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06 15: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导入
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孟子有英气,英气勃发,那是丈夫初长成时的阳刚之气;孟子有圭角,凛然难犯,那是男儿的铮铮傲骨,无一丝邪媚之态:这正是孟子最了不起的地方!”
如果还要加一点,应该是“孟子有仁心,心系百姓,那是圣贤一生的坚守和执著。”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体现这份圣贤仁心的名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课堂活动
1.一个视频,了解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
2.疏通课文,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完成思维导图,梳理孟子的说理框架,总结写法;
4.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
5.理解“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一个视频,了解孟子
活动一
播放视频《文脉颂中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元朝追封为“亚圣”。
生活时代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孟子思想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语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语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也。
疏通课文,夯实基础
活动二
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自主阅读
按照字字落实、文从句顺的原则,疏通课文大意。
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请把意思标注在原文。
落实字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忍人之心
不忍害人,也不忍见他人受害之心(怜悯心,同情心),即仁心。
运之掌上
转动于手掌之上。意为非常容易。
落实字词

突然、忽然。
要(yāo)誉
博取名誉。要,同“邀”,求取。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怵惕
惊骇,恐惧。
内交
结交。内,同 “纳”。
落实字词
乡党
恶其声
厌恶孩子的哭声。一说,讨厌有不仁的坏名声。恶,讨厌,憎恶。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同乡。
落实字词
羞恶

发端,起源,源头。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四体
四肢。

以为、认为。
自贼
指残害自己的本性。
落实字词

同“己”。

同“燃”,燃烧。
知皆扩而充之
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扩,推广。充,充实。之,指四端。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落实字词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通达,引申为涌流。

安定。
四海
指天下。古人以为中国四境,皆有海环之,故而以四海为天下。
小结
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内交,结交)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判断句:
1.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
状语后置句: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于,与)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于,在)
梳理框架,总结写法
活动三
用思维导图梳理本文思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明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二、举事例:列举人们看到孺子入井的反应,并分析原因
三、推导四心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提出四端
四、巧譬喻:将“四端”喻为“四体”,进一步强调这四种善性为人所固有
五、对比分析:强调后天努力对发扬“四端”的重要意义
写法特色
本文在写法方面独具特色,请找出一到两处仔细品读,试作总结。
(1)论证手法多样,论述充分有力。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探究论断的合理性
活动四
思考
本文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思考孟子的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不合理之处
1.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类比证明人有其他三心。
2.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有场合差别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对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相对冷漠。
从劝说对象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这在当时是非常伟大的。
片段作文,理解“四端”
活动五
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 以及启迪自身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以《孟子“四端”之于我》为题,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课后拓展
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
谢谢大家