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市瓦窑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集思广益 时效课堂
课时总编号: 第 课时 年 月 日 星期 主备人
课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学习 目标 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学习 重点 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习 难点 1、诗歌的内容和思路,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 2、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
学习 方法 合作探究:朗读鉴赏,探讨诗歌的深刻内涵和主题。
课时 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学科组共案 用案人创新
一、情景导入 齐读下面古诗,导入新课。 悯农二首(其二)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的第二首,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辙的一首反映古人劳动生活的诗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二、文学常识: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背景探寻 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徽宗即位后,苏辙从岭南辗转岳州等地,后还归颍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在此创作了一批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为其中一篇。 三、解 题 “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叙事诗。 研读新课,理解诗意 (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诗的韵脚。 2. 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再次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然后自由诵读。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 新麦 继 陈谷,赖有 诸孙 替 老人。 三夜 阴霪 败 场圃,一竿 晴日 舞 比邻。 急炊 大饼 偿 饥乏,多博 村酤 劳 苦辛。 闭廪 归来 真 了事,赋诗 怜汝 足 精神。 (二)疏通诗意 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陈谷:陈年的稻谷 赖:幸亏 译文: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 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 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 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一竿:太阳升起的高度 译文: 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 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析: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 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讨取,换取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译文: 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 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 析: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 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廪:粮仓 翻译: 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 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 析: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 (三)体味情感 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 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 文氏 首联 麦子成熟 赖 精神满足 外孙 颔联 雨后天晴 舞 欢呼雀跃 入村 颈联 繁忙辛苦 博 收麦 尾联 笔耕不辍 怜 (四)总结诗意: (填空)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表现了劳作的繁忙与辛苦。 (五)写作特色 (1)对比: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侧面衬托: 本诗没有直接详细描写劳动的场面,而是用具有充满乡村气息的“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的饮食场景,来侧面烘托劳动场面的热烈。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 (3)用词生动形象,富有内涵。 “三夜”突出了“阴霪”之长,“一竿”突出了“晴日”到来之惊喜,“败”突出了天气给农人带来的失望、忧虑之情,“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辛勤与喜悦之情。 (4)格律诗的特点: 这首诗具有律诗的格律特点: ①句数固定。总计八句,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七言。 ②押韵严格。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这首诗通押一韵,韵脚是en、in(在古代属于一个韵脚,即人辰辙),一韵到底,中间没有换韵。 ③要求对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颔联、颈联是严整的对仗。如就颔联而言,“三夜”对“一竿”、“阴霪”对“晴日”、“败场圃”对“舞比邻”。 ④讲究平仄。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本诗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 五、反馈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说游览西湖如梦一般,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快乐。 B.“归去”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结局。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饱经政治风霜而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解析:“‘梦’带来快乐”分析有误,应该是“表现诗人的孤寂”。 答案:A 2.本诗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运用侧面烘托,通过描述颍昌市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凸显出诗人多年深居简出的生活;运用拟人、对偶,写百姓问讯和鱼鸟惊猜,说明人已陌生,物亦惊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动。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3.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从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回顾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尝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诗。
板书 设计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文氏 首联 麦子成熟 赖 精神满足 外孙 颔联 雨后天晴 舞 欢呼雀跃 入村 颈联 繁忙辛苦 博 收麦 尾联 笔耕不辍 怜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