摹的《兰亭集序》,用笔触感悟心灵的美。
2
三、课后探究
本文末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将之作为“ 王羲之反对庄子思想,反对玄学的依据” ,有人它认为与上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自相矛盾。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提示:
第一步:准确理解庄子“ 一死生” “ 齐彭殇” 的内涵。第二步:结合文本理解王羲之“ 固
知” 产生的心理原因。第三步:结合文本看王羲之“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情感发生的原因
和上下文的关系。第四步:参考王羲之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影响。第五步:综合分析王羲之这句话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答案:1. 王羲之“ 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将山水虚灵化,也情致化了。文中的情感变化自有其流动的过程,前后情感不一致是正常的。2. 王羲之并非着意否定庄子或者玄学,只是此情此景的情感流露,以及其本身深情触动,表达一种严肃的人生态度。3. 王羲之所处的魏晋时代是思想多元、哲思深刻的时代,当时的人“ 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