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兼爱
《墨子》
学习活动
1.了解墨子的生平经历以及重要思想。
2.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比较墨子兼爱与孔子仁爱的异同。
4.联系相关背景,品味本文独特的表达风格。
活动一
了解墨子
及其思想
了解墨子
墨子,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科圣”美誉
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
墨子在战国时期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播放视频《天才简史·墨子》
活动二
落实基础知识
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墨子散文的独特魅力。
自主阅读
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的原则,疏通课文大意。
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请把意思标注在原文。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以治天下为事
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
焉
于是。
攻
治疗。
当
亏
使受损失。
利
使动,使……获利。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同“尝”,尝试。
虽
慈
慈爱。
即使。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盗贼
室
家。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家
乱物
纷乱之事。
卿大夫的封地。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具此
全都在这里。
恶施
亡
同“无”。
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
有
同“又”。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劝
交相
互相。
鼓励。
子墨子
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三
理清思路,
研读内容
研读任务
再次阅读全文,概括每段的大意,在课本空白处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梳理全文的论述思路。
思维导图
《兼爱》
第1段:明确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自的。
第2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第3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互相爱护,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第4段:概括得出总论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最后,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
正反对比
小结:全文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
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
小结:段内从小到大,层层深入
第二段墨子对乱的分析,从君臣兄弟,父子不相爱,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的现象,从小到大,层层深入,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思考讨论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何异同之处?
比较探究
相同之处
孔子“仁爱” 与 墨子“兼爱”
(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比较探究
不同之处
孔子“仁爱” 与 墨子“兼爱”
(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活动四
品味独特文风
研读任务
墨子的文章,不但用语特别浅显,还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再总结。
联系相关背景,思考:墨子为什么要这样表达?
文风
这种文风与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
墨家主张人人平等的相爱,反对侵略战争;强调节俭,反对铺张浪费;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
从这些思想倾向和历史记载的“巨子”事迹来看,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他们“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实用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钱振鍠《名山小言》
“《墨子·兼爱上》全篇内容,如果换做孔子,用《论语》中的形式来说,一句就说完了。子曰:‘天下之乱,皆起不相爱;使天下兼相爱,治矣。’”
——杨照《墨子:庶民社会的主张》
全文总结
在墨家心中,“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无差等的爱冲破等级的枷锁,冲破血缘的坚冰,爱人如己,尤其去爱那些最可怜、最卑下、最被社会践踏的人。爱心无垠,善意无穷,关怀最有力量。从这角度而言,墨子进入了一种更为崇高的境界。
课后拓展
墨子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联系现实生活,看看哪些事件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这一观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