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10.2_归去来兮辞并序(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必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10.2_归去来兮辞并序(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4: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评点文章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2. 感受古代散文的真情和理趣。
3. 探讨归隐文化观念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相关评点)(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一、 赏自然之景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归去来兮辞》中描写了山川、草木、菊、孤松、鸟、云等在人们生活中平平淡淡不起眼的东西。这些虽平常却又独特的自然意象同时体现了诗人鲜明的人格特征,传达着诗人的自由思想。
问题探究 1:请仔细品读以下句子,思考他们是如何传递作者的情感的。(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舟:自由的象征。“ 遥遥” 和“ 飘飘” 两个叠词,表现出作者摆脱“ 樊笼” 复返自然的舒畅;
“ 问征夫” 想知道知回家的路还有多远、“ 恨晨光” 的行为心理,尤其一个“ 恨” 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这些,也都可见出他回家时的欢快,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出归家的迫切。这种期待和欣悦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2)“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三径” :隐士住处。突出所居之人远离喧嚣官场,超脱高洁。“ 松菊犹存” 之“ 松和菊”都是高洁坚贞的象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松竹梅菊一旦进入人们的视野,自然就引发对人的高洁品性的联想,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相当丰富,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谋归的感叹,“ 松菊犹存” 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未被世俗所染。
(3)“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这两句更是富有象征性。这个云和鸟与作者何其相似,无心而终出,倦飞而知还,我不也是如此吗?现在终究还是辞官归来了。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
(相关评点)宋人叶梦得在他的《避暑录话》有这样的评点:“ 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云“ 无心” 而“ 出” ,鸟“ 倦飞” “ 知还” ,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
“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相关评点)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对这两句这样评论到: “ 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 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
小结:
(相关评点)苏轼评价陶渊明诗文语言的特点是“ 外枯而中膏(《东坡题跋》)”,“ 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
古往今来,诗人们都喜欢描摹自然山水,汉魏时,人们注重景物的寓意,而不会欣赏景物的自然之美,显得比较刻意;到了谢灵运才把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观赏,多以山水景物关照内心感悟,客观地描山摹水;而陶渊明与前人的本质不同在于主体是以回归的心态主动融入自然,自己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灵魂已与自然化为一体,是主观意趣的表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春天到来,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登上高山放声长啸,傍着清流吟咏诗篇。
陶渊明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他对山水草木均赋予真情,看似平淡无华却又诗意盎然,仿佛就是出于胸中的一片天地。语言极其简单平淡,但却内蕴丰富,臻至于化境。
类似这样的景物,在陶渊明的笔下还有很多,大家在品读的时候要注意平凡、平淡的事物下,作者流露出的自然深情。
二、 品自然之情
(相关评点)“ 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 真人’ ,这样的文艺才是‘ 真文艺’ 。”
——梁启超
问题探究 2:田园生活真的像陶渊明笔下那边美好吗?别的不说,之前在序言中提到的那些生活上的困窘该如何解决和面对呢?
(补充资料)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与子俨等疏》
小结:
(相关评点)鲁迅说: “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
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他又说: “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这正说明了陶渊明身上这份真实的可贵啊!
问题探究 3: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这样的一些句子:乐琴书以消忧;感吾生之行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这说明作者的快乐也不是很纯粹的快乐。对此你怎么看呢?
小结:
(相关评点)李泽厚在他的《美学历程》中说到:陶渊明“ 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 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
三、得自然之理
1. 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比较阅读。
(相关评点)梁启超也说: “ 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
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 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 ‘ 自然’ 。
2. 袁行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写道: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问题探究 4:余秋雨曾在《西湖梦》中批判隐士文化是“ 一种无目的的浪费, 封闭式的道徳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徳” , 请你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参考观点:
隐逸的道路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 诗文中不免有哲保身、知足安命的消极成分, 对社会的发展的确也缺少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 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陶渊明, “ 富贵非吾愿, 帝乡不可期” 他本不愿出仕, 也不适合为官, 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 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 弃职归隐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 归隐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 才能寄托心灵, 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他过了二十年的隐居生活, 但仍不能忘世, 借《拟古》《读<山海经>》和一些咏史的题目抒写有关政治的感慨。
几进几出,陶渊明要逃避的,只是污浊的官场,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是热爱生活的,他的田园和家庭就是他要归向的地方。这里就是最真实自然的人间乐园。这产生了人生的和谐,这更是信念的强大和精神的崇高!
结语: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更深入研读《归去来兮辞并序》,应该从中可以窥见陶
渊明真实而高尚的灵魂,《归去来兮辞(并序)》就是诗人内心深处迸发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是他经历了大悲痛、大忧虑后的大觉醒、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